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之死》是一本由[德] 韩炳哲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好了。才疏学浅 但是读来收获颇多。首先,它让我明白 爱 其积极幸福与温暖只是它的一部分 如果去除爱中的痛苦思考距离边界 爱将是不完整的。其次,让我对”他者”的认识更加清晰,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是别人生活中的他者 ,当彼此不再单纯渴求那机械的”积极劳动”——共鸣与一致, 而开始思考 正视 包容彼此的不同 ,可以彼此收获成长的他者便会出现。再次,它让我认清有意义的关系中需要边界与距离让“他者”留存,被彼此承认的”独一无二”的他者消除了关系中的机械重复叠加的劳动,思考进入二者关系之中,精神获得燃料产生更新升华的可能,进而也留存住爱欲,爱欲又带来动力,让关系充满生机,但无论这爱延续到何处何时,这段关系都更有意义。最后,是关于当前信息过度的思考,引人深思的是 信息匮乏下的想象自由与较容易反思的理性这一状况 与 信息过度堆叠 不免被人利用构建 想象活力衰减 愿望目不暇接 期望日益脱离现实的提升 与自我交流反思的机会变少的这一状况中 哪一个会更接近事物的理念? 前者似乎更接近一些。
席美尔和卢卡奇的主体他者化在韩炳哲这里以另列维纳斯的视野变成了他者消亡以及世界坠入同质化地狱。爱欲的对象实际上是他者,因为爱欲的前提是作为他者的非对称性和外部性,人们愈加自恋将自我溺死(忧郁症)。新自由主义点阴影下,自由(我能)成为了一种自我剥削(资本主义是举债的,不存在“欠债者”免除“还债”责任的可能性。无法赎罪、无法免责,也是工作主体抑郁的原因)。往昔承认无能为力的爱,沦为碎片化的绩效的零距离(马丁布伦的原始距离丧失)的没有脸孔的性,失去了死亡消极性(巴塔耶)的神圣情欲遭遇女性化(伊娃·易洛思)与仪式化,阿甘本的裸露也被抽离,如今的爱情是且仅是温暖、亲密和舒适刺激的代名词。超高清的透明社会,使得爱丧失了想象力,边际和过道是秘密和谜题的领地,也是他者诞生的源头。边界一旦消失,对他者的想象也就一并消失,艺术面对空前的危机。色情的消费体验中不包含任何性的反抗,爱的双人舞成为“独舞”。肯定性的信息,积极的数据,增加了世界的熵与噪声量,随之迎来的是理论的终结(克里斯·安德森)。爱欲是柏拉图的philosophos,即智慧的朋友,哲学家是朋友,也是求爱者,他还会复活吗?
《爱欲之死》读后感(三):我所渴望的「他」,令我着迷的「他」
艰难地读韩炳哲《爱欲之死》。谈爱欲当然要谈爱情,但面对消费主义的裹挟,留给人们讨论爱情的立场已经过分狭小,肯定爱情的消极面显得不那么「政治正确」。
爱欲却也包括了复杂的内容,比如亲子关系。随着孩子长大,父母要送孩子远行、出嫁、独自成长,这其实是一种命运的割舍。心中所爱要离开自己了,任谁也一定不好受。但离开是必然的,他们在这种必然中日夜忍受煎熬,却又无力阻止。最终,他们认识到了孩子是他生命里的一个具有「异质性的他者」,这个「他者」独立且自由。于是,他们也终于在孩子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异质性」,他们对生命的感受得到了进一步觉醒,他们获得了「智慧」。
野猪将獠牙刺进了美少年 Adonis 的身体,书上说野猪即是情欲,是疯癫和狂迷的表达。Adonis 死后,野猪说:那充满情欲的牙齿绝对没有伤害到 Adonis,那只是一种爱抚的方式。
疯癫和狂迷就是爱情的一种消极性,这种消极性在强调积极面和顺从性的今天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变得越来越相似,在「他者」身上也只是找寻和确认他们自己,我们失去了在「他者」身上看到自己无能为力的机会,于是患上了「自恋性的忧郁症」,而我所渴望的「他」,令我着迷的「他」,此刻无处可栖。
《爱欲之死》读后感(四):《请把你的心给我,与我为伍吧》
先贴一段珍妮特.温特森的话好了。对我而言,当我信任我的欲望时,无论我是否按其行事,生活总会变得困难得多,但又奇怪地被照亮了。当我不信任我的欲望时,无论出于怯懦或常识,慢慢地我会进入阴影处。我无法解释这点,但我发现这是真的。 欲望值得尊敬。它值得上那些纷扰。 但它不是爱情,只有爱情才值得上一切。 Balabala:我以前并不觉得爱情可贵,可是现在会觉得爱情也许是人类的共情在这个宇宙间的最浪漫体现。是你花在你的玫瑰上的时间让你的玫瑰变的如此不同,我是觉得值得自己去爱的人并不是要多么优秀,也不是要多么有趣,如果执着于一种衡量标准,不仅不尊重别人,也会让自己很痛苦。物化别人也量化自己呀。真正的爱人应该是愿意陪你去发现有趣的人,同时爱也要以相互的倾听为基础,不然根本就不是爱,只是想要占有的欲望罢了。 让我感到温暖的并不是可以和某个人走的多近,仅仅想要无目的的靠近一个人,这个想法已经让人很感动了。 我其实有在想,如果喜欢一个人是应该自我暴露还是自我隐瞒,暴露的同时可能会加深联系,但也有可能是在消磨好感与神秘感。 自身个性与经历让我的情绪都很克制隐忍,所以我想与我越来越熟悉的人,我会一天比一天爱他。 爱是不可证伪命题,猜忌与多疑很容易让爱出现裂痕,所以一些所谓求生欲选择题,反正我不喜欢,我宁愿满怀相信。 如果真正爱一个人,一辈子太短了,真的短,虽然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比宇宙还苍老。
《爱欲之死》读后感(五):笔记: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你能看到他者的独特性吗?你感受过消解自己,与他者融为一体,再炼造出一个新的自我吗?你还能深度思考吗?看了两遍这本小书,做了如下笔记。
1.必须做一个好朋友、好情人,才能有思考的能力。 2.也许对爱的忠诚不过是两个个体努力争取的、用来对抗个体性遗忘的方式。 3.爱欲的对象实际上是他者,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 4.爱人“爱特洛波斯”,意为独一无二,难以收纳入任何类别,任何范畴。 5.自爱是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明确划清界线。自恋的主体界线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 6.忧郁症是一种自恋性的病症,病因往往是带有过度紧张和焦虑、病态性控制狂色彩的自我中心主义。 7.能够(自我剥削),应该(外部规范)。通往自由道路的自由。 8.爱欲是无可占有,无可把握,无可辩识的。 9.单纯的积极面是缺乏生命力的。 10.记忆超越时间。 11.爱欲体现的是与他者的非对称关系。 12.爱欲是最严重的瘟疫,它能够让人抛弃自己的本性,教他容纳陌生的东西。 13.在爱情里,存在着被我们用于描述绝对精神这一基本概念的时刻,即由他者回归到自我从而达到生命的统一。 14.绝对意味着不受限。是一种闭~开~再闭的运动。自成一体,又面对他者。 15.爱情的本质在于消逝自我,将自我置于他者之中而导致忘我。 16.爱是自我在他者中的死亡。 17.只有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且具备容纳和接受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生命力的。 18.时间存在永恒,本质是忠诚,即言而有信。爱情带来的幸福是时间可以永恒的最好证明。 19.不断提升的想象力和期望值,带来无尽的失望。 20.闭上眼,在事物的旁边逗留,他们的内在乐音才会被听到。在僻静的生命中,感知也变得完整。 21.边际和过道是秘密和谜题的领地,也是他者诞生的源头。 22.灵魂的每一部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快乐体验,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美。欲望,激情与理性。爱欲在欲望和激情之上。 23.海量信息很大程度增加了世界的噪声量,思考需要安静,是在安静当中的一种探险。 24.波洛斯的意思是道路。思考是在“无人之境”开辟道路却不迷路。他的言论本身就是一种爱欲的诱惑。 25.求爱者是思想之内的存在,一种思考的可能性条件,一种超验的体验。
《爱欲之死》读后感(六):爱在无声无息处
从这本书开始,爱上韩炳哲的书。《爱欲之死》中的这几段,先来品味一下:
quot;今天,爱被简化成了性。性是绩效,性感是可以持续增加的资本。具有展示价值的身体等同于一件商品。他者则是性唤起的对象。不具备异质性的他者,不能为人所爱,只能供人消费。"
点评:他者必须是独特的,作为独特的人被解读,被爱,而不是一个引起欲望的物件。当朋友圈晒出各种美照时,我们在刷存在感,在渴求被关注,被爱,但也是一种物件化的展示,充斥了太多这样的展示,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很自恋,在自己的圈子里自我欣赏,渴望别人的欣赏,却越来越少去真诚地欣赏别人。
黑格尔:"在爱情中,从实质的角度看,存在着被我们用于描述绝对精神这一基本概念的时刻,即由他者回归到自我从而达成生命的统一。"
点评:这也是阴阳的道理。从自我出去,忘却自我,抵达他者,再从对方回来,到达自身。生命因此丰厚,爱因此留存。否则,就像两个壳中的蜗牛,只有伸头探望的勇气,而永无爱的可能。
费奇诺:"爱情中的双方必须首先从自我中走出来,走进对方,让自我在对方中死去才能重生。"
点评:从对方的身体与精神,爱与独特性中活出自己,没有比这更刺激,更高尚的事情了。
阿兰.巴迪乌:"爱情带来的幸福是时间可以永恒的最好证明。"
点评:爱情未必永恒,但爱情是唯一能让我们奢望永恒,感受永恒的东西了。
人的商品化,生活的绩效化,身体的资本化,婚恋的市场化,心的娱乐化,性的色情化……确实把爱情逼入了死角。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没有压力,没有不安,没有负责的爱,是去阴存阳,去负面存正面,这可能吗?自私、自恋、自我的舒适,不会带来爱情,也不会具有生命力,只会带来忧郁。
很佩服这本87页的小书,竟然把柏拉图、马丁.布伯、列维纳斯、黑格尔、德勒兹、巴塔耶、阿兰.巴迪乌、齐泽克等众多哲学家的相关思想串连起来,一起来对付今天的爱欲危机。清晰,简明,犀利,让人汗颜,让人思考,古典爱情的单纯忠贞与现代爱情的自由粗暴,各有其好,却无法融合在一个时代。那些我们曾经激烈反对与急于淘汰的东西,似乎有些又需要重新唤回,来治现代的病了。
2019. 3. 21
《爱欲之死》读后感(七):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
看这本书前几天一直在loop天气之子的主题曲,就想到了这句歌词:“还有爱能做到的事吗?”在这个选择和伪装成欲望的消费目的多到像洪水一样的今天。
纯粹的爱从根本上体现了对“他者”这一存在的经验。这或许是唯一可行的经验。唯有到无能为力(Nicht-Können-Können)的境地,他者才有机会出现。爱情的经验要通过“无能”来体现,这是“他者”现身的代价。
一个二律背反的境况是,在一个不设限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爱情变得不可能。但导致爱情危机的不仅仅是对他者的选择增多,而是他者本身的消亡。爱欲的对象实际上是他者,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当今社会越来越陷入同质化的地狱,无法产生爱欲的经验。爱人(atopos),意为独一无二,难以收纳入任何类别、任何范畴。我所渴望的“他”,是无处可栖。
当今社会,我们时刻把所有事物拿来比较、归类、标准化,为“异类”寻找“同类”,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体验“他者”的机会。消费社会力求消灭异质化的他者世界的差异性和可消费性。当今世界,自恋主体的核心追求是成功。成功可以通过确认“我”的成绩而与“他者”分离,“他者”就变成“我”的参照物。爱欲则能从对“他者”的体验中感知到差异的存在,引导一个人走出自恋的沼泽区。爱欲会激发一种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牺牲。
资本主义加速了社会的色情化进程,它将一切事物当作商品展出。请所有人观看。除了性,这些展示毫无用途。它将爱情粗鄙化,变成色情。即便在身体赤裸的时刻,爱也能保护“他者”的神秘感。当今时代的展示已经将这种神秘感变成了司空见惯的廉价消费品,典型的是色情文化,尤其是没有任何客体的纯自慰的画面。
此外,作者指出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似乎暗示着理论的死亡。大数据的算法机制极为复杂,但背后的逻辑关系却无比简单,相关性而已。它是叠加的、侦察式的,而不是叙事性的、阐释性的。信息和数据的铺天盖地,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世界的熵,即世界的噪声量。使得今天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理论。理论能够防止不同的事物被混为一谈而无序滋长。因而可以有效地减少熵。理论先是净化世界,进而才是解释世界。今天我们往往只有经历(包括旅游、做爱、进食、乃至大数据的推荐算法等等)而没有经验,经历是一次性的,不具备通往他者的入口,缺乏不断变形的爱欲。德勒兹将爱欲提升为思考的超验条件。
《爱欲之死》读后感(八):浪漫之于爱欲
我想说,我们之间应当还存在着,与周围的人不同的,那种追逐浪漫的情感,这正是我或者你依然在生活中等待着的根本原因。
我想,真实的爱欲是存在的,正如我喜爱的法式意识流电影或者是伟大的艺术大师的传记中那样吸引人的,那是精神化的,充斥着隐喻般的哀伤和不理智的疯狂。诚然我了解我们已经被社会驯化成为为消费主义提供的物件左右神经的人,现实逼迫我们承认理智和理性能帮助我们更合理地面对生活、规划生活,因此我们必须选择怎样的人,我们必须融入怎样的环境,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的脑海里了。然而,对此感到十分悲哀而选择逃避的我们,是否就是失败,我想这也是需要由我们自己选择的。
“爱欲的狂迷和疯癫状态是对劳作和徒劳的生命的否定。”新自由主义的风潮已经袭来,精神政治正发挥着它的统治力量,你必须前进,因为你是你自己的主人,因为你支配的是自己的生活,因为你必须自己选择命运。所以,我们忽视了站在我们身后的那群人,把我们装进狭小监狱的那群人,当我们推动着永动机的齿轮,品尝着消费主义留给我们的最猛烈的毒药,享受着社会机器前进的福报之时,我们的幸福早已离我们远去了。
归根结底,存在于自我发展目的之外的所谓浪漫的因素,因为利益的划分而变得淡漠,我爱你,但是我不能为你牺牲我自己(未来、与他人的联系、事业等),那么你爱的是与我在一起的自我感受,那种浅薄的温存感觉,顶多是冰冷的现实之中的些许慰藉。于是,频繁制造的所谓惊喜演出,程序化的消费主义浪漫横空出世,用宝贵的资源换取对方的喜乐,用那一丝丝的人情温度去自欺欺人,常常看见的却是不知其真心散落何处。
爱自己,所以可用自己满足自己,你对你的爱人感到满意,你对你受到的温暖感到满意,你感到社会对你感到满意,所以你心满意足,你感到你的责任已经全部尽到,你需要更加热烈的刺激,或是你可以享受更进一步的物质刺激了吧。然而消费情感是不可能的,消费只能购买虚假的情感,真正的情感由于难以获取并且真假难辨所以被进一步遗忘,逐渐沦为避之不及之物。孤独,这就是现代我们面临的终极问题。
浪漫,建立在情感双方以及命运的错误估计之上,却有致命的吸引力。因为这份感情,笃定建立在摇摇欲坠的人类信任的最高峰上,一个“他者”,被你的灵魂接受,是人类不可思议的进化。即使如此爱欲,它不是完美的,完美的爱欲注定参杂着些许谎言,所以浪漫在爱欲的初级阶段才会显得如此可贵。爱欲留下的可能如暴风雨一般风卷残云,又可能如秋风带有一丝萧索,但是那永恒的美好正是人之幸福所在。
看清了现实之后,选择或者不选择真正的爱欲,等待或是不去等待那样一个灵魂,也许都是一个人对幸福的定义,然而浪漫,终归是让人永远为之心动的因素,倘若能够体会,也算是窥见这残酷世界的一道裂缝。
《爱欲之死》读后感(九):《情书》3.0
位置65 - “必须做一个好朋友、好情人,才能有思考的能力......拒绝爱情,会毁灭你的思考力。” - 如果“灵感”“脑内hyperactivity”=“思考力”那是的,但很多能人根本不需要爱也能驱动思考吧,但估计说的不是一个范畴。
位置103 - “苏格拉底被称作爱人‘阿特洛波斯(atopos),意为独一无二,难以收纳入任何类别、任何范畴。我所渴望的‘他’,令我着迷的‘他’,是无处可栖的......‘他’令语言战栗:对于‘他’,不可言,不可说,一说即是错。每一个定语皆显得虚伪、冒失,令人既痛苦又尴尬......” - 《情书》中处处低三下四的比喻。以及,所谓的“fall into a TYPE”,一旦动了心这个人就自成一个TYPE,谁也进不去这个域了。
位置226 - “只有承认‘无能为力’,他者才会出现。” - 惊喜于最无防备时出现,每一次等待都要拿出绝望来交换,一磅肉换一磅肉。
位置248 - “绩效原则已经统御了当今社会的所有生活领域,包括爱和性...... 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基于我们的努力和积极态度而存在,它可以没来由地打击我们,伤害我们。然而,在这个被绩效和能力统治的社会,一切必须具备可能性、积极性和项目化的特点,无法接受爱所带来的伤害和磨难。” - 《登对》:“她好讲,甚爱就必大费。” 其实有时候人只是自我保护,输不起,甚至由害羞造成的劫难。
位置324 - “爱情是‘所有瘟疫中最严重的一种’,它将直接导致‘变形’,让一个人抛弃他的本性......变形和伤害,都体现出一种消极性。这种消极性在......今天已经逐步消失。人变得越来越相似,在他者身上也只是找寻和确认他们自己。” 《伦敦生活》:“Love is awful! Makes you selfish! Makes you creepy! Makes you obsessed with your hair. Makes you cruel. Makes you doubt yourself, judge yourself......It's painful. It's frightening......It takes strength to know what's right. And love isn't something that weak people do.”
位置328 - “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那份舒适,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最终缓慢沉淀在意识之内的熟悉感。超验性在当今的爱情中不复存在。” 《叁柒》:“舒适正在此时,疼痛延伸延迟。” 超验主义认为“万物有灵,人们需要依靠自己的直觉去超越五官的感觉,达到更高层次的真理。”我真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真是“梦幻”。
位置388 - “爱着的人在被爱者身上忘却自己......重新拥有自己,这就是所谓‘他者的馈赠’。他者的优先地位使爱神厄洛斯(Eros)的权力优于战神阿瑞斯(Ares)的暴力。” 如果阿瑞斯对的是白羊座(也很说得通),那厄洛斯对的是谁呢,估计凌驾于十二个之上的,类似中央常委。毕竟十二个都有爱的需求。
位置411 - “新自由主义释放了自我和效率激励,形成了新的社会秩序,导致了爱欲的消亡......仅有积极面的生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消极对于保持生命力至关重要。” 不要怕,啊杰咯!不要怕丧,丧,也是爱,丧,也是爱你。
《爱欲之死》读后感(十):爱的异化
l’impossibilité de l’amour de notre temps 我們嘅時代愛無能宋娀譯本:
【他者的消亡】
- 爱欲的对象实际上是他者,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苏格拉底将爱人称作atopos,意为独一无二,难以收纳入任何类别、任何范畴。
当今社会越来越陷入同质化的疆土,无法产生爱欲的经验。因为爱欲的前提是作为他者的非对称性和外部性。我们时刻把所有事物拿来比较、归类、标准化,为异类寻找同类,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体验他者的机会。
-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自恋的社会。力比多首先被投注到了自我的主体世界。自恋与自爱不同。自爱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明确划清界限;自恋的主体界限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在到处倒是自我的深渊中漂流,直至溺亡。
【徒劳的生命】
- 人变得越来越相似,在他者身上也只是找寻和确认他们自己。
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那份舒适,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超验性在当今的爱情中不复存在。
- 劳作和徒劳的生命都是对死亡的否定性的回应,爱欲的狂迷和疯癫状态是对劳作和徒劳的生命的否定。
- 资本主义社会中:增量、增值、增长的压力是对抗死亡的手段
- “只有一件事物、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且具备容纳和接受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生命力的。” (仅有积极面的生命是没有生命力的)
【今天憂鬱】
- 爱欲是一种超越了工作绩效和能力的、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情态动词就是承认无能为力。
而效率社会完全被情态动词“能够”控制。责任和奖赏的前提条件是他者的存在。与他者缺乏联系,则会导致责任危机和奖赏危机。抑郁症和工作倦怠共同造成了无法挽救的能力危机,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无力支付行为。
当今社会的爱情无非代表着需求、满足和享用,跟他者的存在与否并无关联。那种不可以支配的绝对他性,在当今这个越来越自恋的社会濒临灭绝。
- 新自由主义释放了自我和效率激励,形成了新的社会秩序,导致了爱欲的消亡。积极社会中,死亡的消极性逐渐隐去,社会中仅存徒劳的生命之焦虑,唯一的目标是确保在无序中苟活下来。这是努力的生活状态。担心无法苟活的焦虑,已夺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点生命力。(《漂泊的荷兰人》:没有航向,不能停泊靠岸,页无法保持精致。象征了当今不知疲倦、自我压抑的劳动主体。)
新自由主义的悖论式祈使句“请自由吧!”,这一强迫性巧妙地隐藏在表面的个人自由之下。
【噪聲】
- 海量信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世界的熵,即世界的噪声量。出版物如同洪水涌来,但精神是停止的。
消费文化-愿望-想象
- 伊娃·易洛斯:将前现代时期的想象力成为信息匮乏,它导致会高估他人、将其理想化。
而今,想象力被过量的信息所填充。愿望不再是无意识的,而是受有意识的选择的和支配。
而选择自由的不设限意味着愿望面临终结的威胁。他者作为愿望的对象回避了选择的肯定性。
新的通信媒体造成的信息密集压抑了想象力。
- “人们对物品进行拍照,是为了将它们的意义夺走,我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让人闭上眼睛。”
超高清带来了边际和界限的消解。边界一旦消失,对他者的想象也就一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