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最近关注了一些育儿号,有位育儿老师说,有的孩子,吃草莓只吃草莓尖尖,吃西瓜只吃中间最甜的心心,吃包子只吃馅儿,而妈妈则只吃剩下不好的部分,说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自私、懦弱又蛮横,不懂得和别人分享,以后一旦发现同学不顺着她,就不愿意上学,发现男朋友不让着她,她就作、闹、分手。
然后我说,我的四岁女儿现在就是这样的,吃草莓喜欢挑尖儿吃,吃西瓜喜欢吃中心,我吃剩下的。评论里面都是骂我的,说我女儿没教养,说我不配当妈,说遇到这样的孩子就要狠狠打,说我老了就知道后悔了。我现在很慌啊,我确实做错了吗?这么小的孩子大道理也讲不通吧,可我也不想打孩子,我该怎么办呢?”
首先,吃东西只挑好吃的部分吃(尤其是和他人一起分享食物时),在我们的社交习俗中,确实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确实要教给孩子,这样做是不合社会规范的。
但是,对于小孩子吃食物只挑好吃部分的行为,也并不能立刻扣上一顶“自私、霸道、蛮横”的大帽子。这其实算是一种动物本能。
因为,食物的“甜”“香”“红”“美”等特质,在自然界中意味着“果实成熟”“新鲜”“无害”等信号,是可以吃的,是风险较低的(一些反进化的食物除外,比如毒蘑菇)。
因为那些不好吃、不好看的食物可能是有毒的、未成熟的、腐坏变质的,会带来的中毒、呕吐甚至死亡等后果,在进化中留在了我们的甄别本能中。挑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可以说也是人的天性,如果食物做得就黑呼呼烂糊糊的,让人一看就想吐,或者做得蓝哇哇的,让人看着就觉得像有毒的样子,那么哪怕它实际上再好吃、再安全,也很少能激起人的食欲。
那对于孩子而言,儿童的免疫系统不及成人完善,因此他们的味蕾就会更加敏感,因为他们更加承担不起吃错东西的风险。长期进化下来,小孩子确实是会比大人更“挑食”,吃东西只挑香甜新鲜的,算是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
那大人为什么知道不该这样吃东西呢?因为大人具有了社会性。
大人也知道草莓屁屁、西瓜边边不好吃,但是大人懂得约定俗成的文化礼仪,知道不能把好东西只留给自己一个人吃。而处于前习俗阶段的儿童,是没有这种道德观、规范观的。
有人可能会误会:“照你这样说,是不是孩子吃东西没品,就随他去,不管了?”
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
教是肯定要教的。我也不赞成爸爸妈妈把什么鸡头鸭脚都给自己吃,把好的只给孩子一个人吃,因为好吃的就应该一家人一起分享嘛!而且很多事情,如果你不告诉给小孩子,那他是真的意识不到事情原本不该这样的。(就好比我家娃两岁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当个宝似的说把过期奶粉留给我,因为他真心以为我们是喜欢喝他的过期奶粉……)
只是涉及到儿童教育的方式,就事论事就好,不要轻易给对方下一个贬义的定义,不要轻易给对方贴上种种羞耻的标签(自私、霸道、没品、少教),更不要动辄诉诸武力(包括成人的亲人之间沟通都是同样的道理)。
比如让孩子收拾玩具,告诉他玩具要自己收好就行,不要说“你看家里乱的,一看你这种孩子就没教养”;比如让孩子吃西瓜不能只吃心,告诉她我们的社会规范中这样是不礼貌的就行了,不要说“嘴馋、自私、贪心,我看将来也指望不上你孝顺我”。
和亲人、伴侣之间沟通也是同理,比如想让另一半帮忙做家务,你明明可以说“我今天特别馋你做的红烧肉”就好,就不要说“想吃上你一口热乎饭可真难,我怎么当初就瞎了眼找了你”。
教育中出现问题,一定不是因为爱
至于说“孩子今天要吃草莓尖尖你顺着她,明天她就会因为同学不顺着她而不想上学”,这就是典型的滑坡谬误。就好比说“你今天出去打游戏,明天就可以出轨,后天就可以杀人,大后天就能毁灭地球”一样。
这和“小来偷针,大来偷金”的性质还不一样。因为“偷针”和“偷金”的本质都是“偷”,只是尝到甜头之后的犯罪升级而已。而“挑食”和“不想上幼儿园”并不是一回事。在“吃草莓”这件事情上让步,不代表家长在所有事情上都无原则让步。
其实今年过年,我还在家中平息了一场小小风波。原因是外婆心疼外孙,想把嫩排骨都留给宝贝。然后鹿同学过来吃了一口,被外婆责怪说:“你把好的留给孩子吃呀”。鹿同学说:“你这样会把他宠坏的。”
然后我把她拉到一边说:“你小时候,你妈妈是这么对你的吗?”
鹿同学说:“嗯,是的,她会把鸡翅、鸡腿、西瓜心都留给我。”
我说:“那你被宠坏了吗?并没有。你也会把鸡翅留给孩子,把鸡腿夹给我,把西瓜心挖出来给我们留着。为什么?”
鹿同学想了想说:“因为我觉得好吃的东西给爱的人分享,我看着就很开心。”
我说:“这就是了。
从小妈妈把好吃的留给你,你从中学到的并不是‘谁都该让着我’,而是‘好东西要分享给爱的人’。
她没有宠坏你,她教会了你怎么表达爱。
而你呢,嘴上说怕把孩子宠坏,实际上也会不自觉地把好吃的留给孩子,告诉他‘妈妈爱你,想把这个好吃的留给你尝尝’,同时还会给他一个吻;而孩子现在学会的就是,他自己很宝贝的东西也会想着留给你,然后还要给你一个吻。”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一定不是因为爱导致的。
如果你给孩子吃西瓜心,与此同时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都纵容、娇惯,不予管教,那么孩子学会的就是“所有人都该让着我,四海之内皆我妈,什么好的都该紧着我先来”;
但如果你把西瓜心留给孩子,在给予爱的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做到三迁之教、循循善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那孩子从家长“留西瓜心”这件事里学会的就是表达爱的方式,她就会学会感恩、谦让、宽容和爱。
回到读者的问题:你做错了吗?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你仅仅教条主义地信奉“不让孩子只吃草莓尖”就做对了,或者“给孩子吃了西瓜心”就做错了。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并没有一个“大一统”的标准做法。关键在于平时的一点一滴,是怎么给孩子灌输的。
至于那些只根据你“让女儿吃了草莓尖、西瓜心”这一个孤立事件,就骂你女儿“没教养”、骂你“不配做母亲”的网友,我认为是有点狭隘的。我们不能单一地、片面地通过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情或细节,就来断言某个孩子一定教不好、一定会被宠坏;也不能看到某个孩子没教好,就片面地判断一定是“由着她吃草莓尖了”、一定是“打游戏学坏了”的原因造成的。
教育是系统工程,要纵坏一个孩子,一定不是“某一件事”教坏的;要教好一个孩子,一定也不是“做好这一件事”就能成的;好或坏,都是“桩桩件件”“方方面面”都在起作用的。
(本文本来是想昨天更的,但是昨天当了一天的主播?所以耽搁了~)
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
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副教授
解锁科学姿势
扫码关注
Dr昕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