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棉亲的话:
在我们上期的棉亲栏目里发表了九年级学生刘禹融的文章之后,陆陆续续又收到了一些棉亲的来稿。我们将陆续在棉亲专栏里为大家推送。也欢迎更多的棉亲为我们分享您的文字、图片、手工作品、园艺作品等等,让我们彼此走近,共享美好生活。
——江泓
作者 | 白小石
清朝的李渔是这样一种人,不完美,但足够迷人,时尚杂志会很乐意采访他,文章刊登的时候再配三张单人照,一张在做饭,一张在写剧本,一张靠在芥子园的某扇窗边看天。
他会用肥肉配竹笋,要出锅时再把肥肉和一部分汤撇掉,加清汤煮,拿黄酒和米醋调味。一碗肉烧竹笋做的的跌宕起伏,收尾的操作仿佛“临去秋波这一转”,最销魂。
焯笋子、煮虾子、煮蕈子的水李渔都不倒掉,留着做五香面的鲜汁,面皮擀得薄,面条切得细,拌上芝麻屑和花椒末,浇上这份鲜汁,端出来,细细拌匀,不怕费时。
他吃螃蟹时很斯文,一根腿一根腿的啃,严格依照次序,不浪费,不加佐料。螃蟹贵,他一买就是一大筐,于是这项支出被李渔半开玩笑地称为“买命钱”,给自己的奢侈找了理由。他年年都做糟蟹,把糟卤和蟹一层一层交替放到瓮里,浇黄酒,加茴香、八角和七七八八的香料,耐心等待,连着几个月,整个人走到哪儿都散发着一股子蟹香。
在杭州,他把家中窗子做成一卷画轴的形状,映着外面的西湖,偌大一个西湖,糊里糊涂地就被这个人拿来,变成了自家一张装饰画。这种壮阔的审美被他用在研究美食上,把日子过的活色生香。
李渔收集花露,花露是拿花瓣花蕊蒸出来的,可以喝,《红楼梦》里的王夫人就曾给贾宝玉两瓶玫瑰露,用来散热化瘀。李渔则把它滴到饭里。饭做好后,往上头滴一点蔷薇露,或者香椽露,或者是桂花露,一锅大米饭被调制的格外柔情。
他在南京也住过很多年,住的地方小,所以名字叫芥子园,拿梅花插在轩窗上做梅窗,拿红色的石头砌假山,拿竹筒一路引泉水,用来烧饭。整个园子像一桌好宴,高轩楼阁闲闲安置,又意外妥帖,初看平平无奇,一试便引人流连。
在这里,李渔出版了《芥子园画谱》,近三百年后,一个20岁的小木匠在雇工家做活时看到这本书,喜爱的不得了,一张张临摹下来,陡然开窍,发现自己以前的画大有问题,细细揣摩改进,终成宗师,此人叫齐白石。
这一生,李渔做的都是闲事,但从未做过闲人,要是单看杂志写他的生活,只觉得是神仙日子,实际上,李渔每年都要为了搜集剧本素材在外奔波许久,无论是用不多的钱建一个好园子,还是独立组戏班子四处巡演,都是费心力的挑战,既挑战时俗,也挑战自我。
李渔讲究糕要松软,饼要薄脆,急着出远门前最好来顿羊肉,但同时,他在吃的东西上欲望又极低,爱吃蔬菜胜过吃肉,习惯长年累月吃同样的食物。他知道鲜味难得,所以对平淡的饮食更安之若素,这是美食家和贪吃鬼的差别,也是考究和矫情的差别。
在五香面之外,李渔还有一道拿手的八珍面,除了原有调料外,多了鸡鱼虾,用的都是精肉,晒干后切成极细的肉糜,拌在面里,鲜笃笃。五香面拿来自己吃,八珍面专门用来待客。杂志拍完,他应该会给工作人员们每人送上一碗。
敲黑板敲黑板敲黑板:
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新闻故事会》联手“纯棉系”将于近期征集“我真棒”微视频,主要是面向少年儿童,欢迎全家参与,要求“有意思”的,最好还能“有意义”。视频一旦入选,就会在《新闻故事会》的大小屏同时播出,受欢迎的小主角还有可能应邀参与《新闻故事会》节目录制哦!
也许这是培养孩子自信开朗的性格、营造家庭欢乐祥和的氛围的一种方式。
欢迎参与!
欲知详情请点击《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新闻故事会>联手“纯棉系”征集“我真棒”微视频啦!!!》,期待您的参与。
投稿请发至
关注纯棉系
扫码添加群主邀您进群>>>
白小石
作者
喜欢好书好画,美食美人,特长能写能吃能打。名字来源于古代居住在南山的仙人,据说其人牙口好,闲来无事煮点白石头吃,吃的不是石头,就是个范儿,是个心境。世界美妙,认真度日,认识白小石,百事都不迟。
丫丫
图文编辑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安徽广播电视台编辑栏目《新闻故事会》、《等着我》、《法治中国60分》。合肥青龙甸生态园活动策划人。生活很简单,美好也很简单。希望在纯棉系与青龙甸遇见属于自己的美好。
那个影响我的人
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新闻故事会》联手“纯棉系”征集“我真棒”微视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