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只做网上孝子
发表时间:2016-05-09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昨天是母亲节,朋友圈里有关对母亲的歌颂和祝福层出不穷,有人点赞,但也有些人提出了质疑,说“网上孝子特别多,可惜你妈不上网”,还有人说得更直白,“问哪里儿女最孝顺?朋友圈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上网或者手机微信在节日期间传递祝福或者表达慰问,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一种方式,在笔者看来也不无不妥,既经济又便捷,能在第一时间把你的祝福传达给你的亲朋好友。但是很多事情做过了头,就很容易物极必反,让人心生厌烦,比如说群发祝福短信,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敷衍了事,感受不到你的真诚,更有甚者连名字和内容都不换,就直接群发,闹了不少的笑话。
做什么事情要有点形式,但不能搞成形式主义,无论什么事情一旦搞成了形式主义,就容易变味,特别是亲情和孝心。有些人漂泊在外十年半载不回家,平时也从来不给家里打个电话,也不问问家里父母的情况如何,但是一到了母亲节、父亲节,在微信朋友圈发一些假惺惺的祝福比谁都积极,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孝子。
真正的孝顺不是拿来在网上晒的。当然,在网上晒孝顺、秀体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这些“孝顺”和“体贴”当成是心安理得来麻醉自己,当成是一种任务来完成,认为自己终于完成了一个重任,可以轻松了,殊不知自己的父母根本就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自我救赎,自我欺骗。这种形式主义的孝顺做了不如不做,因为很容易让知道你底细的人看穿你的虚伪。
有句话直接戳中了很多年轻人的软肋,“世人都想拯救世界,却没人帮妈妈洗碗。”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微信上或者在电话里,总是表现出自己有多么地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但真要他帮爸爸妈妈刷刷碗、扫扫地,只怕又不是很情愿了。讲大道理、喊口号其实大家都会喊,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还确实不是那么容易。
对于父母来讲,特别是父母年纪大了之后,最好的孝顺不是金钱,不是甜言蜜语,更不是那种在朋友圈虚情假意的隔空喊话,而是陪伴,而最好的陪伴就是常在身边,只要有你常在眼前,一切都会温暖。这对于很多奔波在外的年轻人肯定是要求过高了,但不要求你常伴左右,能常回家看看也是好的,至少让父母亲不再那么孤独无望。年轻人总是想着往外走,把对父母的陪伴抛之脑后,殊不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到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笔者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贫苦出身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一心只想多赚点钱好回家孝顺父母,每个月都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资寄回家,别人都羡慕他的父母,说他们养了个孝顺的孩子,而孩子父母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他们多么希望能早点见到自己的孩子,早点一家团聚。有一年孩子答应回家过年,父母高兴得不得了,为了给孩子熏腊肉,他们烧了几个煤炉子在家里,结果还没等到孩子回来,父母双双煤气中毒而亡。在人世间,这样的惨剧,肯定不只这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