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是一本由陈平原 编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书读书》精选点评:
●书中选了不同作家的文章,我看到一半弃了,提不起兴趣了。 喜欢前面林语堂和老舍写的文章,合我意,也对我有启发。 哈哈老舍好可爱,对那句“哼,算了吧”印象深刻。
●你看过的书都会长成你的肉和骨头
●鲁迅说五四文学发展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原因大概是散文小品稳中求变,守旧出新,更多得到传统文学的滋养。周作人突出明末公安派文学与新文学的精神联系(《杂拌儿跋》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反对将五四文学视为欧美文学的移植,这点很有见地。但如以散文为例,单讲输入的速写(Sketch)、随笔(Essay)和“阜利通”(Feuilleton)固然不够,再搭上明末小品的影响也还不够;魏晋的清谈,唐末的杂文,宋人的语录,还有唐宋八大家乃至“桐城谬种选学妖孽”,都曾在本世纪的中国散文中产生过遥远而深沉的回音。比起小说、诗歌、戏剧来,散文更讲浑然天成,更难造假与敷衍,更依赖于作者的才情、悟性与意趣——因其“技术性”不强,很容易写,但很难写好,“看似容易成却难”文体
●读书这个词在我最初的理解之中就是:正常的上学,读书。 现在也慢慢懂了,读书并不只是一味的为了学习经历上的需要。 可能是业余的兴趣,可能是想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可能是打发时间的一件事,读书可以为了很多,可以了解很多,可以帮助你很多……
●读书买书藏书,这些也是我最喜欢做的事!
●这本书有三篇文章我认为值得从头到尾多读几遍: 【1】林语堂《论读书》:要自由的看书读书,不强读;不同的时间看同一本书体会不同;找到一个与自己气质相近的先贤~ 【2】老舍《读书》: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老舍先生如何可爱?要是他今天来运营一个段子手账号,粉丝量绝对庞大! 【3】老舍《考而不死是为神》: 看看老舍是怎么批判考试制度的?文章非常诙谐~
●我们能从阅读中,体验到:获得新知的成长;大开脑洞的奇遇;不敢苟同的抬杠;“这就是我”的共鸣。那么,读书就已然成为了人生的一大乐事了。
●分享众多名家的读书心得,给自己以期待,在自己的读书道路上越走越好。
●闲暇时光,一杯茶,一本书,度过美好的时光,既是给快节奏生活的一个调节,同时也是给自己积累的无形财富
●真可爱啊他们
《读书读书》读后感(一):《读书读书》简评
全书共四十八篇名家散文,主要写了关于怎么读书、怎么买书及怎么藏书的事情。
精读完觉得其中的二十七篇写得蛮好的,其他的则一般,可不看。现将喜欢的二十七篇散文篇目分享下:鲁迅的《随便翻翻》、周作人的《古书可否读的问题》、陈源的《再论线装书》、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和《论读书》、老舍的《考而不死是为神》和《读书》、叶灵凤的《重读之书》和《书斋趣味》及《旧书店》、冯至的《读书界的风尚》、马南邨的《事事关心》、孙犁的《与友人论学习古文》和《书的梦》、东方望的《书读完了》、王力的《战时的书》、黄裳的《书痴》和《姑苏访书记》、夏丏尊的《我之与书》、阿英的《版本小言》和《城隍庙的书市》及《西门买书记》、唐弢的《藏书印》和《藏书票》、黄永玉的《书和回忆》、许国璋的《读书诸相》、叶圣陶的《“西谛书话”序》。
《读书读书》读后感(二):也谈读书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加入了买书大军,甚至将之当作一种爱好,影响了身边的许多人。有人喜欢买书,是想藏书;有人喜欢买书,是想读书,而我,估计是更喜欢买书将书架堆的满满的那种感觉吧。 中学时代,阅读课外读物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大学时代,更喜欢“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句。似乎每本书里都居住着一个精灵,它常带我在书海中恣意翻腾。 成年后,觉得“闲来读点书”似乎更合我意,不拘于内容,不拘于作者,不拘于国度。只要你读了,还能会心一笑,还能理性思考,还愿意付诸实践,我想读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陈原、钱理群、黄子平三人,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领尖人物,据说三位先生在一个10平方的小屋里构思了这一套系列散文,他们当初的想法很简单:不为名、不为利,凭着专业水准,他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挑啊挑,终于选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这些足以让读者阅读、收藏,甚至是分享。这一系列有《父父子子》、《读书读书》、《男男女女》、《闲情乐事》、《世故人情》等,此次再版距离上一次出版已经过去十五个年头了。以前的版本错过了,如今的新版一定要收藏一套。 《读书读书》这本书讲的是那些名人大家门如何看待买书、读书、藏书的,有我们熟知的文学家诸如鲁迅、老舍、叶圣陶、朱自清,也有语言学家诸如王力,书里有他们这些大家买书的故事、读书的故事、藏书的故事,还有一些在今天看来还蛮有情调的读书趣事。 周作人说“假如有干净的厕所,上厕时看点书却还是可以的”,如今我们早已实现了这个愿望,比如在厕所蹲坑时颇喜欢拿本杂志之类的读,或者拿着电子设备看书。 黄永玉眼中“一次去友人家拜访,一进门,两口子各端一本书正在埋头精读,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也各端一本书在埋头精读。”如果一家人有这样的氛围想必也是极好的,只有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孩子们才能受到此类熏陶。 鲁迅说要“多读外国书,少读中国书。”以前提倡读外国书,是鉴于中国书内容封闭跨越时代太久,对于改革发展助力少,而外国书里的世界更加广阔,阅读后更能开阔眼界。 自诩为读书人的我们,在这大千世界中希望能够独得一片净土,品得一杯清茶,看得一本好书,内心也便会觉得自满。 正如陈平原在书前序中说,“无意故作惊人之语,只不过是忠实于自己的眼光和趣味,再加上‘漫说文化’这一特殊视角。不敢保证好文章都能入选,只是入选者必须是好文章。”相信品读之后你也一定会和我一样喜欢这些文章。
《读书读书》读后感(三):发奋读书早,莫负韶光老
开卷有益---选择这个简单明了的成语,来感悟这小书。是啊,古往今来,读书永远都是最为简单的奢侈,打开一本书,便开启了一段通往智慧的旅程,便拥有了一份诗意的宝藏,在阅读中体味文化韵致,在书卷中寻觅文化原乡。
最是书香能致远,人生一乐是读书。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方寸间窥世相。
布衣暖,菜根香,最是读书滋味长。读书益心,当你感到生活迷茫而彷徨时,不妨打开一本书,释放情感,找到乐趣,获得身心的愉悦。读书益寿,究其根源,恐怕在于读书能够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将正义,走正道,干正事的崇高境界,读书可以帮助人陶冶情操,开拓胸襟从而养成修身弘道,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崇高品德。读书益业,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新技术,新信息,新知识层出不穷,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勤奋读书,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仅仅依靠原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读书就会落后,就会枯竭,就容易被世界给淘汰。
但愿在这个百花齐放新时代,读书氛围会愈加浓厚,热爱读书会成为人们自觉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读书读书》读后感(四):是什么,让爱书之人积习不改?
文 / 董小琳
你看书吗?
你会为了什么阅读呢?
无聊打发时间; 还是要精深专业知识; 或者为了拓展知识面,对这个时代有更多的了解。也许,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景下,也会有不一样的观点。
建议不妨就趁现在,把你想到的读书目的,留言到讨论区—— 一是,可以在读完文章的时候,再次审视; 二是,没准就能遇到与自己同频的伙伴了。 一举双得,岂不快哉?我们今天要读的书,名字就叫做《读书读书》。
这是一本选编的小集子,收录了林语堂、老舍、周作人、王力、叶灵凤等24位知名学者、作家的48篇文章。围绕的主题是有关“读书”“买书”“藏书”的诸多雅事。
如果说,在和平的年代里,很多人因为事情太多、时间不够等原(jie)因(kou),读不了书的话。
书中的大家前辈们,在那个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年代,仍“不改积习”地读书。甚至留下诸多随笔散文,记录读书、买书、藏书的乐趣,流传至今。
窃以为,自己算是一个刚入读书门的小学生。但对这种执着,感受已然相当真切。
无论在哪里,只要带着一本书,就能心安; 临睡前如果发现一天没有看书,就会感觉缺了点什么; 读得多了,就自然想把思绪记录下来; 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们。你是否也有这些“症状”呢?
来,握个手吧~
雷海为,一位平凡的外卖小哥。
《中国诗词大会》之前,你肯定不认识他。
在第三季的冠亚军对决中,他击败了北大才子彭敏,赢得了总冠军。
一夜成名。
如果说读书环境不好,恐怕没有人能比他更艰苦了。
终日奔波 随时抢单 送餐路上不能停 怎会有如此深厚的诗词基础?相信你已经想到了答案:
随身带着一本《唐诗三百首》; 利用等快递、送快递的碎片时间背诗词 日积月累,最终成就了夺目的胜利。这个场景实在是太熟悉了。
无论说到哪一位成功人士,都是用点滴的积累,一步步铸就辉煌的。
但,假如让你也随身带一本诗集会怎样?
恐怕比不上伸手摸手机的次数。
为什么?
形式上的模仿,是无法掩盖兴趣上的匮乏的。
因此,我们又回到了开头的问题:
你为什么要读书?在书中的第一篇文章——《随便翻翻》中,鲁迅为我们区分了两种读书:
一种是看非看不可的书籍,必须费神费力; 另一种是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前者目的在于求知,后者意在消遣。
你是哪一种呢?
又该如何判断,哪一种更好呢?
个人认为,融合二者的,为最佳。
还说雷海为。
作为送餐员,背诵古诗一定不是职业需要,更谈不上“非看不可”。
但如果用“消遣”来衡量的话,他的付出又未免过于用力。
否则,也不会有傲视全场、力压群雄的魄力。
如果,我们能从阅读中,体验到:
获得新知的成长; 大开脑洞的奇遇; 不敢苟同的抬杠; 这就是我的共鸣。那么,读书就已然成为了人生的一大乐事了。
正因为有了乐趣,才会变得其乐无穷。
也才会在战火纷飞、日夜奔波的环境中,仍然“积习难改”地依赖着书籍。
你们的生命是比我长久的,我的骨化成灰、肉化成泥时,我的神魂是借着你们永在。——《沫若文集》七卷—END—
《读书读书》读后感(五):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的丛书,以及选篇背后的故事
一开始接触这套丛书,是在北京朗园国际书展的摊位上。各出版社承包的摊位,许多都是编辑坐镇,来看展的许多也都是编辑出版业的同行,碰到一起总是在聊内行人才懂的话题。
下午进场晃悠了一圈,听了两场分享会后本打算返回,除了一本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之外几乎一无所获,着实有些失望,但摊位上的书对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大部分还比较小众,想选书又不知从何选起。还好瞥见了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的这套丛书。
四个字的书名把每一本书的主题一下子凹显出来了,《生生死死》《读书读书》《男男女女》《世故人情》...想看哪个主题、寻找素材,尽管按照书名去翻,总有合适的。
书名即本书的主题,一册书由四十余篇小散文组成,由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选编,收录了林语堂、鲁迅、老舍等名家的文章。三位编者曾因观点不同,“大动干戈,脸红耳赤好几回”, 如此费心编排,是与“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有关。
1985年5月,三人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 ,意在把“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格局打通,把研究对象置于两千多年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总体格局之下,以整体的眼光来审视研究。
这么说可能有些学术了。怀着梳理20世纪中国散文史这样的目的,“从章太炎、梁启超一直选到汪曾祺、贾平凹”,白话文言参半,并不是为了踩或捧任何一方,意在向人们证明,文言并非是古板迂腐的印象,而白话也并非写不出好文章。
选择一批有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横生的散文分专题汇编成册,一方面是让读者体会到“文化”不仅凝聚在高文典册上,而且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为你所熟悉的一种情感,一种心态,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此改变世人对散文的偏见。让读者自己品味这些很少写景,也不怎么“抒情”的“闲话”,远比给出一个我们认为的“散文”定义更有价值。“燕园三剑客”用十本书,十个不同的主题,97位作家,一套书来描摹一个20世纪中国文人们眼中的世界。文章长则四五页,短则两页,等车的间隙可以翻完一篇。新版的丛书中还添加了有声书功能,做到了既“上口”又“入耳”。阅读或聆听时,少了一口气读完的压力,不知不觉中就可以翻完一整本,像陈平原在序言中说的一样,这套书是可以放在书架上,随时翻出来“把玩”的好书。
读之前,只觉得这套书编得实用,对认定一个作者去读书的人来说,说不定其中的一篇,被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文风所吸引,又跑去阅读这个作者其他的书。读之后,要赞叹编者在文章编排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至于体现在哪里,后续会提到。
当时摊位前没有人,我盯着这一套都是四字为题的书,突然觉得,今天也算没白来。编辑看我对这套书踌躇不定的样子,说:“先挑一本比较感兴趣的开始吧。”于是,那天回家的时候,我带走了一本关于“读书”“买书”“藏书”的集子——《读书读书》。
《读书读书》
《读书读书》由陈平原选编,收录了老舍、鲁迅、林语堂、陈源等24位知名学者、作家的48篇文章,其中看到了许多作者的“真性情”。
聊如何读书时,鲁迅拿矿石比读书,唯有见过真的金矿,才能在日后选书时识破那些“硫化铜”;林语堂认为,真正的读书,是“兴味到时,拿起书本就读”,并且读书时“须放开心胸,仰视浮云,无酒且过,有烟更佳”;黄永玉说“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周作人称霭理斯《性心理之研究》为他的启蒙之书,读了之后眼上的鳞片倏忽落下,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新见解。
聊买书藏书,有叶灵凤将书比作友人,把读书当做和朋友谈话般的乐事;也有郭沫若高中毕业时,将带不走的书寄付给图书馆后,日夜思念得刻骨铭心,称“平生受苦了文学的纠缠”;还有郑镇铎谈逛书摊时,“夕阳西下,微飔吹衣,访得久觅方得之书,挟之而归,是人生一乐也!”
从编排上来看,在书的后半部分,也就是讲“买书”“藏书”的部分,郑振铎的文章连着选了四篇。追寻原因,一个是他符合“书痴”这一属性。在郑振铎的文章之前,是叶圣陶为郑振铎遗作出版而写的《西谛书话》序,为引出这位旧书痴做铺垫。另外一个原因,我猜是跟郑振铎为我国文化学术事业献身有关。
在选入的四篇文章中,《访笺杂记》篇幅最长,也最有趣。
《访笺杂记》写于1933年,记录了郑振铎受鲁迅委托,在琉璃厂寻笺样,最终选定荣宝行制作北京笺谱的经过,这个故事是琉璃厂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文章中记录了郑振铎往返琉璃厂各书店选笺样、交涉印刷的详细经过,连书店的位置、规模、笺样的特点、探访画家和刻工都交代清楚。
阅读时画面仿佛就在昨日,店老板斩钉截铁地回绝,说百部太少,难以动工。是了,这漫长六年的访笺过程并不顺利。一是受时局影响,1933年正处于抗战时期,郑振铎只有在北平时才能着手进行这项工作;二是这预定印五十部的笺谱数量太少,总是被老板以印数少、损失过甚等理由推托。文章末尾,笺谱成功印制,郑振铎写道:
对此数册之笺谱,不禁也略略有些悲喜和沧桑之感。自慰幸不辜负搜访的勤劳,故记之如右。这本书虽名为“读书”,更像是在讲读书人和他们的世界,阅读里面的文章,便是打开了通向那世界的门。
叶圣陶说真正的读书人应衣锦夜行,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之后,便再不与他人相干,那时“孤独将不成其为孤独,贫困也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也不成其为软弱。”
《乡风市声》
在摊位上买的《读书读书》看完后就一直有凑齐一整套的念头。《乡风市声》是我看的第二本,在众多名家的作品中,对其中一篇印象深刻,那就是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共有两篇,作者分别是俞平伯和朱自清。两人于1923年8月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作一篇散文。本书中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俞平伯的作品。
当时浅浅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怅;老实说,咱们萍泛的绮思不过如此而已,至多也不过如此而已。你且别讲,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俞平伯,1923)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朱自清,1923)俞平伯的文章侧重虚实结合,而朱自清的文章侧重写实,语言“真实又具体”。灯火光影映照下水面的薄雾,在俞平伯看来,组成了朦胧的幻境,而朱自清则透过薄雾,去寻涟漪。
而前文说到编者的用心之处体现在,本书在选取篇目时有一个巧妙的安排:并未将同名的两篇文章同时收录,而是选用了朱自清的另外一篇——《南京》。
《南京》作于1934年8月12日,是相隔十多年后,朱自清重返南京时写的散文,里面提及了秦淮河和十多年前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只不过景象已经大变。十年前说“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十年后却说“再别提做什么梦了”。
在这十年间,时局变幻、战火纷飞,十年前的朦胧夜景和尽力抓住最后虚幻梦境的人,如今已经把世事看得更透彻,回想那时身历的情形,也剩下一片沧桑之感了。
序言中说这套书“满纸繁花,意蕴宏深”,在享受篇篇美文的同时,还需读者仔细体会,寻找隐藏在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巧思。
本篇提到的《访笺杂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南京》以及其背后的故事,都只是流散在时光中的瞬间罢了,若是想把它们一一列出,可不只是区区一篇推文可以做到的。以文字反映出来的,不只是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更是那一百年间的历史、真实的人生。
----------------------------------
参考文章: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朱立立《20世纪中国文学》,《文艺评论》2003
袁高远.同题美文各千秋 ———试比较论析俞平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