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大利刑侦笔记》是一本由小桥老树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侯大利刑侦笔记》读后感(一):侯大利侦探形象不错,更新能再快点不!
每一个案子应该都是为最终的真相铺垫,希望多一些推理,少些血淋淋的刑侦剧情节!
“当凶手的面目逐渐被撕开,侯大利才发现,凶手的作案动机、杀人手法、行凶目标,早已在他八年前的生活中埋下了踪迹。”
我承认最后这句书评吸引了我。
草蛇灰线,伏行千里。这不正是侦探小说的魅力所在吗?
陈雷、当年跟大利一起在报摊买报纸的男人...坐等真相。
:更新的痛快点,别吊胃口!
《侯大利刑侦笔记》读后感(二):生死带来的改变
一直以来刑侦,破案的书和电视剧都是喜欢的类型,多年来未曾改变,以前没有看过本书作者的作品,这是第一次接触,看过之后感觉开头有些突兀,在后面的写作中尽管没有脱离主线,总觉得侯大力的执着有些太过刻意,从小长大的情义和刚萌芽的爱情都是促使侯大力改变的原因,也许是对于人的生死还未能有一些很明确的感受所以对于侯大力的转变有一些不能理解,但不可否认作者对于公安的办案流程是很熟悉的,对于人心理的把握也很准确,案件的描述吸引性不算太强吧,总的来说这部作品还是不错的,如果我有什么地方没有说对的,希望给予原谅。
《侯大利刑侦笔记》读后感(三):侯大利刑侦的一些感想
个人对于刑侦类的小说,一直有一种不明所以的喜欢。
近些年,国内比较有名的系列作品,几乎都是第一时间阅读完的。从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周浩晖的暗黑者系列到常书欣的余罪系列再到秦明的法医系列,都能引起我的兴趣去阅读。
侯大利刑侦笔记作为小桥老树侯氏系列(姑且这样叫着吧)的一个全新系列,有别于官场小说,刑侦类的小说对专业知识、严谨性有了更多、更严格的要求。
对比雷米的心理罪,目前已经更新的侯大利刑侦笔记在心里活动描述方面有着欠缺;
对比常书欣的余罪、弹弓神警,没有痞痞的小人物不同寻常破案f方式的意外感,一切显得那么平常无奇;
对比秦明的法医系列在法医的专业知识上又没那么的深入,往往是出现高冷的田甜,然后就直接出了结果。
和同题材的相比,好像这本书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就是这样的平淡无奇,却能深深的吸引人读完目前所有的章节,期待每天的更新。
故事从青梅竹马的侯大利与杨帆说起,原本以为侯大利因为杨帆的信,开始奋发图强,好好学习,然后考上好的大学,但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杨帆在雨夜突然失踪,最后被确定死亡。这深深的刺激到了侯大利,也为侯大利从警创造了合理的条件。
所有的案件侦破都围绕着杨帆意外死亡的案件展开,累积未破的案件还剩两件,很难想象故事会怎么发展下去,等待小桥老树明天的更新吧
《侯大利刑侦笔记》读后感(四):分享一下全书目录
侯大利刑侦笔记(第1部全本。一部集侦查学、痕迹学、社会学、尸体解剖学、犯罪心理学之大成... - Kindle https://read.amazon.cn/kp/embed?asin=B08579J7SS&preview=newtab&linkCode=kpe&ref_=cm_sw_p_kb_dp&reshareId=43F1FPJT720K7MWBN58C&reshareChannel=system
第1章失踪的女高中生
第2章失去理智的侯大利
第3章众目睽睽下的谋杀
第4章当富翁压力很大
第5章我发誓要揪出凶手
第6章刑侦系高材生俣大利
第7章一宗尘封十二年的悬案
第8章生平第一份笔录
第9章三个烟头
第10章法医田甜
第11章恰到好处的骗局
第12章积压的六件杀人案
第13章欢迎刑侦系高才生
第14章犯罪现场分析
第15章有问题的鸭骨头
第16章有个富二代徒弟真好
第17章参加同学聚会
第18章陈凌菲的秘密
第19章市委书记牵头成立专案组
第20章105专案组抽调人员
第21章只有你能承担责任
第22章五起未破命案
第23章去现场走一趟
第24章人生不能假设
第25章侯大利和田甜成为搭档
第26章真实的侦查工作
第27章消失多年的凶手又出现了
第28章侯大利得罪了重案大队
第29章连环杀手暴露踪迹
第30章你们违反程序
第31章未卜先知的能力
第32章侦办“杨帆落水案”的新方向
第3章偏偏是个富二代
第34章不完美的世界
第35章凶手终于露出了破绽
第36章设立观察点
第37章凶手浮出水面
第38章下落不明
第39章杀机狂涌
第41章假扮夫妻的日子
第42章最佳伪装
第43章等待致命一击
第44章侯大利中枪
第45章我过不了心头这道坎
第46章成年人之间的谈话
第47章用我换人质
第48章石秋阳的软肋
第49章痴情种子
第50章“杨帆落水案”的真相
《侯大利刑侦笔记》读后感(五):残酷的爱,坚定的心,冷漠的伤感:一个富二代刑警的《刑侦笔记》
南京医科大学遇害女大学生,28年了,大家都没有忘记她,2020年2月23日,南京警方发布该案件告破的公告,让众多的网友无比的振奋。这又何尝不是《侯大利刑侦笔记》在现实中的一个投影呢?从一个叛逆的富二代学渣,到考上政法大学成为一名警察,这中间的跨度可是有点大,而这一切都源于他要为十几年前意外死亡的女朋友杨帆主持正义一种责任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执着、坚强的人做守护神,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地平安。
2020年2月23日,南京警方发布的一条公告,让众多的网友无比的振奋。
28年前南京医学院学生被杀一案终于告破了!
这桩案件发生于1992年3月24日,当时全市进行了数月的排查,局限于当时的侦破手段,案件没有突破,成为一件悬案。
多年以来,公安机关、学生的父母、老师、校友始终没有放弃这桩案件,随着大数据、现代化侦查手段的进步,逐步取得突破性线索,更是在2018年成立“3.24”命案积案侦破工作小组,终于在今年2月份将凶手绳之以法。
整整28年啊,终于可以告慰被害学生的亡灵了,法网恢恢,即使凶犯在现实中伪装得如何无辜,终究难逃法律的制裁。
而这些,都离不开公安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细致工作,一直关注案件的被害学生的亲人、朋友、师长、网友们也终于等到了正义的来临。
每一个陈年疑案的侦破都如此地振奋人心,这也难怪近几年的刑侦类型的小说、影视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读一本刑侦小说时,就像是在跟书中的公安干警一起来寻找凶犯,紧张惊悚的心理,逻辑推理的烧脑,都让读者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最近读到一本《侯大利刑侦笔记》,作者是以写官场小说出名的小桥老树,没有想到他的写作领域如此宽广,从官场转到刑侦领域,简直是驾轻就熟,毫不费力。
另外《侯大利刑侦笔记》的主线就是侯大利放不下十几年前女朋友莫名死亡事件,他总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从一个叛逆的富二代学渣,到考上政法大学校成为一名警察,这中间的跨度可是有点大,而这一切都源于他要为女朋友杨帆的主持正义一种责任感。
这剧情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
再结合28年终破案的南京医科大学学生被杀案件,不由得让人感叹,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执着、坚强的人做守护神,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地平安。
读者为什么爱看刑侦小说?盖因为刑侦小说情节上曲折离奇,呈现的是人性中阴暗的那一面,讲述的就是非日常化的故事,能够激发人们心理中好奇、冒险、博弈等补偿性心理内容。
作者通过不断设定悬念、解谜破案的过程,来达到情绪宣泄的目的,从而获得来自恐惧排解、紧张释放的满足感。在悬疑推理小说中,通过主人公的行为方式,读者能够有非常强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可以代替书中人物来惩奸除恶,成为万人瞩目的英雄。这也起到了一种心理暗示与心理疏导的作用。
小桥老树的《侯大利刑侦笔记》系列就是这样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他带给我们的不是那种恐怖血腥抑或是怪力乱神的悬疑剧情,而是在侦破案情时对于案情的推理与思考,同时带来的还有对于社会、人性的思考。
在阅读《侯大利刑侦笔记》的时候,脑子里面不自觉地会出现画面感,十分强烈。这得益于作者小桥老树出色的写作功底,也是因为他出身于警察世家,曾在政法系统工作过8年,见识过形形色色的犯人,也见过各式离奇的案情,而这一切,都成为小桥老树人生的结晶,在书中得以体现。
从书中的故事结构来看,也颇有美剧系列剧的典型风格。主要人物贯穿全局,围绕着 “侯大利为杨帆陈年旧案伸冤”这一条主线发展,期间穿插着丁丽案件、105专案组、6件陈年积案等系列案件。虽然线索众多,但是小桥老树对整体架构的掌控能力极强,多线条推进有条不紊,主线支线条理分明,节奏上把握一流,就好像一首钢琴曲一样,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能够充分带动人们的情绪,让人感受到故事的无穷魅力。
主线与副线,共同构成了“核心案件+系列案件”的系列情节,这让侯大利在追寻“杨帆落水案”的过程中不至于太过拖沓,另外一系列案件以及6件陈年积案的侦破过程,也是侯大利成长的过程,从一名初出学校的毛头小伙,在老刑警们的教导下,成为一名优秀的刑侦人员。
“核心案件+系列案件”的多元化叙事结构,为故事的展开搭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为深入探讨社会与人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杨帆落水案”为故事的核心悬念,“系列案件”是书中的阶段性悬念,同时小案带出大案,大案扯出连环案,随着牵连越来越广,女友之死也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阶段悬念与核心悬念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共同推进剧情的发展,让读者具有极深的代入感,会被紧凑的剧情、充满悬念的故事、不断反转的案情所吸引,一颗心始终都在那里悬着。
在早期的刑侦小说中,往往正面人物都是高光伟正的,反面人物都是猥琐不堪的,谁是罪犯,谁是坏人,一目了然。
到后来随着国内创作者的生活阅历、写作水平、思维深度的提高,脸谱式的人物形象已经不复存在。
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发现一个现象十分有意思:“在消费主义和大众传媒时代,公众往往并不要求名人或者他的偶像完美无缺,反而表现出对他们人性弱点相当地认可。”
这在《侯大利刑侦笔记》书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书中人物性格的刻画上非常细致,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个性都非常鲜明,与某些侦探小说中高冷、做作、千人一面的中国式英雄形象相比,不知高明了多少。
很明显,105专案组就是这部书的核心,那专案组的成员都有谁呢?
朱林,精于业务,不善钻营,被调整至二线的前支队长;
侯大利,新毕业的政法大学刑侦系毕业生,刚度过实习期,就被朱林任命为“专案组办公室主任”;
田甜,女法医,业务能力没的说,因为父亲的官司而日渐消沉;
樊勇,人如其名,勇猛无比,热血上头有时候就控制不住自己;
葛向东,经侦警察,精明圆滑,很大的心思都在家族企业上,对工作有一搭无一搭。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老弱病残所组成的专案组,一旦理顺了工作关系,调整好工作热情,能够迸发出无限的能量。
而且除了侯大利高富帅的身份可能跟普通人距离远一些,其他的人就时跟平民百姓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烦恼,有自己的忧虑,也有着自己的私心。但是,这并不影响刑侦人员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反而是这一系列的描写使得故事情节更为真实,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试想,英雄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也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这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同理心,也使得读者与书籍情感上贴得更加紧密,代入感更为强烈。
《侯大利刑侦笔记》作为刑侦小说,悬念是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力。展现侦破过程,罪犯的犯罪动机、作案手法、犯罪心理转变等,这些都是作者真正想要表现给读者的。
在这个过程中,刑侦过程的合理性,犯罪动机的逻辑性,都是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底的。光有刑侦却没有逻辑的作品,很难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
就像是之前看过的某本古代刑侦小说,破案过程落洞百出 ,最后非常敷衍地给了一个答案,主角说,嗯,这样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可是读者看得都是满头雾水,哪里通了?不过是作者在那里自说自语而已。这样的作品怎么能够说服读者?
《侯大利刑侦笔记》有过常年的司法工作经验,在这方面可算是行家里手,设计起案情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就像是永发电器诈骗案的侦破过程一样,看似天衣无缝,没有任何踪迹可寻,追查摄像头也没有任何结果,貌似又要成为一桩无头悬案。可是偶然机会下,侯大利看到一辆货车,灵光一闪,从货车上的修理痕迹入手,巧妙地用语言去诈土孙,结果还真的做到了人赃并获,顺利地完成了警察第一案。
在现实的侦查战线上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大案易破,小案难搞”。大的刑侦案件往往从上到下都比较重视,在获取破案信息的手段上非常多样,能够有效地取得突破,而小案值的案件侦查手段相当有限,经常会陷入证据链短缺,无法结案的局面。再不顺利的话就会落入案发后长时间悬而未决,难以侦破的境地。
就从永发电器案件的侦破过程来看,小桥老树对于刑侦人员的侦破手段、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都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在情节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社会现实情况,让人有很强烈的代入感。
这点就与国外的侦探小说不一样了,外国名家作品虽然故事情节生动细致,但是由于是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当中,始终有一种人在戏外的感觉。
对于细节的关注也是《侯大利刑侦笔记》做得极为出色的地方。
在重新梳理6件积案的时候,对于其中两件是否能够合并侦查大家都有着不同的意见与顾虑,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而侯大利则敏锐地从犯罪分子手持凶器行凶的方位、伤口的走向、角度等各方面综合判断,认为这两件都是同一凶手所为,应该可以并案侦查。
事后对以前的证物再次检验,证实了侯大利推断的正确性。
朱建伟遇害案中,两拨刑警都去现场勘验过,却忽略了笔记本电脑与垃圾桶的检查。如果不是侯大利第三次勘察现场时在垃圾桶中发现了卫生纸的痕迹,重案大队险些办成冤假错案。
细节决定成败,看来无论哪个行业都是一样。
像这样的情节还有很多。作者的专业性和对相关知识的储备,让他有足够的能力掌控故事的走向,并有充足的细节来支撑案件的逻辑性。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带着读者寻找真相的过程,相当于是让读者带着紧张的心理,玩一场逻辑推理的游戏,让读者在探寻故事的谜底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感。
讲究刑侦知识的专业性,注重案件设置的合理性,讲究犯罪心理的逻辑性,这些细节方面的把控都让《侯大利刑侦笔记》的案情清晰,合理,可读性强,让读者仿佛设身处地在当时的那种紧张悬疑的气氛当中而不能自拔。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经常对来访者进行梦的解析,这个梦就相当于是心理投射的复制品,从来访者的梦中找出情结表现以及一切不利于人的正确行为,从而确定来访者的心结所在。
同样的,书籍可以认为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它将读者的心理投射在情节当中。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带入故事情节当中去,甚至把自己当成书中的人物,心情随之而起伏。
小桥老树的官场小说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在他的书中,我们能深刻地看到人与身外之物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心之间的关系。而这三点,则是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却又无法处理通透的关系。除了对于这三种关系的感悟,我们还能够从小桥老树的官场小说中获得人性的真实和爱的温暖,这些都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却能够在书中实现自己的心愿。
《侯大利刑侦笔记》也是如此。杨帆的意外去世,让侯大利这个纨绔子弟一夜之间成熟了,明白了责任二字的重要,并将为杨帆之死寻找真相作为一生的理想之所在。
其实,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在生活中看到让人气愤的事情,我经常在想,如果某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会怎么样呢?仔细思索过之后,却无奈地发现,我们毫无办法,这是十分悲哀的。
而侯大利则不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她的心思都在为杨帆伸冤上面。就像是田甜后面评价他说的:
“我突然发现你与支队的其他刑警都不一样,与支队刑警比起来,他们是真实的刑警,有勇有谋,有弱点有欲望。你生活在真空中,从来不考虑现实问题,不真实。”
这固然与侯大利那纯真、坚韧的性格有关系,也与他是大企业的少东家是分不开的。
做刑警工资低?咱不在乎;
105专案组缺少刑侦办公用品?一个电话,老爹公司就给警民共建了;
刑侦支队多年来的潜规则?无所谓,也不指着向上爬;
想寻找朱建伟遇袭的血滴,却无法立即协调搭架子侦查?“正好国龙集团江州公司做工程很有经验,我让人连夜派人来搭架子。”
这种开了挂的人生,其他的公子哥用在吃喝玩乐上,侯大利用在了实现少年理想上面。这样不用看别人眼色,不用违心地说假话,不用与别人勾心斗角,可以畅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一切的感觉,谁不愿意拥有呢?
“平时我行我素,并不意味着情商低,只不过是有足够资本我行我素。”
尤其是今年年初这个特殊的时期,一场新冠病毒让许多人都有所改变,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无法回到过去。一方面是对新冠病毒的恐惧,一方面是对生活的困扰,即使疫情过去,有些人恐怕还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重建期。
《侯大利刑侦笔记》正好是在这个时间点出现,他的人物刻画,他的情节设定,能够很快得到读者的认同,这是这部作品能够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是书,让读者在故事中发现了自己的存在,也看到了真正的自己。
“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有我们几个惦记,小帆就还活着。只有我们全部将她忘记,她才最后消失。”
杨帆父亲杨勇的这一番话,让人泪目。
刑侦剧中的爱情,往往是苦涩的,侯大利与杨帆的爱情,可以说是残酷而又美丽的。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天人两隔,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不可谓不残酷;能够将爱人记在心里十几年,尽自己的所能为她去伸冤,这样纯真的爱情又是美丽的。
也正是有这样有情有义,坚定执着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这样美好而有生机。
就像是南京医科大学遇害女大学生,28年了,大家都没有忘记她,终于将罪犯绳之与法,这又何尝不是《侯大利刑侦笔记》在现实中的一个投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