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追逐明星,投资娱乐化,是现在社会娱乐化和浮躁化的缩影。”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指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投资是市场上的定价和价值发现,资金不去真正创造价值的地方,而去炒作明星,资本市场变“名利场”,明星估值过高,必将产生资产泡沫,最终伤及产业发展。(2月6日 《光明日报》)
一部影视作品口碑,与编剧和导演的水平有关,更与演员的演技和投入程度有关。一部电影作品经久不衰,一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优秀演员淋漓尽致的塑造功不可没。可以说,演员是经典影视作品的“点晴之笔”。
但时代变了,演员的高额身价正在成为影视作品的负担。拍一部电影的成本,大概由宣传、发行、制作等费用构成,而仅是其中的明星报酬就占了很大比例。影视剧市场也是市场经济,大腕明星身价走高,这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无可厚非。一部电影请一两位明星助阵可以起到拉动票房、提升人气的效果,但如果一部电影里全是明星,可能会适得其返。而且,明星们的天价报酬会急剧增加电影成本,导演们不得不拆了东墙补西墙,压缩其它方面的投入,从而降低电影作品的品质。
电影挑选演员应该遵循适度原则,要学会克制。明星运用得当,会妙趣横生,他们也将成为电影的灵魂,从而产生叠加效应;但明星也可能成为电影的累赘,大牌云集,过度使用的话,可能就会变成拼凑,反而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电影挑演员要遵循适度原则,要懂得克制,要将更多的精力运用在打磨剧情上。我们希望看到的电影,是少量明星的惊鸿一瞥,而不是明星密集造成的观影障碍。
明星也要克制,要学会为精品电影主动减负。在以往,很多有责任担当的电影人,他们一旦发现优秀的剧本,就会爱不释手,哪怕剧组经费有限,也愿意屈尊去饰演心仪的角色,这才叫敬业,才叫电影人风骨。而今天的很多电影人,在国内电影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谩天要价,只挑报酬,不挑电影。因此,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很多制作成本高昂的电影,反而成了应付之作。明星不是赚钱的机器,而应该有艺术追求。要本着克制的态度,在适当的时候,为精品电影主动减负。
一部代代传诵的电影,一个观众称赞的荣誉,纵使千金万两也置换不来。如果深爱电影事业,如果有心对观众负责,那么,国产电影请多一些克制,少一些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