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宝冢剧团经营战略》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14 13: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宝冢剧团经营战略》读后感100字

  《宝冢剧团经营战略》是一本由[日] 森下信雄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宝冢剧团经营战略》精选点评:

  ●可与《AKB48的格子裙经济学》一块读,两本书互相cue了对方一下

  ●薄薄的一本,一下午读完。干货十足,解答了我对宝冢经营和盈利模式的疑问。但感觉写的逻辑不是特别鲜明,全看完之后又从书中各个地方整理了讯息,写了笔记才真的都搞清楚。

  ●虽然说是经营战略,但是其实在其他很多工作上,尤其对于一些打算自主创业的人来说,还是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一下的

  ●也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怎么的,日本书读起来真的太费劲了…

  ●不难懂不枯燥,尤其是作为粉丝想要更多地了解剧团的情况下。不出意料还是喜欢“素人神格化”那章,“未完成”“粉丝社群群体共同将未完成打造成升级版的过程”

  ●创作制作销售的垂直整合系统、素人神格化、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前中后味…内容偏向于介绍剧团经营上的特点,讲生徒的内容非常非常少,有点枯燥。对宝塚了解多的可以跳过第一章甚至第二章。最后感谢后浪让我不用看又贵又不方便的繁体版。

  ●铁路文工团的BOSS是怎样经营的文工团的?看这本书就知道。此书对文工团新粉来说,可以了解到文工团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五组和专科的介绍、东宝、宝大等剧场之间的关系等等;对老粉来说,这本书更多的是从宝冢经营者的角度,讲述宝冢是如何成为霓虹国艺能界的长青树,以及TOP们是怎样养成的经验谈。千万不要想着在书里找自家的墙头,书里给了故事简介的只有GAY希礼幸王子和宙组二代目和央少爷哟~顺便在看书前搜了豆瓣,此书也是豆瓣中唯一一本关于铁路文工团的书,虽然讲的是经营,但不会很商业,很容易读,所以,此书推荐给所有的文工团粉

  ●这部书从经营战略角度,讲了宝冢这个造梦工厂的秘密。对偶像娱乐经纪感兴趣的公司或个人,可以了解一下。

  ●比起素人神格化,我更中意剧团和剧场运营的部分,准备写个repo来阐述一下所学到的“跟宝冢谈项目必须了解的情况和应该尝试的几张牌”,但这种高度垂直且油盐不进的具备相当完善程度结构的公司,我们所需要的可能只是“宝冢现阶段没有必要拓展海外市场的理由”和“如何借政治名头邀请宝冢考虑海外演出”

  《宝冢剧团经营战略》读后感(一):梦:现实理想的终结

  几个月后的更新:已经成功出坑。突然意识到宝冢所谓梦的含义。女性希望获得和男性一样的权力,自由和互相平等对待尊重。有人说喜欢看男役的女性观众或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意气风发的自己,抑或是看到了理想爱人的形象,不管是什么解释,这都是她们理想获得的。通过看宝冢剧,她们在看剧和追星的时刻,实现了她们的想法,但正因为这是剧,所以是梦,只不过相比于梦,宝冢剧被社会允许以有型的方式公开表现,并公开和大众分享互动。然而当这种追求的东西一旦被定格为梦之后,就意味着现实中理想的终结。因为人们的精神需要,也就是追求理想的欲望被梦所满足,此生无法实现的遗憾被大量付出去的金钱所填平,或许她们内心深处也知道,买的不是梦,是对内心愧疚感的补偿。长久以来看宝冢都有种不解的矛盾感,一方面感觉它是性别问题的一种奇妙社会现象,另一方面看着剧团清一色女性观众,少女团员的奇特(之所以用这个词是不想现实褒贬)在团和退团经历,以及老师以及剧团高管清一色男人,又让人觉得这又和传统性别社会现象相似。今天终于懂了。

  旧读后感

  有几个观点还是不错,1)宝冢卖的是未完成品,素人神格化的过程,在后资本主义时代,人们要买的是充实精神世界的过程而不仅是完美的商品;2)销售要注重前味、中味和后味,结合第1点我觉得作者提出的开放排练过程给观众是个不错的想法;3)粉丝群和宗教有点像,是人们逃离现实世界的避难所;4)一部完整的剧从剧院坐满开始,观众也是戏剧的一部分。感慨一下少爷在后台做轮椅演出,真是辛苦了。宝冢真的可以好好运作一下毕业生资源,感觉好多华丽毕业后都混得一般。书才160页不到,翻译差,性价比低,最后竟然大谈蓝海战略,不禁想到CPA的战略。。。

  《宝冢剧团经营战略》读后感(二):娱乐是一场宗教救赎 | 有关“素人神格化”

  在必然之上,在偶然之间。

  这本书是原星组制作人写的,也就是冢饭们平常放在嘴边吐槽的组p。如果对宝冢的日常非常熟悉的话,这本书里的诸多细节,都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熟悉的宝冢生活会心一笑。可惜制作人大叔是98年后调任星组的,也就是稔幸王子在任时期,我对星组不熟。

  书中有关宝冢的商业模式介绍了很多,在此只挑其中一点:素人神格化。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总结,也是宝冢能够持续吸引粉丝的原因,所谓“铁打的剧团,流水的TOP”,宝冢能够坚持百年,塑造不间断的演员梯队,持续吸引粉丝,乃至于出现姥姥带着妈妈看,妈妈带着女儿看这样的场景,都是因为“素人神格化”。

  书里说,所谓“素人”,也可以说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也就是说,宝冢的偶像打造机制,是需要粉丝深度参与的,从生徒单纯的舞台表演,到她成为舞台上的巨星,需要她自己的成长、耳濡目染,也需要粉丝的陪伴和养成,养成的结果却并不能完全预期。这种舞台上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伴随着舞台下真实岁月的无常,使现实很容易与梦幻相接。

  就这样,粉丝可以参与到被自己选中的素人,她神格化的每一个步骤中。每个人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神格化模式,宝冢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楚门的世界,每天产生大量的素材,供粉丝进行拼贴,变成自己“神格化模式”中的一环,这种沟通是非常私人且深度的。书中提到如何反向利用这种“未完成状态”来促进商业呢?就是让粉丝产生一种“我一定要支持这个人,否则便无法成事”的心理和氛围。

  当然粉丝虽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神格化模式,但最终能否成神,则需要剧团官方通过各种象征释放出来的信号。比如生徒是否有机会在公演中跨过银桥,是否能够担任新人公演主角,是否能够在大阶段时背着羽根下台,下台的位次是怎样的,在古拉夫上的照片位置是怎样的……独特的衣装、醒目的站位,等等。

  诸如此类,宝冢内部有无数将生徒划分等级的方式,粉丝就在这种破译密码、揣度组p心思的过程中,深度参与了生徒的“素人神格化”,而生徒也像通关打怪兽一样,一步步踩中这些象征点,拿到更好的资源,最终“成神”。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结果,剧团获得了收入,生徒获得了地位,粉丝获得了满足。

  对于粉丝来说,“素人神格化”就是参与养成的过程,对于剧团来说,“素人神格化”就是一点一点给予路线内生徒更高地位的象征物的过程,但是这两者的基础都是生徒的“素人神格化”。那么什么是生徒的“素人神格化”呢?

  前面说了,所谓“素人”,就是指“未完成”状态。宝冢的演员,一直都被称作生徒,意思是学生,直到退团的那一天,她才毕业,从此被称作OG,old girl。一直都是学生的身份,这就是一种未完成状态的表示。对于生徒来说,她的“神格化”之路,就是她“吸引观众的个人魅力”提升的过程。

  这是一种非常东方式的、模糊的说法。男役十年,意思是成为男役十年,才有可能理解男役美学,才有可能登顶成为TOP。但是你要说一年的男役、五年的男役与十年的男役,具体区别在哪里,又很难说清。这是一种模糊的、渐进的感觉,其实也就是养成的感觉。

  比如每天都在支持某一位生徒的粉丝会说,她今天的某个动作比昨天更立派!感觉更有包容力了!当粉丝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只有她一个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或者,同一个场域的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追星是一场孤独的情感跋涉。

  书中引用了两个名词,来称呼这种独特的连结。第一个名词“无缘的瞬间”,意思就是说,当我们与宝冢产生连结的瞬间,可以摆脱一切桎梏,从血缘、地缘、社会关系、阶级地位等等当中完全解放,感到自己身处“无缘的瞬间”,这正是最大的魅力所在。其实这个道理可以应用在人生当中,当我们为自己的梦想孜孜以求时,也正是处在这种“无缘的瞬间”的想象与悸动中。

  第二个名词“第四空间”,就是说粉丝社群为其成员提供了既不是学校/社会,也不是家庭的“自己的尊严不会被剥夺的立足之地”,使得现代人远离各种压力。“无缘的瞬间”说的是个人,“第四空间”说的是群体。 尽管细化到每一个生徒身上时,她与粉丝的相遇、剧团给予的待遇、生徒本人的气质,这些因素都是偶然的。但是宝冢却又拥有极强的秩序感,由剧场衍生出的空间具有绝对的必然性。

  首先,就是保证了剧团的日常运转。如同古代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只要这个生徒登顶成为首席,那么她就成为全组的向心力所在。因为他是嫡长子,那么即便他是傻子也必须成为皇帝,成为神。这个因果关系是可以这样成立的。因为她是首席,那么所有人都将围绕在她的身旁,为了衬托她、辅佐她而存在,即便这个首席有时并不是我pick的。

  皇帝只能有一个,剧团却无需如此把宝都押在一个人身上,他要讨好观众,所以宝冢有五个组,同时有五个首席在位,有五个神,你还是可以选择,只不过是在几个神之间选择。这是娱乐和政治的区别。 第二,必然性提供秩序感。偶然性是一种刺激,人性对刺激有瘾。但是如果一直面对偶然,人终将失去稳定预期而死。戴着镣铐跳舞,才是真正的自由。扔掉镣铐,那不是自由,是无望。镣铐束缚了你,却也给了你一个确切而稳固的位置,给了你依靠,哪怕极少。

  同时这种秩序感,使得剧团华丽繁复的独特美学风格能够独树一帜,并持续保留。从实际角度讲,也降低了边际成本。书中有句话,忘记确切怎么说的了,能够迅速做出一台绝对符合特定美学风格的戏,从剧本到服装道具、舞台灯光、演职人员配备、宣传推广全流程运作,走遍日本全国,没有哪家能比得上宝冢。

  第三,必然性提供意义和价值。就拿毕业公演来说,日本人喜欢物哀,喜欢在开得最盛时飘落的樱花,所以生徒通常会在成为首席、到达素人神格化的顶点之后,选择在自己舞台姿容光芒最盛时退团。这时的退团与死亡同义,人的生命因为死亡获得意义,生徒的宝冢生涯因为必然有一天会结束而获得意义。首席退团公演的票是最难买的,因为从此之后,你再也看不到了。

  同时,如同书中所说,当生徒成为首席的瞬间,她至今为止所参与的每一部作品所代表的价值与意义便瞬间产生了质变,曾经的偶然产生了“一定的秩序”。

  《宝冢剧团经营战略》读后感(三):百年音乐剧团宝冢,为你揭开偶像经济背后的故事

  2018年的一场选秀,把杨超越、孟美岐等等有着明星梦的女孩子送上了热搜。与早年的超女不同的是,这场名为《创造101》的选秀,是为了选出11个女孩子,作为女团组合出道。一年过去了,自认是“全村希望”的杨超越,成了新晋国民妹妹超越;而同为火箭少女成员的其他姑娘,也或作为团体,或作为个体有了不错的发展。

  除了时下大热的火箭少女,还有每年总选举都牵动粉丝心的SHN48、GNZ48等大型女团,也在文艺圈悄悄地占了一席之地。虽然各家女团的表演形式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组织都是团体的形式进行表演的。

  在这些以团体为单位进行表演者中,日本宝冢歌剧团,算是其中的资深前辈了。

  宝冢歌剧团成立于1914,年,由日本阪急企业创始人小林一三创立,剧团创建初期,宝冢仅仅是个拥有20名成员的少女歌唱队,但经过100多年的壮大与发展,宝冢已经形成由400名未婚女性组成的日本规模最大的剧团。

  说到阪急,也许大家更熟悉的是阪急电铁和阪急百货。宝冢歌剧团创建初期,也是为了通过歌唱等文艺演出的形式,来吸引游客更多地选择阪急旗下的交通工具与酒店业务,也就是说,宝冢的成立最初只是阪急作为招徕宾客的一种辅助团队而已。

  那么一个只有20人的辅助性歌唱队,是如何在100年的市场变迁中屹立不倒,并成为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剧团的呢?

  在宝冢歌剧团成立100年的时候,时任宝冢歌剧团总经理的森下信雄,创作了《宝冢剧团经营战略》将从经营者的角度,为希望了解宝冢剧团乃至日本音乐剧文化的人,揭开华丽的造梦工厂宝冢背后的故事。

01.素人神格化的首席男役养成之路

  宝冢素来是粉丝们心目中美好与梦幻的避风港。

  华丽而硕大的羽毛服装,梦境般绚丽的舞台,王子般的帅气形象,宝冢的一切,都仿佛被赋予了象征美好的魔法。在宝冢的世界里,粉丝们可以肆无忌惮地释放自己的少女心,可以暂时地抛开一切现实里的不理想,这是一个梦境般的理想国。

  对粉丝来说,宝冢最让人恋恋不忘的,就是剧团中的生徒(即演员)。而在这些演员中,粉丝最多也最为耀眼的便是首席男役了。首席男役是粉丝们心中无可取代的“男”神,对剧团来说,更是顶梁柱般的存在。

  宝冢是如何将一个看起来最多只是比其他孩子更有才艺的女中学生,雕琢成让粉丝们为之痴迷的首席男役的呢?

  其核心的理念就在于素人神格化,即让普通人通过一步步地努力,成长为耀眼的明星;其成长的每一步,都会通过在剧目中的占位、服装等细节方式展示给粉丝,让粉丝看到自家偶像的成长。

  除了首席,粉丝团队宝冢也是相当珍贵的资源。这些由个人申请成立的粉丝团体,往往承包了宝冢的大量销售额,且粉丝团队也自发承担了部分演员助理与经济人的职能;所以,在宝冢首席的晋升通道中,男役是否能够很好地带动粉丝,也是最终是否可以成为首席的考核标准之一。

  对粉丝来说,大概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看着自己心仪的人儿,从那个舞台角落里配合前辈们跳大腿舞的群演,一步步走到银桥,走到舞台中央,穿上华丽的礼服,最终成为万众瞩目的首席的过程了。因为粉丝的支持对一个宝冢男役能否成为首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条素人神格化的宝冢首席养成之路会让粉丝更有参与感与成就感。

  在企业经营的层面,消费者的支持是企业得以万年常青的根本。所以,虽然宝冢歌剧团一直没有官方开设的粉丝群,但对于这些经过向宝冢申请成立的民间粉丝团体,也会给予优先包场、特殊场次优先选座等特殊福利。

02.宝冢歌剧团独特的资源优势

  当然,单靠优秀的演员是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剧团百年的发展之路的。

  与任何企业一样,剧团可能会面临不同时代的竞争对手,也会遭遇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这时,宝冢集音校、剧团、舞台设备公司、歌剧营销事业部于一体的垂直体系,成就了它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与其他从社会遴选成员的女团不同,宝冢歌剧团的成员皆是出自同一系的宝冢音乐学校(后称音校)。女孩子们从社会报考,音校经过歌舞表演的考察后,以极低的录取率遴选出一批女学生作为新一届的音校生。音校生经过2年的学习,依据学员身高条件与个人意愿分配男役或娘役(即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然后分入宝冢剧团的雪、月、星、花、宙5个组。

  进入剧团后,组长、理事等上层会根据生徒们的表现,在每一次的表演中对她们进行拔擢或降级的处理,经过年复一年的观察与选拔,特别优秀的生徒最终会成为组中的首席男役。首席男役往往会出演剧目的男一号。

  不只是演员的培养,音乐剧的剧本创作也大多由剧团内的工作人员完成。宝冢歌剧团的剧本主要有2种来源:1是剧团内创作人员创作,2是通过购买国外音乐剧的版权再由工作人员修改成符合宝冢剧团调性的剧目。这些剧作者通常是宝冢的终生员工,他们永远不用担心创作出的剧目卖不出去,即使主剧场用不上,还有很多小舞台可以让这些剧本有用武之地。

  舞台设备公司与阪急歌剧营销事业部的存在,一个用以保障复杂的舞台设备的灵活调整,另另一个则用于新剧与剧团人事调整(比如演员退团)等的宣发。集团内部承担了集培养演员,到剧本、舞美、品宣等一系列的垂直业务,一方面有利于突发状况的临时调整,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减少成本。

  这庞大而繁琐的体系,更是对新的竞争对手提升了准入门槛,并且凭借音校百年来“清纯、正直、美丽”的校训,宝冢音校也成为日本中产阶层心目中培养女性贵族气质的艺术女校。这种垂直的循环体系可以为宝冢剧团源源不断地输入优秀的生源,也为其他想要在音乐剧市场分一杯羹的企业,设置了难以跨越的壁垒。

03.宝冢与AKB48,新兴唱跳女团身上,也有老牌音乐剧团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

  AKB48与宝冢剧团,同样由清一色未婚的女性组成,同样有着海选的准入门槛,同样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演出,同样有着类似首席的表演站位。不同的是,AKB48有着更广泛的粉丝群,各个年龄段的男性或女性都可以成为她们的支持者,而宝冢的粉丝群中女性则占据了大多数。

  企业经营的角度,自然是希望客群组成的结构多样化的,客群的多样化,不但会带来丰厚的利润,更能让企业在面对危机时,拥有更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AKB48与宝冢剧团最大的不同就在于,AKB48呈现给观众的“偶然”与宝冢满足期待的“必然”。

  从海选阶段,AKB就奉行着偶然带来的神反转原则。

  AKB48的制作人秋元康说,“粉丝在偶像身上追求的是灰姑娘的故事。他们希望看到饱受欺负、衣衫褴褛、干着粗活的苦命女子,最后变成高贵大小姐的人生成功故事”,这与宝冢剧团一贯的“素人神格化”的理念,有着一脉相承的共通之处。但不同的是,秋元康在选择主角时,会反其道而行之地选择“最不适合当核心主角的人”成为最终的主角。这就是AKB48偶然性的体现。

  此外,每年的排名总选举,也都由粉丝票选决定结果,没有任何剧本的操作方式,决定了结果的偶然性,可能大家都看好的实力成员名落孙山,也可能看起来默默无闻的小透明成为众星拱月的NO.1。

  神反转的剧情在AKB48是常态,这种没有剧本的结果为支持的人带来了惊喜,也为反感的人带来了吐槽的话题。这样,AKB48就可以雄踞话题榜,拥有天然的自来水流量。

  这些偶然,对秉持着满足粉丝期待的宝冢来说,显得有些陌生。对宝冢的粉丝来说,如果临时更换预订场次的演员,对专程到宝冢剧院来看自家偶像的粉丝来说,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但经营者或许可以变更丝路,从其他方面为观众带来偶然的惊喜。例如放出演员排练的部分视频,像影片预告那样,让粉丝们无法猜透全部剧情,又被勾起一探究竟的念头。甚至,将幕后工作的方式,适当开放给公众,这样,也可以吸引演员粉丝之外的其他观众。

  在100多年的时光变迁中,宝冢歌剧团由一个20人的女子歌唱队,逐渐壮大成为歌剧事业的长青树,靠的不只是首席男役们俊美的外形,而是她们身上象征着拼搏与努力的人格魅力与无数幕后人员认真努力的结果。正如宝冢100年纪录片《宝冢男役的100年》中所说,“宝冢男役们真诚面对自己的使命,并努力超越自己的生活态度,才是宝冢百年来的源动力”。

  前一段时间新闻不断的杨超越、蔡徐坤都是从国内热门综艺《创造101》和《偶像练习生》中走出来的,对于偶像工厂,往前追溯甚至一直可以追溯到《超级女声》和《好男儿》,但是遗憾的是,在国内的造星工厂中,似乎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持续输出优质偶像,有的甚至只举办了一期,捧红了几个短期的流量偶像,就此再无音讯。

  当然,这种造星工厂在其他国家也很常见,比如韩国的SJ公司、日本的AKB48,以及今天要提到的日本宝冢剧团。

  对日本娱乐业比较了解的朋友,应该对宝冢剧团并不陌生。很多现在活跃在屏幕上的前辈艺人,比如天海佑希、黑木瞳、檀丽、真飞圣等等,都是曾经宝冢剧团中的优秀学员。

  宝冢剧团对于日本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打造偶像的地方,更是国宝级的艺人的培育摇篮。如今已经105岁的宝冢剧团又是如何能够经久不衰,而始终可以在娱乐圈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得从它的前世今生慢慢说起。

1. 宝冢剧团的前世今生

  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宝冢剧团所属的经营母体是阪急电铁,这是一家位于日本关西的民营铁路公司,并且与演艺戏剧毫无关系。

  阪急集团建立宝冢剧团的初衷是将其作为“温泉地的余兴节目”,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因此初期的宝冢剧团的定位也是“为阪急电铁本业的铁路运输事业招揽旅客”,而非追求歌剧事业带来的利润。

  直到二十世纪末,阪急集团一方面面临着与JR集团的铁路运输产业的竞争,另一方面少子高龄化导致铁路沿线人口减少,因此集团高层开始重视宝冢剧团的利润情况。

  这样一来,在经营模式上进行转换也变得刻不容缓。在商业模式上,宝冢剧团采取“创作、制作、销售”的垂直整合模式,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让整个团队更融入且具备自身特点。

  同时采用“输出演出”的形式,即将自身企划和制作的作品贩卖给其他公司的商业模式。而“其他公司”则是多指的其他剧场,这样一来,整体的商业情况就变成了“低风险、高报酬”的理想情况。

  除了对外的商业模式,在剧团内部的人员选拔机制上也有一定门槛。想要进入宝冢剧团进行表演,首先要进入宝冢音乐学校进行学习,而学校对于学员的选拔又十分严格。即便可以在剧团内参加公演,也依然有角色分配的明显划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宝冢剧团的学员制度严厉且残酷,但却也是孕育优秀表演者的摇篮。

2. 相似模式的演艺组织

  除了宝冢剧团这种“长寿偶像组合”之外,现在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偶像组合。比如日本的AKB48,“早安少女组合”,“乃木坂46”,中国的“SNH48”,“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等等,都是在以与保重剧团相似的模式进行经营。

  而在这本曾任职宝冢总经理——森下信雄的《宝冢剧团经营战略》一书中,主要将宝冢与AKB48进行比较。

  其实不仅仅是AKB48,包括国内这几年兴起的偶像养成综艺,与宝冢剧团的最大的差距还是在于门槛。宝冢的学员入门都是需要有一定音乐或者舞蹈基础的素人,经过几番锤炼慢慢成为剧团组别里的首席明星。

  好几年国内就开始流行“草根”这个词,比起宝冢剧团的高门槛,似乎“草根”这个词更能够迎合大众的胃口。

  而看着偶像从一个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的“素人”,渐渐变成一个“有进步”的人,大概就是观众最开心的地方——把无力实现的舞台梦想寄托给另一个人去完成,仿佛那个人就是代自己去实现梦想的。

  这一心理确实让很多偶像的粉丝买账。

  除此以外,在和粉丝的互动性上,宝冢的粉丝对于偶像在喜爱之中多几分仰望,而类似AKB48等偶像组合,和粉丝更像是以朋友的方式在互动,比如握手礼,能够满足粉丝对于偶像的最大期望。

  虽然宝冢在形式和学员上都比一些后辈组合更加稳重和高级化,但是面对现状,宝冢剧团也在寻求方式刺激粉丝社群,同时也保持住自己一直以来的特点,依然稳固立足于娱乐圈。

  而新兴的偶像养成团体,粉丝更多地会以“老父亲”、“老母亲”的视角,看着一个偶像成长,从零基础变为能唱会跳的新星。

3. 宝冢剧团对我们的启示

  其实宝冢剧团的经营模式不仅仅在演艺生意上有所借鉴意义,细细剖析的话,会发现这本“生意经”里的逻辑思路对其他工作也同样有可圈可点之处。

(1) 先吸粉

  在早期宝冢剧团并无盈利目的的时候,只是为旅客提供附加表演,但这却成为今后发展宝冢剧团的基础。

  粉丝是一切盈利的基础。尤其对于服务型行业,或是如今自媒体创业的人士来说,粉丝是最重要的因素。粉丝之间的口碑相传同样也不可忽视。有些人初出创业就以盈利为目的,但是要注意,有时候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苦心经营得到一群粉丝,但却因“利”字当头,反而会引起粉丝反感,并被批评“吃相难看”,这样一来掉粉就得不偿失了。

  永远要记住,粉丝是基础,打好基础才能盖高楼。

(2) 垂直整合

  在宝冢剧团中,他们将“创作、制作、销售”垂直整合化,不仅能够消化外包所带来的经济成本支出,而且由固定的团队进行创作、制作、销售有利于集团内部的技术或者经验积累,形成宝冢歌舞剧独特的风格特点,甚至能够形成宝冢独特的美学意识和世界观。

  在宝冢内部,几乎不会启用外部的剧作家或导演,同样对于企业发展也一样,频繁变更的风格反而会让客户觉得质量不稳定,甚至会害怕,而统一稳定的风格则更利于形成自己的特点,以及获得客户的信任。

(3) 粉丝粘性

  在前面提到要“先吸粉”,但是光吸粉并不算完成任务,同时也要与粉丝互动保持粘性。不管是宝冢还是AKB48或者是创造101等等,成员都会以与粉丝互动的方式保持与粉丝的“距离”,有的也会让粉丝感觉到亲切、没有距离感。而对于一些粉丝提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议,偶像也会选择性地采取和感谢,这样一来,粉丝一旦感觉被注意、被重视,与他的偶像的粘性就更足,甚至会帮助宣传,以此帮助偶像涨粉。

  一百多年的宝冢至今仍然是以象征日本文化的形象存在,在这其中的生意经不仅仅是运气和偶然,更多的是阪急集团对宝冢经营模式的不断进步和调整所导致的,顺应时代而做出结构改善,也是一个企业/个人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宝冢剧团经营战略》读后感(五):素人神格化!一百年前的AKB48,才是日式造星的鼻祖。

  “清纯、正直、美丽。” 培养了天海佑希、黑木瞳的百年歌剧团,如何构筑出华丽梦幻的商业帝国?

图片来自:AKB48中国官方网站(www.akb48.com.cn)

  我有一个喜欢AKB48的老公。所以我们去秋叶原的时候会专门跑去AKB48的咖啡厅。咖啡厅不仅是表演的场地,而且还有偶像的周边发售。

  最初,对于这种人数众多、组别复杂偶像组合,我是不能够理解的。但是随之而来的乃木坂46、榉坂46……以及国内的各类练习生所引发的团体偶像追捧热潮,让我决心重新认识这样的商业模式。

  这篇评论和偶像无关,只讨论赚钱。

图片来自:纪录片《宝塚トップ伝説 ~熱狂の100年~》

一、从“温泉地的余兴节目”到近百位“Top Star”的百年奇迹

  AKB48,起源于秋叶原(Akihabara,あきはばら)。

  而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宝冢歌剧团(Takarazuka Revue Company)则创立于1914年(大正三年)的宝冢市。位于兵库县南部的宝冢,是日本关西知名的温泉胜地。我去官网看了看,惊讶地发现了居然还有手冢治虫的纪念馆?!(跑偏)

图片来自:百度地图截图

  宝冢歌剧团所属的经营母体是阪急集团,一家位于日本关西的民营铁路公司。1911年,阪急开发了“宝冢新温泉”,但是附设于宝冢新温泉的室内游泳池因禁止男女混浴而被迫关闭。于是原本的更衣室变成了舞台,泳池成为了观众席……宝冢歌唱队作为宝冢歌剧团的前身,凭借着宝冢新温泉观光客可以免费观赏的演出,她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宝冢歌剧团成员均为未婚女性,而她们最令人称道的表演却是以“男役”(扮演男性角色的女演员)闻名天下。一百年过去了,在这样奇妙的组合方式下,宝冢歌剧团率领阪急集团旗下娱乐与媒体传播板块,稳居阪急集团第三支柱产业。

  (关于这个问题本书第二章给出了详细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说明,此处不过多叙述了。)

图片来自:宝冢歌剧团官方网站(https://kageki.hankyu.co.jp)

二、“创作、制作、销售”的垂直整合

  作为400名女性组成的单一性别剧团,从一开始宝冢歌剧团所立足的便是小众市场,直到现在大部分的观众也是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宝冢歌剧团采用了垂直整合、没有丝毫浪费的闭环系统。

所谓垂直整合,指的是“由单一企业进行技术上属于不同领域的生产、流通、销售与其他经济行为”,垂直整合的导入,可以为企业带来整合的经济型,降低成本、专业技术的积累、形成和其他业界之间的差异化,并提高这个市场的移动或进入障碍等等好处。

  具体来看,宝冢歌剧团商业模式上的垂直整合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人才培养(学员、教师)——宝冢音乐学校

  · 作品创作(剧作家、制作人、演出者)——宝冢歌剧团负责

  · 作品创作(大道具、小道具、服装等项目的制作)——宝冢舞台股份有限公司负责

  · 作品呈现(场地)——主公演在宝冢大剧场和东京宝冢大剧场

  · 提升销售(推广业务、广告宣传等)——阪急电铁

  · 演艺支持(毕业后演艺从业)——宝冢创艺股份有限公司(同样隶属于阪急电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与如今主流的作品选定程序不同,宝冢歌剧团的作品创作,几乎完全是由宝冢歌剧团雇佣、具有团员身份的剧作家或导演负责的。可以说,在创作、制作、销售整个商业链条上,宝冢歌剧团的相关衍生需求和相关服务也都是阪急集团相关企业来解决的。

  在演出方面,有一个更让人兴奋的商业逻辑,便是场地的选择、商业意义和人才的培养关系。

  · 主公演:最重要的演出(45或55场),在宝冢大剧场(2550席)和东京宝冢大剧场(2069席)进行。

  (其他演出以主公演为基础来安排,如下:)

  · 全国巡演:创造更多收入(票房收入、饮食商品销售、周边产品的销售、演出场刊、演出和花絮DVD等),开拓新的客源。和一日交通圈内的中日剧场、博多剧场的合作是稳定的收入来源。——一般有首席明星参演。

  · 船首演艺厅公演(与全国巡演同时段进行):在邻接宝冢大剧场的船首演艺厅(500席)进行——培养锻炼年轻的明星——主要由年轻成员和专科成员参演。

  · 梅田艺术剧场(Theater Drama City)“大剧院”公演(与全国巡演同时段进行):在梅田艺术剧场(900席)进行,梅田艺术剧场股份有限公司也是阪急集团下属公司。——支持梅田艺术剧场的运营、同时支持培养锻炼年轻的明星——会有毕业学姐(OG,Old Girl)以及准首席明星(排名第二)参演。

  · 东京特别公演(与全国巡演同时段进行):主要在位于东京神宫外苑前的日本青年馆(1300席)。——培养锻炼年轻的明星——会有准首席明星(排名第二)参演。

  · 晚餐秀(退团纪念演出以及其他情况的特别公演变更):根据明星年资顺位排名和举办酒店在集团内的星级排名不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酒店——首席明星在关西阪急国际饭店、其他则在关西地区的宝冢饭店、以及关东地区的第一东京饭店等举办。

  可以看到,船首演艺厅公演、梅田艺术剧场公演、东京特别公演这一系列培育新秀的公演,不仅培养了演出成员,也锻炼了后台各个部门的配合,同时开拓并巩固了宝冢歌剧团的市场。

  更重要的是,正是因此,粉丝才有了一路守护偶像“过关升级”的渠道,一步一步见证巨星的诞生,而宝冢歌剧团,也凭借着这个完美的闭环,赚得满盆满。

三、素人神格化:让我们一起守护“未完成”的偶像的成长吧!

  宝冢歌剧团由花组、月组、雪组、星组、宙组五个组别组成,每个组别由数十名成员组成。每年的公演形成,会尽量按照五组平均的方式安排。也存在资深前辈作为“专科”存在。

图片来自:网络宝冢歌剧团施行以首席明星(Top Star)为顶点的明星制度。各组的男役(扮演男性角色的演员)、女役(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皆有各自的首席明星,以下则依次序有二番手(排名第二的演员)、三番手(排名第三的演员)等,是一个按照成员入团年资排列的较为明确的架构系统,因此演出作品中的角色安排,原则上是按照入团年资分派,如同“男役十年(担任男角的宝冢歌剧团成员自入团到成为首席明星平均需要十年)”所呈现的一般,从进入宝冢歌剧团到达成最终目标——爬上首席明星的地位为止,有着非常明确的步骤与进程。

  由粉丝赋予五组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某种程度上正是在“贩卖多元的沟通”,如同打游戏不断升级一样,让粉丝在关注“成员逐渐进化”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满足感。

粉丝在偶像身上追求的是灰姑娘的故事,她们希望看到饱受欺负、衣着褴褛、甘着粗活的苦命女子,最后变身高贵大小姐的人生成功故事。素人神格化,换句话说,也可以理解成是粉丝社群集体“共同”将未完成打造成升级版的过程。

  形形色色的粉丝所拥有的五彩斑斓的奇幻梦想,不正是通过没有正确答案的,对众明星的期待、揣测、妄想,而支撑着的吗?!

  投票也好,应援也好,握手会也好,能够面对面的偶像,拉近了这个世界中粉丝内心和偶像之间的距离,这些可以触碰的人变成了真实可以期待的存在,笑脸也好,眼神的触碰也好,都是梦想世界最闪亮的光芒。

  而正是粉丝的每一次感动,成就了这华丽的商业王国。

四、私货:虚拟偶像才是最好的偶像吗?

  (再次说明:这一节内容是我的私货。)

  今天一直在提到的都是,走进现实的,没有距离感的,“可以面对面”的偶像。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可以面对面”的偶像,展现出自己的真实性格后,粉丝的内心被狠狠践踏的情况。还有很多偶像,脱离了偶像团体后,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和粉丝。

  可以这么说,造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反人性的。

  任何普通人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在明星身上都变成了污点。恋爱是污点,结婚是污点,说粗鲁的话语是污点,态度冷淡是污点。虽然也会有人说“他们也是普通人。”但是,在平淡又辛苦的日常生活面前,这些承担着幻想和梦的偶像,痛苦又快乐地走上了非人的“神坛”。

  但是,如果是虚拟偶像,那就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作为一个亚文化的创作者,我现在的立场是,人们消费的快乐并非源自现实的事件,而应该源自完全接受作为消费品的“物语”。——大塚英志 《“御宅族”的精神史》

  当人类接受了自己的快乐来源是一种自身的条件反射,有可能源于都市传说,有可能源于恋爱养成,有可能源于同性之爱……这时,明星也好,偶像也罢,便可以抽象成一个标签或者符号。这时或许就可以小声问问:永远梦幻的虚拟偶像,才是最好的偶像吗?

  (说明:本文所“引用”的内容,如未标明出处则均出自本书。)

  【附录】

  1、纪录片《宝塚トップ伝説 ~熱狂の100年~ (2014)》

宝冢主演男役传说 狂热的100年 (2014)8.32014 / 日本 / 纪录片 / 兰寿富

  2、唱片:蘭寿とむ《L’Ange》(这是附录里面掺杂的私货)

L’Ange评价人数不足蘭寿とむ / 2015

  3、图书:大塚英志 《“御宅族”的精神史》(这是附录里面掺杂的私货)

“御宅族”的精神史5.9(日) 大塚英志 / 2015 /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宝冢剧团经营战略》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