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010个字
阅读时间2分钟
前段时间, 国外视频网站上一位叫阿木的中国大爷,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圈粉无数。
没有螺丝,没有胶水,没有钉子,他只靠画、锯、凿就完成了一个鲁班凳。
靠着炉火纯青的榫卯技术,他的视频播放量已经过亿,每条视频都有数百万人观看。
“真的没有一颗钉子,也没有一颗螺丝吗?“
网友们对阿木爷爷佩服得五体投地,还疯狂向身边的人安利这种不一样的“中国功夫”。
“大爷真牛!”
鲁班凳
形态逐步成型。
然后反复之前的操作。
当然,这只是他大火的作品之一,他还制作了令网友震惊的世博会中国馆模型。
世博会中国馆
这种微型场馆模型我们见过很多,但爷爷这种只用锯一种方式就做出来的木头模型,确实是稀有之宝。
零件打造比较复杂,一共40多根榫卯棱和榫卯柱,全都是通过锯、磨、凿、钻的传统流程做出来的。
每一根衔接的棍子,每一个衔接孔都力求精准、精致,距离与粗细不得出一点偏差。
完成后将它们和27道衔接锁以及榫卯基一起拼接起来。
世博会中国馆的榫卯模型就做好了。
这个视频引得不少老外去认真了解中国建筑,甚至呼吁YouTube给爷爷发一块奖牌。
鲁班苹果锁
你以为这就完了,爷爷擅长的不止榫卯技术,还有鲁班技术。
因为爷爷的孙子爱吃苹果,他就造了个鲁班锁苹果出来。
拿一块木头,在上面画上苹果的形状,再用笔标记下可以划分的板块,拆卸的部位。
然后锯、凿、钻,各个部位就被完美地切割下来。
再用打磨片将苹果的曲面度细细打磨。
最后再像拼积木一样拼好各个部分,就得到一个完整真实的鲁班锁苹果。
神奇的不是他
阿木爷爷是一个老木匠,从1970年就开始做木头,如今已经快50年了。
小时候因为他的父亲早早去世,母亲身体又差,他只能把家庭的重担扛到了自己稚嫩的肩膀上。
后来靠着做木匠活,生活才一点点好了起来。
他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对执着的专业专注数十年。即使痛苦也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从一而终,人生就会成功。”
如今他的年纪大了,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这门手艺也就成了他为生活添彩的工具。
视频里爷爷为自己造泥炉在河边野炊,为家里造厨具不说,还为自己心爱的小孙子做独一无二的玩具。
手摇泡泡机
行走的小猪佩琪
在闲暇之余,爷爷总会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为村里做些让人惊艳的小物件。
村里庄稼地的驱鸟器(有段时间老有鸟偷吃庄稼),是爷爷的作品。
在爷爷的视频里似乎永远看不到现代工具,他总是用着原始的工具,没有轴承,没有电池,连钉子都是木头。
这让网友们觉得爷爷神奇,不用现代技术,不用图纸就能做出这些玩意儿。
但爷爷心里却知道,神奇的不是他,是中国的传统手艺。
逐渐消失的传统手艺
阿木爷爷用的是——2500年前战国时期中国木匠鲁班发明的榫卯技术,是我们中国逐渐失传的传统技艺,不是所有外国人都知道。
社长曾在博物馆看过榫卯技术的展览,它纯粹利用木头本身的凹凸关系连接在一起,最终建成一个稳定性很高的建筑结构,不需要任何铁钉、金属的参与。
所以才让那些生长在工业文化下的外国人目瞪口呆:居然有不需要衔接零件的工艺品。
但这也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惭愧,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里,本有着那么多为世人惊叹的文化遗产。
可近些年来,像阿木爷爷这样传承那些文化遗产的匠人却越来越少。
少到很多文化遗产已经消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少到我们国家得把他们保护起来,让这些技艺不至于消失在未来的人类文明里。
幸运的是,网络媒体的发达,让这些传承文化遗产的老匠人还有机会被世人看到。
而这些信息传播地越广,也在更多人心里留下了涟漪,让我们警觉:
面对我国文化遗产的衰落与消失,这世上还有人在坚持传承它们,遵循传统精细的手工方式和生活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件物品。
这些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虽然比不过工业制品的便利,但却富含了这个时代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和情感缺失。
这些古老珍贵的技艺,它们不应该随着年轮的转动而丢失,我们更不应等到失去才后悔。
— The End —
好文推荐:
26岁漫画家猝死:拿命熬夜,真的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