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是一部由钟孟宏执导,刘冠廷 / 巫建和 / 陈以文主演的一部中国台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阳光普照》观后感(一):含混的表达
最大的感受是讲得杂乱,各人物出场的奇特与不相容之感我以为是导演事先铺垫好的伏笔再慢慢展开交代,没想到就是没有讲清楚故事,一些看起来令人矛盾或不解的感受依旧无解,降低了观者感同身受的共情力,增强了膈应感,最终只能让观者自行做出一套说法解释加以理解。比如爸妈为什么这么不配,比如陈建中为什么35岁,比如说大哥自杀更加立体的原因解释,比如陈连中与小玉的故事,比如说母亲的忍耐力和接受力为何如此之强宛如救世主。 拯救这部电影成为四星的原因是情感的真挚,能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和解,是整部影片的光。但结局稍显刻意,父亲伟大深沉的爱在之前没有做好铺垫稍显刻意煽情,接受上没有内在逻辑的流畅度。阿和和菜头的支线过长有点分散主要内核表达的嫌疑,紧张的剧情与片子的温情相比有些突兀,并且两段找麻烦也没有新的东西表达出来,呈现过程用力过猛个人认为其实并无必要
《阳光普照》观后感(二):被烤焦的家庭
我是鍾導/中島腦粉 ,鍾導是位優缺點明顯的電影作者 ,能接受缺點的粉絲才是好粉絲 鍾孟宏電影故事是one idea出發 ,脈絡清晰卻中途開始偏離往支線發展 ,當然結局會繞回來 。同時靠中島長雄的構圖與濾鏡提升畫面敘事給電影多層解讀 ,《陽光普照》依舊 反常的作風我就是覺得有趣 ,曾在學測破百前進戲院看《失魂》導致書完全念不下去的震撼 ,從此成為「鍾島派」 2016年後鐘孟宏做監製/攝影, 每年有「中島」吸 …真爽。三年監製電影的幕前幕後互相培養默契再用於自己的新片 ,傑出的一手jpg. 柯淑勤必須影后 巫建和必須影帝 劉冠廷、溫貞菱贏面都很大 許光漢、陳以文兩位作故事轉折與發展要角發揮的很不錯 電影這次給演員不少特寫鏡頭 雖然腳色不是每位塑造都足夠充分 ,我還是可以舉出每個腳色最好的一瞬間 這次的光線沒有之前那麼強烈的對比 ,陽光是電影主題 ,影子並沒有缺席 ,空景這個司空見慣的轉場 ,一場關於大兒子重點轉折情節前的一分鐘天空縮時攝影恰好為過往鐘孟宏作品暗示邪惡侵蝕的手法 光影詮釋的刻板正邪印象對《陽光普照》來說不存在的 ,電影結束一家人看似沐浴陽光溫暖 ,我想到預告片中大兒子的旁白: 「24小時從不間斷 ,明亮溫暖」 《陽光普照》的「光 」,比影子危險 ,會吞噬人 鐘孟宏沒有變得溫情 ,他還是冷冷的 ,有場戲刻意給腳色希望好像有點彆扭 ,像《一路順風》結局兩主角一起吃小籠包 ……酸楚參雜暖意 看完《陽光普照》沒有激烈的情緒傾瀉 我也有家人,不知道與家人的未來是多少紫外線濃度
《阳光普照》观后感(三):《陽光普照》/越陽光越黑暗,越溫柔越強大!
依然記得在《一路順風》的最後一場戲,在鍾孟宏的電影裡,感受到一點柔軟。當時頗意外電影是收在那樣陽光灑落的早晨和一句生日祝賀和最後一顆鏡頭下老許輕輕鬆開的臉部表情。
跟著鍾孟宏的電影看下來,殺人見血、深夜裡的黑暗和偏藍的冷色調,以及人與人對話、故事節奏,幾乎都是明快且沒有多一秒的浪費。生活是緊湊的,說話不用拖泥帶水、殺人砍人不用舖排任何遲疑的橋段,更不用有那些矯情作做舖陳角色和角色之間究竟要有多少內心糾結。
《陽光普照》依然還是有著鍾孟宏電影裡的見血的暴力、不多作修飾和說明的情緒反應、不拖泥帶水讓事件接踵而至,人絲毫不感覺這故事超過兩個半小時;來不及思考和消化的節奏,是真實生活的樣貌,必須不停不斷努力銜接上,才不至於像斷線的風箏永遠找不到回程的方向,或者像是斷線的網路,在激烈的遊戲裡中離。
要說這部電影有「陽光普照」的溫暖,其實它還是鍾孟宏的調調:冷冷的,殺人死人砍人都不遲疑。陽光照下來的時候,把生活裡的細節都照得明亮,躲也躲不掉。時間一拉長、角色對話一多,不再直接替角色和故事下結論,則是一場又一場的交談裡有著往上升的溫度。
看電影的時候,我們總會猜想故事下一步的發展會往哪個方向,總是想要接續主角的對話若是自己會說出什麼?在《陽光普照》的劇本裡,它不給人任何我們習以為常的對話拋接,你一再料想不到它究竟會朝哪個方向走,終於把自己交給電影,隨著它的節奏融入故事裡頭。
全文請至:https://link.medium.com/47g6kuw4p1
《阳光普照》观后感(四):随评 阳光普照
@HKAFF 也许太阳是公平的,但对剧中人似乎不太公平。
讲家庭题材的电影一直是一个热门,父子,母女等等。也许是华人家庭天然的威权和繁文缛节式的仪式,造成的误解总比理解多。如《柔情史》般的歇斯底里,又或者《饮食男女》里面的暗流汹涌,又或者《狗十三》那种无时无刻的压迫感。
阳光普照更加多偏向于一种无奈。与很多家庭不一样的是,影片一开头的设定就告诉观众,这个家庭面临了一个危机,而这个危机在接下来的情节得到进一步扩展。两个大的剧情冲突足够刺激观众。但画面一转,就到了大哥身上。忽然引入的人物,一头雾水。至少在戏剧铺垫上没有做好。
之后就是大哥,小弟,父亲,母亲各自的支线。然而可以感受到的是,明显小弟和父亲的支线有着更强的吸引力,且篇幅也更多。但作为润滑剂的母亲,是最应该去描写的人,只有寥寥几个讲小弟女友身世的镜头。
大哥的忽然死亡,在片中被引导成一种和解的引线。众人忽然开始反思,他们被迫接受现实的同时,尝试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大哥关于阳光的一番话是最点题的部分了。
然而和解后的剧情发展变得很迷离,导演把剧情弄的神经兮兮,像悬疑剧一样。而这么一大段,就为了说明父亲终于为小弟做了“事情”。尽管“事情”具有非凡性,但有冗余感。导演似乎执意要使这个家庭变得”合理完整”,合理完整的概念就是儿子努力上进,父亲为儿子的未来铺路。这带来了进一步的失衡感,似乎本电影就是围绕着“小弟——父亲”间的矛盾展开。但真要这么理解,其他支线又显得特别多余。本片聚焦的还是家庭,我一直觉得母亲才是应该成为主轴的人。
本片讲很多但捉不到核心,焦点是家庭还是父子?主题是和解还是完成(父亲 or 儿子)的使命? 母亲推动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小弟成家后),为什么镜头那么少?
从制作上,是很成熟的,有林生祥和杜笃之,也很心满意足了。
《阳光普照》观后感(五):由精湛演技支撑起来的父爱题材佳作
【香港亚洲电影节观影】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由精湛演技支撑起的佳作,在本届金马奖的四大表演奖项上拿下五个提名就足以证明。脸部大特写镜头越多的电影越让人投入,同时也越考验演员的演技,最近的《少年的你》就是活生生的好例子。钟孟宏这部新作亦如此,饰演父子的两位男主角陈以文和巫建和,以及女主角柯淑勤都交出极为动情的落泪时刻,相信是今年金马奖的最有力竞争者。 钟孟宏和张作骥这两位台湾导演都青睐拍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现实主义题材,由此揭露社会问题或人性弱点。相比起张作骥较为晦涩浓烈的作者风格,钟孟宏的作品更具有商业色彩,更为亲近观众的口味,然而,这似乎也是不少人诟病他的作品像八点档电视剧的原因。这部新作是继《失魂》之后,再次将父子关系作为影片的叙事核心。虽然名字是“阳光普照”,但是整部影片由头到尾都沉浸在难以摆脱的悲剧阴影之中,由甜美歌声中两位少年砍手的血腥画面拉开序幕就可见一斑。 这个家庭悲剧表面上看来是由小儿子犯下的过错而起,然而,父亲在教育儿子方面也有责任感的缺失,对待两个儿子的情感态度有所偏颇,也导致大儿子走上悲剧的结局。这个兢兢业业的传统父亲形象具有不少亲和力与共鸣感,一方面是人物来自社会中下层阶级,没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陈以文的演绎,在幽默与严肃的表演之间拿捏得当,梦见大儿子一起散步,小儿子出狱后的好几场相当耐看,诠释出中国传统观念里父亲的寡言少语而内心关爱的隐忍形象。小儿子出狱后的情节转向黑帮类型,惊悚悬疑情节丛生,同时刻画出父亲为弥补对小儿子的父爱所做出的伟大牺牲,不禁令我回想起韩国导演奉俊昊的《母亲》。 这个家庭伦理类型的剧本里潜藏着不少尖锐的话题:少年犯罪、未成年怀孕、自杀现象、阶层固化等等,每个主角和配角都有足够的表现空间去刻画性格,而处处讲究的摄影与用光,则充分暗示出人物心理与环境气氛的密切关系。较为可惜的是最后高潮部分有拖沓之感,依靠演员的台词来交待父亲的良苦用心有偷懒的嫌疑,不过最后几场戏胜在情感冲击力依然充沛。
《阳光普照》观后感(六):一碗白饭
我对电影的评分大概是逻辑>视觉>情节>情怀>小情趣。一部优秀的电影会在有所突出的情况下,照顾到两个以上的方面。但似乎此片不适用。情感主导了大部分的叙述,连贯性和融合度都不够。我更没办法把主题"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卡入结构,总觉得对不上来。 阳光这个意象没有直接出现在影片情节里,但被画面多次重复。视觉是很美很享受的。遗憾我无法透过它出现的位置解析导演到底想表现个啥。可能导演就不想表现个啥。万一他就觉得此处应该有太阳。意识流的拍摄就问你6不6。对了,此片唯一的亮点视觉效果,然而摄像是个日本人。 虽说电影总是关乎情,但导演一溜奔本质去了,我就只好一脸蒙逼。就好像我要吃饭,你就真的只给我一碗饭。那我就只好给你三星。还有,咱能不能不提青春伤痛这茬,过了二十岁就没素材了还是咋的。 这么个叙事拍两个半小时还拿了金马奖。 请让我冷静冷静。评委你们也冷静冷静。 ----------------------------------------------------------- 增加的影评部分:
阳光的意象对应了父亲的爱,若是父亲能对两个儿子“普照”一下关怀,说不定大哥便不会被灼伤自杀;小弟也不会受冷落而走上邪路。父亲对孩子的爱不是受亲情主导的,而是以孩子是否符合他"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纲领主导的。越是靠近纲领的孩子受到的关注越多,越是远离的孩子受到的关注越少。这也是儒家文化下家庭的常态。同理,在小弟慢慢走上正途之后,父亲的态度也正相关的好了起来。
这是一部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电影,映射了亚洲家庭结构不平衡的常态,如果能有更多的父母看到,反思自己对小孩们的态度,也许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导演慈悲。
对于独生一代的我很是花了一段时间理解这个主题,现在看来,导演以情感来主导影片似乎并无不妥。可能不是我喜欢的方式,但的确是这个主题下合适的方式了。
感谢导演能有这样的慈悲心肠,加一星。
《阳光普照》观后感(七):《陽光普照》:它在每個裂縫中散落
這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白天與黑夜都各佔一半。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黑暗似乎是不被允許的存在。
但是,似乎從來沒有一個誰來告訴我們:我們生而具有光明與黑暗的兩面。我們於是躲在被窩裡,恐懼我們自身的膽怯與懦弱——因為蜘蛛結網結到第八次也會成功啊,因為道路是曲折的而前途的光明的呀。
《陽光普照》提醒我們:每個被陽光曬得昏沉的人,都需要在陰影下躲一躲。
大兒子阿豪是多麼光芒四射的存在啊。他長相好,成績好,待人體貼,有考取醫學院的理想。特別是在弟弟阿和的墮落與輕狂的對比中,他不僅被父親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更是整個家庭躍升的的那一束,唯一的光。
你說,溫暖純良的阿豪,像不像一個太陽?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艷照人。
那你知太陽在哪裡嗎?在外太空無處躲藏的黑暗裡。一個只能夠沐浴陽光的人,沒有辦法安放生而為人那與生俱來的陰暗。
我很喜歡電影中阿豪這段轉折,導演的處理方式顯得特別寫實:那麼突然,又那麼理所當然;那麼明白,又那麼無可知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他人一切情感的同理與體認,不正是這樣嗎?我也明白,我也理解,但我又不可能真的明白,真的感同身受。
後來,在阿和敘述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知道阿豪沒有考上第一志願,要再拼一年。所以這個資優生,也同時是一個復讀生。從一般社會價值的視角說,阿豪失敗了一次。
但是,如果不是通過阿和的言語,我們似乎無從確切地發現這一個訊息。當駕校學員問起父親有幾個孩子時,他總是回答:“一個,準備進醫學院了。” 那是一幅自豪的、勝券在握的模樣。當阿豪提出翹一節課陪小玉做產檢時,母親也表現得淡定從容。只因為阿豪是那個燦爛的太陽。
我們的社會缺乏一種聲音,一種問跌倒的人痛不痛的聲音。當我們的教育在談及失敗時,後面總不忘加上一句“乃成功之母”,呼喊一聲“捲土重來未可知”。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然後你要“把握時間,掌控方向”。
但是,當我痛得無法忍受時,我可以用什麼樣的面孔去應對觀眾席裡面滿懷期待的人們?當這一階段的衝刺遇到了阻礙,我是不是也可以選擇暫時退出?當心已經被黑暗完全籠罩,該怎麼去尋獲那原應普照的光明?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在學校的講台上,不在我們的家庭教育裡,也不社會價值的期許裡。
為什麼郭曉貞能稍微走進阿豪的心裡?我想是在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她問:“你還在生老師的氣嗎?”
從情節的角度說,阿豪只是電影中的一條支線,卻也是對電影主題一道嘹亮而悠遠的回聲。相比起哥哥,主角阿和是一個幸運的人,他在沉沉浮浮的人生歷練中,終於等到黑暗翻面過去,迎來了新的白晝。
我們的一生,就像電影的最後,阿和用腳踏車載著媽媽騎過的那一段林蔭道。陽光透過枝葉之間的空隙散落下來,媽媽一直透過樹頂,望著天空中那輪太陽。
她的臉上有樹影斑駁,光影流散。
《阳光普照》观后感(八):关于从未被理解的少年们——菜头、阿豪和阿和
能记多少写多少,最近太累,看完的当下没有写,之后也更不想写了,但这部电影值得写的地方其实蛮多。随便聊聊几个我尚且还记得的点好了,希望有兴趣的人能一起讨论。
第一,全片我最留意的应该是菜头。菜头是个戏份不多,但重要又微妙的角色。菜头是个不得不成长为奸诈狡猾且心狠手辣的底层小人物,是最容易被贴上各种刻板印象标签,为所有光明社会成员所厌恶又惧怕的一类人。菜头其实无路可走,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而当他一时冲动,出于义气犯了罪时,不仅他的家庭无法给他提供任何帮助,家里一毛钱都赔不出来,甚至唯一的亲人奶奶都被送去了安养院,他周遭也没有人对他施予任何怜悯,朋友只想和他划清界限,总之是个孤立无援的可怜人,如果他不狠不骗,估计就是得上街要饭的那一类人。他埋怨朋友阿和在出了事之后把责任甩得一干二净,而背负罪名的只有他,他还埋怨在阿和被人欺负时,有作为朋友的他“一句话都没说”就帮他出气,而当他遭难时,身边却空无一人。相对来说,阿和的爸爸妈妈则给予了他非常多帮助,甚至最后爸爸还“帮”他杀死了“麻烦”的菜头。
菜头从少管所出来,就“找上阿和的麻烦了”,至少阿和是把他看做麻烦的,包括阿和的爸爸也是如此。总之菜头一出场,阿和的生活好像就开始“紧张”起来了,想要完完全全过光明正大生活的阿和非常害怕和菜头再有牵连,但菜头却屡次找上门来。菜头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不断把努力改过自新的青年拖下水的存在,一个“带坏我们家小孩”的坏朋友。然而,最终菜头会被阿和的爸爸撞死,却是因为害怕朋友再次因为车内的烟味被老板数落,选择下车抽烟,这才让阿和的爸爸找到了一个杀死他的合适机会。看到这老娘真是差点泪目。菜头完全不是个坏小孩,他只是不得不变坏,而最后他会死,居然也是因为他还不够坏,坏得不够彻底,有够讽刺。
最终阿和的爸爸对妈妈坦白自己开车撞死了菜头,而先前阿和也在得知菜头被杀之后感到一丝释然,在高架桥上奔跑了起来。和菜头死去的那天不同,天空放晴,似乎阿和真的能够开始崭新的人生了。
当阿和多次被菜头威胁,被迫在地下经济脏了手,我在思考像阿和这样的更生人究竟如何才能摆脱过去的阴影,而当阿和的爸爸果断地杀死菜头的时候我好像知道了答案,这就是小人物能够解决麻烦的方式,这个社会和现存的制度并不能在这种时候帮上什么忙,正如同阿和的爸爸最初被黑轮伯逼债时候能够理直气壮地说:你去找谁都没有用!我是被法律保护的人!
法律这种社会准则只能够在看不见黑的人身上起作用吧,而法律能够保护的也永远只是活在白天的人。而活在丛林法则里的菜头,能够帮助他的人,一个都没有,甚至连他被杀了,黑道的人也以为他一定是被人打死,毕竟像菜头这种人,被打死的几率太大。
第二,哥哥阿豪為什麼自殺。既然是電影,有劇本,那導演一定是想好了阿豪想要自殺的理由,但我常常想,對於他人的痛苦,我們真的能夠理解嗎?因為身邊有一些抑鬱症的朋友,也看著自己喜歡的偶像自殺,紧接着便看到周遭的人对他们的病和死做出各种笃定的判断,这件事让我害怕极了。我想人和人之间的理解真的太难了,换句话说,我们常常自以为了解了他人,亲近了他人,就像没有人会知道阿豪为何选择了自杀,包括他的好友晓真,尽管她收到了来自阿豪的最后一条短信。
弟弟阿和在少管所和心理咨商师对话的时候说,哥哥太厉害了,做的所有事都对,他厉害到这辈子只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自杀。当下我深深地不认同这句话,紧接着又开始思考,这是否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之后阿和果然在爸爸对话时说出了,我们所有人都不知道哥哥究竟在想什么。
以我目前的揣度,导演想要表达的可能确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永恒不可能到达的某种境界。在导演的另一部作品《大佛》里,电影的结尾,菜脯来到死去的好友肚财家中,才发现肚财家中藏了一个从来没人见过的宇宙,并且说出了一句感动无数观众的名言:“ 雖然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類可以搭乘太空船到達月球,但卻沒辦法看穿每個人心裡的宇宙。”
在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和妈妈一起散步的阿和一时兴起想要载妈妈兜风,就像小时候妈妈载自己兜风一样,于是顺手开了路边一辆自行车的锁。这个时候妈妈说了一句话:你什么时候学会这个的?阿和说:这个我很早就会了啦。
阿和的爸妈大概都不清楚阿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一个不乖的小孩,是不是曾经被霸凌,问也问不出,只知道儿子小学开始不喜欢上学,国中开始加入拳击队,之后就开始频繁地打架,直到进了少管所。但菜头来质问阿和的时候提到过,阿和是因为被黑轮欺负,所以才邀请菜头和自己一起去“吓吓”黑轮,没想到菜头进门就砍了对方的手,才酿成悲剧。阿和是个瘦瘦小小的男生,不是个狠角色,而从他进少管所第一天和同寝室成员的互动也能看出来,想要不被欺负,不被对方打趴下,只能先将对方打趴下。但这件事是爸爸妈妈不可能问出来的,包括阿和的小女朋友小玉,在小玉阿姨的论述里,小玉小时候是个很可爱的孩子,但长大之后自己就越来越不了解她了。
第三,我暂时想不起来了,想起来再来补补……
钟孟宏的作品我似乎都蛮喜欢的,《停车》是我看的第一部,说实话是冲着桂纶镁看的,不过这也是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至今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是很适合在家里闲来无事就找来看的片子,但却是我记得最多细节的片子,所有的黑色幽默直戳我心,苦涩又甜蜜,没有一丝造作的感觉,仿佛编剧已经是历练八百年的老手。可能《阳光普照》在我看来就是缺了这点从容?笑点来得有点刻意,情节冲突也满突兀的,感觉服务于剧情走向。
最后说一嘴,林生祥团队的配乐默默加分,虽然和大佛的风格很不同,看片尾的时候才发现。
《阳光普照》观后感(九):《阳光普照》获奖:现实意义大于艺术价值
台湾导演钟孟宏曾经三度获得不能提奖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双提名,《第四张画》获得了当年的最佳导演奖。今年这部《阳光普照》是他第四次同时提名这两个奖项,也是他第一次获得不能提奖最佳剧情长片。
在不能提奖观众票选排名中,《阳光普照》位列第四,剧情片中仅次于排名第三的《热带雨》,前两名分别是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获得观众票选大奖的美国片《乔乔兔》和纪录片《台北爸爸,美国妈妈》,足见其呼声之高。
作为不能提奖常客,钟孟宏可以说非常受湾湾观众的青睐了,这部《阳光普照》更是从年初就开始被华语影迷期待。在年初的2019年展望中,我曾经提到过这部电影,因为钟孟宏此前曾经有过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经历,我本猜测这部电影会再次入围一种关注单元,没有想到的是,全球首映最后落在了多伦多电影节,而除湾湾外中国地区的首映则放在了年底的轰空亚洲影展上。
不过这样也好,能让中国观众即使不能去湾湾,在轰空也能看到这部电影。我就是在轰空看到的这部影片。
说实话,能够在中国土地上看到一部结尾没有“最后,XXX投案自首”字幕的华语青少年犯罪救赎题材的电影,我是非常开心的。这种开心主要来自于一种侥幸,因为众所周知,在大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我觉得我的心态可以概括为“叛逆式观影”,可以理解。为什么呢?因为被憋屈太久了。
当天我冒着“生命危险”在位于轰空岛商业区中心的太古城中心百丽宫影城观看了这部电影,发现轰空观众对这部电影非常热情,很多观众早早地就来排队了。走进影厅之后,跟着我一起进来的是一群在轰空学习的湾湾学生,他们说了一句话“在轰空观看一部自己家里正在上映的电影也是新奇”,非常奇怪也并不奇怪。因为这种感受,和我在轰空观看这样一部如此贴合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电影,感受差不多。
除了结尾没有“自首”字幕之外,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些十分血腥暴力的镜头,比如开场就是一个人被砍断了手臂放在火锅里煮熟,主要角色跳楼的直观镜头,还有接近结尾真相大白的时候一场极其血腥暴力的把脸砸得稀巴烂的戏,非常直观,也并没有任何的阉割。
其实不难想象,表现青少年暴力犯罪和家庭救赎题材的电影一定是少不了暴力元素的,只不过这种电影暴力元素不是主角,而是主题表达服务的。
这就是一个台湾普通家庭的故事。父亲与小儿子的关系一直不好,两人水火不容,所以父亲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成绩好的大儿子。小儿子顽劣淘气,因打架伤人进入教养所拘留。大儿子不堪心理压力跳楼自杀,小儿子的女友意外怀孕找上门来,在一系列影响下,父亲对家庭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小儿子出狱后,被当年一同入狱的同伙勒索贩毒,父亲决定替儿子解决掉这个麻烦。
剧情就是一部长达155分钟的台湾八点档家庭温情剧,可以说是非常烂俗。所以说实话,我并不是很赞成《阳光普照》拿不能提最佳剧情长片,因为他无论在电影语言的纯熟程度还是在文本表达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及陈哲艺的《热带雨》。
但影片本身也有优势。
它本身探讨的内容,是基于中国家庭文化之下的。由于中国家庭的功利化的教育灌输,导致了两个儿子之间不同的待遇。“明确目标”这样的话语,特别像是从一个典型的中国父亲口中说出来的那种话。千年来中国家庭形成的“光耀门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观念告诉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要光宗耀祖,父母沾光、皆大欢喜。所以当我看到父亲因为脸面问题,偏爱大儿子、忽视小儿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我身边许许多多家庭的样本。
这些家庭成长的孩子,面临着许许多多可能的心理问题。大儿子因为长期在家庭中扮演太阳的角色,其实心里不堪重负,已经有自杀倾向,小儿子则选择了破罐破摔。这其实是病态家庭教育下被重视和被忽视产生的两种极端问题。
另外还有青少年犯罪后回归社会的问题,小儿子在出狱后,面对的是父亲的冷脸和社会的不解。这里面有一个对于改造罪犯的的社会接受程度问题,社会到底是不是能够摒弃偏见接受污点人士。这在今天,是一个备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也是整个犯罪改造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一切的解决方式都被归结在亲情和爱上,但我认为,这一切远远不一个“爱”字可以解决的,他需要整个社会从文化偏见到社会观念的具体执行层面做出深刻的检讨和改变。比如,我们看到家庭的文化是功利性的时候,我们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功利性的教育?它的文化成因和社会因素在哪里?是不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从潜意识里只接受优秀而不接受平庸?
再比如,我们在看到出狱后的罪犯频频碰钉子的时候,也会思考,是什么导致了社会如此不接受有前科的人?为何有前科的人会再度入狱,到底是由于他们真的屡教不改,还是社会的的不接受导致他们长期生活在底层无法做出相应改变?
这些都是问题的背后,应该启发人们去真正思考的内容,但《阳光普照》并没有提供这样深入的思考,它的主题是“爱的传递”,所以电影对整个社会问题的探讨也仅仅局限于理想化的表层,而未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解读。
这正是我认为他不应该拿不能提奖最佳剧情长片的原因,因为正如我在前面说的那样无论在文本层面还是在影像层面,电影都太过于表面宣教化、情感化、模式化,而没有真正涉及到背后的实质内容。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这部影片的获奖能够让这些议题再次受到关注,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议程设置”的功能来看,《阳光普照》依旧是一部有其作用的影片,毕竟,先要看到问题,才能思考问题。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锐影Vanguard,版权属于锐影
《阳光普照》观后感(十):普照之殤
(作者:楊照,Lawrence Lee)
「陽光普照」在剛結束的金馬獎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等大獎,然而目前票房不到一千五百萬台幣,比之今年最熱門的國片「返校」拿下的兩億六千萬,相差了近十八倍。為何兩部電影的差別竟至於此?
若是對金馬獎評審的專業判斷有信心,這兩部電影之別,當然不會是「陽光普照」在拍攝、製作、劇情、表演等方面弱於「返校」。我們不妨借用一種廣為流傳的方便解釋:「返校」是用純商業片或娛樂片的邏輯拍攝的,因此可吸引更多觀眾。換句話說,兩部電影的關鍵差異,大約是現實性。
脫胎自遊戲,套用驚悚片效果的「返校」,雖然設定了一層薄弱的「白色恐怖」歷史背景,畢竟透顯出強烈的非現實性。相較之下,「陽光普照」卻從頭到尾都是現實的,描寫的就是當下現實台灣的家庭,台灣的補習班、少年輔育院和台灣的幫派黑道。「陽光普照」不斷讓觀眾看到、意識到、聯想到自己的生命中曾遇見過的人,曾陷入的恐懼,曾遭遇的無從舒解的困境,曾有的迷索與苦痛。如此自然濃厚的現實性化為沉重的壓力,籠在觀影者心頭,也便將娛樂享受的心情稀釋了。
「返校」劇照,電影改編自同名遊戲,因遊戲公司遭中國封禁,此片在豆瓣沒有條目「返校」除了建構出驚悚校園追獵環境外,還將「白色恐怖」作為背景融進了環境設定。於是營造出影片具有純正台灣血統的表象,呈現給台灣觀眾在看其他驚悚片時找不到的「家鄉味」。在植入手法上,「返校」很像「釜山行」。作為韓國影史上首部喪屍電影,「釜山行」在盡力渲染恐怖片氣氛及略顯刻意地安排了人性選擇困局之外,還植入了對「光州事變」的影射。於是經歷過這個歷史事件或對此有基本了解的韓國觀眾,便能和電影產生特別的連結,品出恐怖片的娛樂性之外的那抹現實。也無怪此片上映後票房與口碑俱佳,如今在爛蕃茄網站仍保有93%的新鮮度。
釜山行 (2016)8.42016 / 韩国 / 动作 惊悚 灾难 / 延尚昊 / 孔侑 郑有美因朴正熙遇刺拉開序幕的「光州事變」,如果不正巧遇上另一場軍隊派系鬥爭為背景的「雙十二政變」,大概不會以這種尖銳、慘烈的方式開場與收場。全斗煥與盧泰愚擔心自己的「一心會」被鄭昇和整肅,抱著「攻擊是最好的防禦」的態度,出其不意地走贏了政變的險棋。不過下棋總有輸贏,在「光州事變」中被逮捕的民主派人士金大中與金泳三,後來接班做了總統。而同樣是軍隊鎮壓群眾,因胡耀邦遭罷黜後逝世引起的事變,則至今在發生國仍是不可提的禁忌。
和全片以「光州事變」為背景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不同,為了盡可能多地照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釜山行」的影射很克制。即使不具備任何「光州事變」的知識,也不會妨礙對這部電影的體驗。看「返校」,亦不需要先對「白色恐怖」有一定層度的理解和認知。托借法國大革命期間保皇黨人對左派雅各賓派人士的清洗背景(當時皇室的象徵色是白色)而得名的「白色恐怖」,其歷史面貌何其複雜。在電影中卻用「天真誤觸禁網」來描述與受迫害方密切相關的事件。用了簡化至極的處理方式的後果,是不熟悉「白色恐怖」的觀眾看完電影後甚至生不出進一步了解相關事件的情緒。同樣植入「白色恐怖」背景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則自然精巧得多。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택시運轉士)」劇照,上映於2017年,宋康昊主演。由於以「光州事變」為背景,在豆瓣也沒有條目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991)8.81991 / 中国台湾 / 剧情 犯罪 / 杨德昌 / 张震 杨静怡鍾孟宏的「陽光普照」,沒有「返校」主創那樣貼心地為觀眾簡化背景。電影鋪設了一個關鍵之謎,卻沒有給直接、簡單的答案,而「陽光普照」的片名即來自於那個極具衝擊性的情節。觀眾在觀影時不得不自主思考,也不得不自己構建解釋。如電影中父親用自我救贖的方式幫助小兒子的舉動。是罪嗎,該如何定義,應施予何種罰?諸如這樣的問題,觀眾想獲得令自己滿意的解釋,必須和電影故事一樣,放進當下台灣社會的現實中去思慮、去回答。沒辦法迴避逃躲,也無法讓陌生的時代來負責。
普通觀眾看電影是想獲得休閒放鬆,「陽光普照」卻逼著他們思考反思,難怪票房會這麼不理想。台灣觀眾在電影中,尤其在國片裡想要看到的,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感覺上像,但經過理想化與純淨化包裝後的台灣。而「陽光普照」卻在一直提醒他們,什麼是真實的台灣,什麼是真實的社會癥結。數年前的「大尾鱸鰻」能賣座,已經清楚地展現了台灣人非但不把粗鄙不文當成問題,甚至可以引以為傲;「返校」則讓台灣人相信出現的問題都是曾經的特殊社會背景下才會出現的問題,歷史已然更迭,大家可以慶幸如今不會再有這類不公與苦難了。
大尾鲈鳗 (2013)5.92013 / 中国台湾 / 剧情 喜剧 动作 / 邱瓈宽 黄朝亮 / 猪哥亮 郭采洁然而真的有人會自我催眠到相信台灣已經沒有不公與苦難的程度嗎?鮮有觀眾有興趣看的傑出電影「陽光普照」,卻記錄下了那些本該引人擔憂的根本問題,這大約是陽光普照之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