《寻找手艺》是一本由张景著作,雅众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裸脊锁线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手艺》精选点评:
●人是不是大师,关键看你是不是把自己当成大师。
●非常喜欢这本书,之前看过这类节目,非常喜欢,所有手艺前辈们都非常不容易,感谢他们的坚持,感谢他们的不忘初心!
●超棒的!!! 我想看完纪录片,特别是『寻找手艺2』后再来看书更有感触 你可以看到作者的不安。看到他在寻找所谓的意义,坚定地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的彷徨。 很喜欢提出的『场』的定义,整体会有它的意思和规律。我们只关注部分,时间久了,就会感到枯燥和无味。而整体是有无限扩张性的。 激情和意义也许就来于此。 圆融一处
●细数一系列手艺人的故事,告诉你在这浮躁的现在静下来心来坚持做一件事是多么令人难能可贵。
●喜欢手工啊~
●原以为是像盐野米松那样的记录,但读下来发现重点甚至不在“手艺”,而在“寻找”。整本书贯穿的其实是作者自己的危机与心灵之旅,“寻找手艺”只是为此找到的一个名义。加上行程很赶,129天辗转144个拍摄点记录199个人物,很多都是走马观花,无暇深究。当然有人能系统记录这些,这些影像资料将来自有文献价值,总体而言书中照片也比文字更出彩,另一个有趣的点是作者对自己立场、心态毫不隐讳的记录。
●作者的勇气可嘉,辞职,一意孤行。但是整本书浮光掠影,没有太多的详细介绍。每种手艺的前世今生,具体的制作,材料,都很简略。倒是描述一路开车的历程,写了很多。
●看完“寻找手艺2”和同名本书,补充了许多背景以及对导演对“纪录片”本质(原始、摆拍、自然、人工)的思考之后,慢慢明白了为什么好多电视台(媒体)不愿播出。但无论是纪录片还是书,确实能给人洗涤心灵认识传统尊重常识的感受,这种实在的追求又是各年龄段急迫所需,一扫虚伪形式与浮夸,回归本真。B站上的弹幕就足以说明问题,好久没有这种一边笑一边哭的真片子,看了让人大呼过瘾。或者还对什么是历史、如何书写历史,什么事民族史、民族志,如何看到自身局限、目的与本质、形式与文风。要不要去追问内心与外在,要不要追问自己和他人?(导演“心灵挣扎史”痕迹集中体现在33、91等页)何思庚跟喻攀是很关键的存在。从手艺到人的关注点的转变,提升了这个系列的品味。
●真正的艺术永远源于生活,并且最终回归生活本真,这就是现今中国手工艺面临的境况,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们既然提出复兴中华,更应该找一个新出路,把我们优良的手工艺与时俱进地创新传承下去,因为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儿。从前的日子过的慢,车、马、邮件都慢,慢到手艺人用一辈子的时间仅做一件手艺来讲诉他们一生的故事。伟大见于平凡,手艺传承并守护文化。默默无闻的手艺人向我们证明,即便我们坚持的事物在时代的长河中渐渐消失,至少我们曾经为之坚守过。即使没有光环,他们的光芒依然闪耀。谨此致敬那些朴实的手艺人。
●很喜欢以前手艺师父的认真,非常喜欢这本书,感谢这199位真实质朴的匠人,不忘初心的守候。以前还看过这类的纪律片,非常喜欢,真的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寻找手艺》读后感(一):一些片段
刚看完纪录片的时候,内心触动很大,脑子混混沌沌,想写下一点什么来记录这一刻的感受,也忍不住在朋友圈推荐了这部纪录片--《寻找手艺》。(看到坎温老人第二天特意换上了最好的衣服配合拍摄的时候,感动得泪流满面。对这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庄重感以及信仰已经不能单单用尊敬来形容。一直很喜欢那些沉默做事的人,这种沉默不是面对别人无话可说,也不是性格内向阴郁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是完完全全沉浸到这个过程当中,内心非常平静愉悦。有一种纯粹的信仰感在里面,说它是工匠精神也好,个人信仰也好,这种光芒经久不衰。)它粗糙,赤裸,没有其他纪录片惯有的粉饰太平。导演就这么把手工艺人面对的现实原原本本地、鲜活又血淋淋地甩到我们面前,脑子“嗡”地一下像被拍了一巴掌。 看完之后最想说的一点是信仰。以前看张牧笛的文章精选,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是,信仰之光正日趋淡薄。”我自己也描述不清楚到底信仰是什么,却从这些手工艺人身上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感。我相信其他人也是一样。所以看到作者写江庸次仁那段故事时,完全能理解次仁给人带来的救赎感,带着身体里缓缓流动的悲怆,没有办法诉说。他的眼神很平和,干净又清澈,但跟很多人描述的那种少年的干净清澈不一样。这种干净清澈里面有太多内容,非常醇厚,带着知足的善意。 “如果我们快快刻的话速度能很快,但那样效果不会很好。不好好刻的话,我们死了,会害怕的很。” “我是天天刻这种,没事,多多不累。” “你们也是天天走,拍电视这种,天天去,不累的。” 相较之下,我们真是过分不纯粹了。 看书的时候,其实是有些失望的,有些篇幅字里行间透着一种高傲,可能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媒体气质。我是来拯救你们的。这种感觉一直在破坏我的阅读体验。但作者又的的确确是一片赤诚,尽量在修正自己,所以还是有很多篇幅记录得非常真诚又纯粹。很多作者自己对于人性的思考,分享的细小瞬间都让人动容:站在高原上时对孤独的体验;尼洋河畔边的触景伤情;拍坎温老人做伞时的隐忍克制...另外,何思庚对他人情绪的体察与体贴,让我莫名地感动。也许这就是作者说到的,人的本性与善良吧。 看完书之后才了解到更多做这部纪录片的不易与艰难,原本显得好笑的地方仔细回想起来掺杂着许多心酸。喻攀偷摘椰子那一段拍的非常生动有灵气,但背后的故事却是喻攀的脚被砸伤不得已退出了拍摄团队。那种丧丧的气息即使隔着屏幕也能轻易捕捉到,会传染。这种时候,心里除了敬佩,实在也是找不出其他的情感。 最后想分享作者自序里的一段话: 手艺人、他们的手艺、他们的产品连同他们的环境,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温暖。这种温暖超越了文字的表达和图像的记载。我想如果我没有步入城市,仍然生活在乡村,而一个摄制组刚好拍下了我,那我一定也能散发出这种无形的温暖。 如果说《寻找手艺》追求的是展现人的本性和善良,那我觉得,它做到了。
《寻找手艺》读后感(二):寻找之后,将如何?
书挺厚,240页。
看完之后,就在朋友圈推荐了。即便是他们不看书,刷到这本书也是好的。
纪录片还没有全部看完,只看了和“去远乡学手艺”有合作的两个村寨——云南的出冬瓜村和贵州的白兴村——的片段。
作者一行人的精神还是挺打动我的,我最多有个“浙江百村行”的计划,零零落落得也实施了一小部分。我外甥女的计划是走遍“去远乡学手艺”的12个少数民族村寨,目前才实现了3个村寨,今年暑假的计划是第4个村寨——就是书中P138页提到的出冬瓜村。
手艺在我们70年代生人的童年印象中并不罕见,我外婆、我妈妈都是心灵手巧的浙江人,小时候住的那条街,各种手工艺随处可见。可如今这个年代,工业化取代了大部分的手工。难得的是在我家乡,还能保留着到实用性的手工艺,如——弹棉花、棕榈床垫。木活字也还保留着、还有蓝夹缬,都是国宝级的非遗,政府总是会不遗余力的加以保护。
和作者的感受一样的是,政府的保护措施也许只是提前为即将消失的手艺建造了一座坟墓。还是需要“去远乡学手艺”这样的公益项目可以将手艺人和城市消费者链接起来。也希望消费者在看完书或纪录片之后,可以萌生去学一学的念头,助力扶贫也同时保留一份手艺。
《寻找手艺》读后感(三):情感的汇聚,方得艺
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的市场化,让追求利润降低成本成了主流趋势,因为大批量机械生产既可以达到
《寻找手艺》的拍摄并不如游历采风那般放松文艺,旅途中总会蹦出许多意外状况,现场有时也会不合设想,但绝对算得上是一场情与情的互动,一段成长的历程。随着作者与好兄弟的坚持,好的状况开始增多,而越来越多险些被埋没的手艺也逐渐挖了出来。
《寻找手艺》书中插图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的市场化,让追求利润降低成本成了主流趋势,因为大批量机械生产既可以使一件商品的价格十分低廉,而纯人工制作做本就耗精力很大,再加上政府出于保护的目的大力宣传,无意中抬高了手艺人作品的价格,这样手艺制作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或者工艺品而存在,偏离了原本的生活实用价值。这无疑是对手艺的一个沉重打击。
虽说机器化的低廉优质更利于商品的普及和推广,但这种极其克隆般打造出来的商品,除去了便利性似乎少了许多的人情味。许多亲手制作过小礼物,准备过晚餐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亲手一点点创作出来的物件,可能比不上市场上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但制作的过程却是满心的享受,是一种将所有的情感融于礼物的一点一丝当的暖意,准备晚餐也同样藏满了爱的味道。我想接收到礼物或者品尝晚餐时,只要用心,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细微的情义,一定体会得到那份真情。
《寻找手艺》书中插图《寻找手艺》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制作油纸伞的傣族老人坎温,制作的没一道工序都是由老人一个人亲手完成的,当作者购下他的作品时,从他一层层认真包装的态度中感受到的,是他对每一把伞所倾注的感情。这种感情源自热爱,源自真诚。因为懂得了这份凝聚心血的作品,才会因尊敬而更加珍惜。
温暖的故事,数不清的民间工艺,它们裹着淡淡的风尘感,带着简单温暖。《寻找手艺》带我们探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我们反思成长,带我们感受真情。
《寻找手艺》书中插图《寻找手艺》读后感(四):纯手工艺的恒与生
《寻找手艺》文/文小妖
前段时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第1集《器》中,许多人被片中出现的臻三环铁锅实力圈粉,这口纯手工打造的铁锅必须经历三万六千锤击打,才能制成,每一口手工铁锅饱含着匠人们的心血,也代表着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据传,节目播出几十分钟后,观众们就把库存的2000余口铁锅都买光了。导致臻三环铁锅官方微博不得不出面叫停:“洛阳纸贵,章丘无锅!”许多人都知道纯手工艺所制之物的美好与实用,却不知这背后深藏着多少寂寥与执着。
最近,阅读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张晨的新书《寻找手艺》,对匠人的精神与传承又多了几分了解。
张晨一路走,一路拍摄,也一路记录。在某些时候,我觉得他镜头里的画面和文字似乎发出一种低沉的呐喊。他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的手艺人群体,领略到什么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褒扬日本的手工艺人不仅匠心独具的同时,他们的技艺传承和坚持也是值得称颂的。许多日本手艺人对手艺的坚持,做到了始终如一。日本的许多纯手工艺制品和匠人们的精神在世界上得到很大的回响,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记住了他们。在阅读《寻找手艺》一书时,我常常会思考,我国也有一批手艺独到,水平过硬的手艺人,可是,为何他们比起日本的许多手艺人来说,显得是那么的渺小,甚至是微不足道?若然,没有张晨的纪录片和文字记录,我想,他们大概已处在被世人所遗忘的边缘了吧!
张晨举起镜头,对准这群被世人遗忘的人们,为他们发声,为他们代言。也许,这发声是微弱的,可是,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至少,这群手艺人值得被世人们记住,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更加了解到,生活中的一些自然之物的淳朴与美妙,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匠人的初心。
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前慢,已成为了一种历史。现如今,什么都讲求效率和结果,于是纵然千般万般不愿,每个人的步伐也渐渐地快了起来,人心也浮躁起来。许多纯手工艺渐渐式微,因为费时费力不说,还要耐得住寂寞,且赚钱的速度也是极慢的。因此,许多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从外面的精彩世界里找寻自我价值。然而,许多手工艺因找不到人传承,也逐渐走向衰落。诚如,云南勐海县做纯手工油纸伞的坎温老人,从三十五岁开始做伞,已做了四十五年,任何竹片,竹筒到他手里,经过巧妙的制作,都会变成一把质朴而又实用的油纸伞。张晨曾写道,“做伞是村里的传统。几年前,老人作为油纸伞的传承人被媒体发现时,村中还有四个人会做伞,如今其他三人已故去,只剩一人。”剩下的这一人就是坎温老人,然而,纪录片才推出不久后,张晨刚得知,坎温老人已在两个月前去世。村里再也无人会做这样独特的伞了,一手本该传承下去的好技艺就这样随着老人的逝去,也消失了!
看到这样的文字真的让人感到沉痛。中国的许多纯手工艺是几辈人的劳作和智慧的结晶,本应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现如今,却逐一消失。若不是张晨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来,那么,它们的消散只会更加的迅速,更加无声无息!
虽然,这多多少少让人感觉有些丧。但是随着许多人的意识提高,也有部分人开始关注纯手工艺的制作和一众匠人们。如同张晨在书中所言:
“许多传统工艺刚做出来的时候,可能质地有些粗糙,但越用会越细腻,最后做到了人物合一……而现代工业产品,却恰恰相反,出品的时候,可能已经达到了美观的极致,却越用越破旧,人对它的感情则会越来越淡,最终被人彻底遗弃。”对此深表认同,记得家里的一个三门柜,在我出生之前,是父亲请了一个做木工的好友亲手打造,这些年来,家里的家具换了好几拨,唯独这个三门柜留下了。一方面是有怀旧的情愫;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柜子质量相当好,用湿抹布轻轻一擦,实木泛出的那种光泽和质感,是现在很多合成木板所无法企及的。
我很认可书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观点,“传统手工艺作品诞生之后,生命会一直延续,它会和人一起生长;而现代工业产品诞生之后,便已达到极限,然后慢慢走向死亡。一个是趋向生,一个是趋向死。”
但愿,我国的纯手工艺以及匠人精神的传承,能越来越好,趋向生,趋向盛!
《寻找手艺》读后感(五):你的心中,可有黑鸟飞过
有一个词叫“知难行易”,意思是做事情比较简单,但懂得事情的道理难。尤其是年轻的时候,做事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记录片导演张景决定要拍《寻找手艺》时,其实并没有想明白 “为什么”。
纪录片《寻找手艺》截图当时的他虽身处吃穿不愁、游刃有余的生活中,却觉得不得劲。他感觉一直压抑着一股冲动,这股冲动就像钟立风歌中唱的“黑鸟”,来历不明,去向不定,骚动内心。于是他卖掉房子,甚至来不及准备专业的设备和团队,就踏上了129天的拍摄之路。对此,不少人困惑、不解、质疑。
一直到纪录片大火后,他为了写《寻找手艺》这本书,开始认真回溯过去。这时,他不可避免地聊起自己的童年、青春、教训。而这条“寻找手艺”之路,随着他个人成长经历的展开,也慢慢清晰起来。
这里分享一篇张景的成长故事。
看完你也许自问:我有这样的经历吗?我的心中,可曾有黑鸟飞过?
1.山村里的童年
为什么会有《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我也这样问过自己。
小时候唯一需要购买的是盐,其他生活资料全部自给自足。房子自己造;村里的木匠会造一些生活用具,如:桌椅、板凳、水桶等;主食是大米,家家户户有水田,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期间做些不定期的养护;蔬菜自己家里种,房前屋后或者离家不远的地方就有菜地,一年四季什么菜都有;燃料呢?主要是山上的树木。砍柴是个辛苦活儿,并不是所有的树木都能砍,大棵的笔直的树主要用来造房子、做家具,那是不能砍的。因为家家户户都烧柴,房前屋后早已无可烧之柴,有时候需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深入山里去。我膝盖上至今还有砍柴时留下的伤疤。当时一刀砍下去砍空了,直接砍到了膝盖,一瞬间,就看到了白色的肉。我想我可能砍到骨头了,然后血就流了出来,顺着膝盖往小腿流个不停。当时心里慌,但知道怎么处理,就近找到一根竹子,用刀刮去表面那层脏东西,然后继续刮出粉末,把竹皮粉末撒在伤口上,不一会儿血就止住了。回到家,妈妈见我已经止住了血,也就没管我。那一年我不到十岁。
寻找手艺的路上风光除了砍柴,小时候最常做的事是扯猪草,也就是到山上或者田间去给猪找吃的,然后把各种不同的野菜、野草煮熟了给猪吃。养猪是为了解决荤菜的来源,同理还养了鸡。每年年底杀猪,吃不完的肉挂在灶头上方,熏成腊肉,这样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夏天。猪的油脂还可以熬成猪油用来炒菜。平常杀猪,吃不完的肉可以卖给村里、外村的人,或者先“借”出,他人杀猪时再还上。
有两种动物养着不是为了吃肉:狗和牛。狗,是用来看家的。有时候上山、出远门,它还可以提醒主人安全,避免其他野生动物伤害主人;牛是用来耕地的。所有家畜的粪便都用来做肥料,特别是猪粪和牛粪,是主要的肥料来源。
2.狂放的路上青春
十一岁时,全家跟随考上大学、分配了工作的父亲进了省城长沙,告别了乡村生活。
3.步入中年,再回到农村
但是,这些智慧至少可以作为影像保留下来,毕竟正是这些智慧让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千年。我们也有必要让孩子们知道,中国,远远不止你身边经常看到的那些现代文明。
《寻找手艺》,由此而来。
新疆手艺人:巴拉曼4.拍后有感
但在后来的拍摄中,我慢慢发现,真正传下来的不仅仅是我们所拍到的手艺。手艺人、他们的手艺、他们的产品连同他们的环境,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温暖。我想如果我没有步入城市,仍然生活在乡村,而一个摄制组恰好拍下了我,那我一定也能散发出这种无形的温暖。这种温暖超越了文字的表达和图像的记载,始终环绕在我身边,鼓励和推动着我满怀激情地把《寻找手艺》完成。从这个角度看,拍摄手艺人其实就是在拍另一个自己。
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份温暖,或许可以叫它“中国的工匠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人的精气神” “中国梦”等等,但它一定是属于中国的,而且紧扣我们的心弦。
手艺人有人说,看完片子觉得导演就是一个手艺人。噢,也许确实可以这样说吧。但最初我可不这么想,我觉得自己可以帮助到这些手艺人,或者可以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做点什么,无形中把自己放得很高很高。
最后却发现,真正推着自己走的,不是自己,而是上面所说的那份温暖,特别是做完《寻找手艺》这个纪录片之后。每每剪辑到一些有感触的点,会为之动容,女儿看完片子也说,这个片子里的人都特别可爱。
本来以为这部片子最能引起与我类同经历或者相仿年纪人的共鸣,后来发现最喜欢这部片子的居然是年轻人,他们包括十多岁的青少年、在校大学生、文艺青年等。也有五十岁以上的人,这两个年龄段的人会喜欢,或许是因为他们不用为生计而忙碌吧。
确实,这部片子需要安安静静地才能看得下去。那么可不可以换个形式,比如书?想到这儿,自己都感觉有些可笑,纪录片很多人都看不下去,更何况书?不过,想想我拍的那一百多位手艺人,他们很多身处偏僻地区,无法看到《寻找手艺》这部片子。而有些人也因为片子的篇幅所限,没能出现在最后的成片中。书一下子可以弥补这两个不足,何乐而不为?所以又有了《寻找手艺》这本书。不管是锦上添花还是狗尾续貂,文字对于画面和声音总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同时,我想将这本书送给每一个我拍过的人,再把他们的照片冲印出来送给他们,把片子给他们,当我再次回访他们时,也不至于因两手空空而尴尬。
——节选自《寻找手艺》作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