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儿爸说
记得大学考广播学院(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的时候,有件事情一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堆孩子站在冬天的考场外候考,少男少女,都是最青春靓丽充满活力的时候,因此风景就格外好。
当然除了孩子们,家长也跟了不少,陪着孩子忙前忙后,我一个人站在考场外面,看一个个孩子被叫到号进去,心里不自觉也跟着紧张起来,一时间也有点儿羡慕那些有爸妈跟着的孩子,起码心里头有个依靠和支撑,我看大多数家长在孩子进去的时候,都是冲孩子微笑一下,挥挥手,孩子也冲他们微笑着挥挥手,看得出家长和孩子内心中的期待和巨大的紧张感,但是表达多是比较含蓄内敛的。
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长例外,我记得那是个爸爸,长相模糊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儿子,一个清秀的男孩儿,乌黑的大眼睛,开朗的笑容,我记住他是因为在他被叫到号进考场的时候,他的爸爸,走上前去抱住了他,然后盯着男孩儿的眼睛,一手扶着男孩儿的肩膀,一手指着自己的心,认真的,一字一顿的,充满感情的跟他说,孩子,加油,要相信你自己,一定行的,你记住,爸爸的心一直跟你在一起,爸爸就在这儿,等着你!去吧,孩子!他的话很清晰,很有自信,掷地有声,没有丝毫含糊犹豫甚或不好意思,这话好像说进了男孩儿的心里,他瞪着大大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爸爸,然后用力点头,用力地拥抱了父亲,转头跑进了考场。
就是这样一个瞬间让我记了这么多年,说真的,虽然那个场景是有一点儿戏剧化,有点儿美好的不太真实,但是我一点儿不觉得肉麻,我就是真觉得美好,我很少见到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儿,当着一众人的面,跟父亲还能那样真挚地拥抱在一起,而当爸爸的,还能守着即将成年的孩子说出那样真挚动情的鼓励的话语,我当时站在他们父子旁边,看着男孩儿飞奔进考场,看着父亲望穿考场但坚定的眼神,我也仿佛受到了鼓舞,一时间内心中充满了温暖,也有了力量。
当然,一个参加艺术类考试,同时有志于从事艺术类学习和工作的人,兴许多一些感性和敏感,但是这么多年我一直相信一点,人性中那些美好的,温暖的,真挚的对爱的渴求和追求,是相通的,他给人在艰苦环境中,面临挑战时激起勇气的力量和信心。
这是人类共同的底蕴和上天赋予我们的情感宝藏,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人为掩藏了或者回避了这样的情感需求,淡化了跟他人沟通过程中的情感波动和付出,有时候甚至我们在跟孩子表达爱意或者鼓励他们时,也刻意尽量浅显直白,即便内心似火,表面也淡如白水,因为我们自己表达情感的域限就那么大,多了会觉得肉麻,或者没必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像上面这个父亲这样的用力的表达,越来越少见了,而孩子能接受的爱的表达方式,也越来越淡了,不是孩子不能了,是不习惯了,他们也如你一样,把对爱的表达渴求埋藏了起来!
而正因为少见,所以在当时十八岁的我看来,那个印象是极深刻的,我不但羡慕那个男孩儿,也羡慕那个能如此投入的表达爱,掷地有声的激励孩子的父亲,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丝一毫做作的成分,他们不是在表演,只是在认真地表达爱,感受对方的鼓励和善意,这是种习惯罢了,可能在外人看来美好,在他们自己看来是自然的。
说到这儿,我想说说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昨天我写的那篇文章,留言中有朋友给我发了这么一条,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
这位朋友在留言中说,“我想问的是,您文中跟孩子的对话是真的吗?您平时都是这么戏剧腔的跟孩子说话吗?”我给这位朋友的回复是:“习惯了,也就不觉得了,不管什么腔,只要不装,有心理支撑就可以,沟通方式因人而异吧!”
在回复的同时,我就想起了刚才我写到的那位父亲,同时我反问了我自己,好像我跟孩子们说话的方式,如果非用“戏剧化”这个词来形容的话,怎么说呢,程度可能是非常“戏剧化”,那个样子可能更要超出这位朋友的想象,我绝不吝惜用尽心力,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期待,在见到他们取得的小小成绩或者进步的时候,更不吝惜用最热列的褒扬和赞美之词,来表达对孩子的肯定。
而钱儿和濑子姐,用来迎接我这种表达方式的,是更加热烈和令我感动不已的爱,他们完全理解,也完全积极正面回应了我对他们爱的表达和激励,这是我们一家人的习惯而已,我文章中对钱儿说的那些话,在我和他看来,再自然不过了,如果非说戏剧化,那么我想没有什么比人生二字更戏剧化的了。。。
我热切地盼望着,在钱儿长到我当年考广院的那个年纪,我依然能像那个父亲那样,把我的爱,狠狠地,坚定地,用力地,毫无保留地加诸到孩子身上,我尚且能如此,孩子当然不会拒绝,他们只会更加用力地回应你,人生如戏,能得如此,夫复何求?戏剧化吗?一点儿也不!
免费App:钱儿频道
更多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