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点》是一本由须一瓜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甜蜜点》读后感(一):【推迷会鉴书团】我想说一说刑讯逼供的警察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警察抓警察还抓这么带劲。刑讯逼供也这么大胆,把嫌疑犯的手都电肿了,一副全然不怕入所体检出幺蛾子的架势。
杀人案都刑讯逼供,这一案的翻案可能还是很大的,只要在检察院讯问合法性环节如实供述就可以。别说那二愣子警察还弄出了血,留下了逼供的证据。
我总是以为那个认定主角是凶手并下手不知轻重的警察是“保护伞”,没想到最后也没有交代。
黑恶势力在村里横行霸道,弄出好几条人命毫不在乎,我以为那名警察也是银发帮的一员,只为替老大最爱的侄子报仇。
这一点也有迹可循。
毕竟在押送主角的路上他们的车子出了事故,那个刑讯逼供的警察还不忘拨打110捉拿主角,最后竟在医院里发布了通缉令。如果不是涉及什么利益,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歇斯底里地要搞自己的同事?
为了警服上的徽章和年底奖金,竟把自己的同事硬生生冤成杀人犯。
若是为了功勋那不是更讽刺?那也太牵强。如果刑讯逼供被查证出来,那不是丢饭碗那么简单的事了。况且更吊诡的是,明明在现场发现了一个可疑鞋印,全局从上到下竟无一人重视,仿佛就是受了谁的命令,一定要快马加鞭找出凶手,给那人一个交代。
为什么不是给群众交代?
这里还有个很奇怪的事,就是公安居然在找到实证之前就向媒体透露了杀人犯,并且传得满城风雨。
群众们都已接受了这个结论并且对这个案子津津乐道,也算是对舆论交代了。
仿佛就是既然认定主角了,那就不能旁生枝节,也不管到底有没有证据,撸起袖子就是上,否则白白浪费了那么多天不好交代。
到底谁有那么大的能量催警察办案?
到底谁能让警察刑讯逼供搞定嫌疑犯伤痕累累还有恃无恐?
其实黑恶势力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笼罩在他们后面的保护伞。如果失去了这些保护伞,恐怕没有谁能为非作歹这么久还不入监狱。
小说里也说了警察局里有黑恶势力的人,到底是谁没有明说,也许碍于审查,到故事最后都没有处理保护恶霸的保护伞们。
而清扫保护伞的道路,恐怕比捣毁黑恶势力更加艰难。
《甜蜜点》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甜蜜点:有点束手束脚的一个故事
感谢猪神,作者须一瓜在《太阳黑子》被翻拍成电影《烈日灼心》后,便为更多的人所熟知,而这本《甜蜜点》也是她于18年发表在《当代》第二期上的作品,作为一位名家,她的叙事能力自然不用多提,但在通篇阅读之后,发现她在小说中所展现的讲故事的能力是被束缚住了。
小说的开头很是紧张刺激,一起赏月下的幽会为楔子,却引出了一桩凶杀案,原来幽会的两人实属偷情,却意外被人杀害在赏月的地点,而偷情的女方的丈夫即受到警方的怀疑并羁押了起来,而这个丈夫也是名警察,因此有警察怀疑他是利用了反侦察技术去处理的凶案现场,所以没有直接证据去证明他是凶手。对他进行了严刑审问,直到让他屈服承认自己的罪状,但却在指认现场的途中遭遇到了车祸,导致了他于途中逃逸。于是一名警察意图为自己洗清冤屈,也是为了找到杀了自己偷情的妻子的凶手,开始了追查。
照理说以这种紧张刺激的开头,加上作者须一瓜的叙事能力,这部小说应该会格外地吸引人,但很快读者会发现这是一个多线叙述的故事,而另一边则是被类似黑恶势力控制的乡村,这个村子住的大多是李氏家族的人,而这个村庄内却因为黑恶势力也发生过一桩命案。还有一条线穿插在这两条线中,是关于一个神秘的女高尔夫球童——汪李婳的故事。
但这三条线却没有很好的交替叙述,警察彭景在找到证明自己的清白的证据后,却被认为这也仅是他事先计划好的,于是只能流浪逃命,此条线便开始停滞不前;而关于李氏家族的村庄的故事也是叙述的混乱,不断地插叙村庄之前发生的事情,让本身就是多线穿插叙述的故事更加乱了;至于球童汪李婳的线则是穿插线中的关键,她是让这两条看似并无交集的线串联的重点。
但故事其实并非只能这样混乱的叙述,而导致故事在架构上有些乱,故事叙述上略显拖沓的原因也很简单,就在作者的后记中所提到的,这部小说是为了《贝尔加湖畔》这首歌而创作,但为了这首歌创作的故事明显超乎了作者原本的设想,凶杀偷情案,黑恶势力,乃至书名的《甜蜜点》都让这个故事已经远非《贝尔加湖畔》所能承载表达的。也正是因此,这个故事为了依旧保持与这首歌的关系,也就导致了作者在叙述上有些束手束脚,为了表达点而叙述。
抛开这些原因,故事自然是个好故事,也有着足够的深度,如果能够不那么束手束脚,能够为了把故事说好,就再好不过了。
《甜蜜点》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最甜蜜的运动
第一次接触须一瓜这个作者,自然是源自电影《烈日灼心》。电影在厦门取景,伴随着思明北路一晃而过的街道、中山公园后面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巷,甚至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潮湿空气,都让人分外熟悉,不禁对这个自以为熟悉但是陌生的城市重新打量,也记住了这个名字有些特殊的作者。终于等到了新作,迫不及待的就想读一读。
回到《甜蜜点》本身,作品是令我欣喜的熟悉的感觉。为什么熟悉呢?看过《重案六组》系列的我表示,这种叙事风格、这种讲故事的方法都是熟悉的。以抽离的第三者眼光去看待整个事情,竟然顺利的出乎意料。我们没有站在任何一方因此我们可以理智。虽然读者没法通过“我”这个字眼直接接触到主人公的情绪,但是借由这双悬浮的眼睛确实看到了更多的侧面。
故事的开端是一轮明月,一轮红月亮似乎昭示着不详,整场故事由此拉开序幕。一方是涉案黑警,一方是宗族势力下的乡村,活力的少女和憨厚的豆包成为了作品中的亮色。这本书里依然弥漫着一定的闽南特色,比如博饼。整个故事的走向让我不禁想起曾经在鹭岛听到的各种都市传说,最离谱的一个莫过于某次洗头小哥绘声绘色和我讲的深夜砍人故事了。这些都市传说仅作谈资,但是我们确实无法证明每一个角落都充满阳光。
宗族也是本作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农业经济时代,个体和家族是紧密相连的,个人依托家族获得成长的资源,个人命运与家族命运紧密挂钩。随着城市化进程、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现,家族的概念淡漠但是绝没有消失。本作所描绘的,既是家族势力的极端表现,同时也不可否认的脱胎于已经见诸于报端的现实。
最后,本书的书名可谓精彩,与全书关键点紧密相关却又带着神秘感,完美的避免了泄底。
《甜蜜点》读后感(四):【推迷会鉴书团】贝加尔湖畔的温柔一刀
在我的怀里 在你的眼里 那里春风沉醉 那里绿草如茵 月光把爱恋 洒满了湖面 两个人的篝火 照亮整个夜晚 多少年以后 如云般游走 那变换的脚步 让我们难牵手 这一生一世 有多少你我 被吞没在月光如水的夜里 多想某一天 往日又重现 我们流连忘返 在贝加尔湖畔 多少年以后 往事随云走 那纷飞的冰雪容不下那温柔 这一生一世 这时间太少 不够证明融化冰雪的深情 就在某一天 你忽然出现 你清澈又神秘 在贝加尔湖畔 你清澈又神秘 像贝加尔湖畔
在看完整本小说之后,再读李建的《贝加尔湖畔》的歌词,读者会发觉整个故事中有很多情节是非常刻意地围绕着《贝加尔湖畔》的歌词去写的。这点在作者的后记中,明确说明了整个故事的缘起来自于这首歌,因此本小说可以看作是这首歌的小说化。从文学水平上来说,整本书的结构,文笔,故事和社会性都很好,但又由于作者太想让整个故事的方方面面和《贝加尔湖畔》相关,导致创作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命题作文的状态之下,没有逾越之处,最终的结果就是不论作者的发挥如何,也被一个无形的框给框住了。就像一只狂暴的凶兽始终被关在笼子里,虽然游客能感受到那种凶残,但始终有一个笼子,不可能获得再进一步尖叫的恐惧感,这真的是本书非常可惜的点。
小说很薄,只有167页,文字量也只有10万字左右,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须一瓜给读者营造了超过这个页数分量的情感冲击。在对歌曲小说化的过程中,作者又充分利用了自己法制条线记者的灵敏嗅觉,把一个扫黑除恶的故事融合了进去。我们随便分析《贝加尔湖畔》的歌词和小说文本的关系,都可以看到特别特别多迎合歌词的点。歌词中多次出现“月光”,作者就把整个案件的时间放在了2015年有超级月亮的那天晚上,而且行文中生怕读者忘记,不停地出现关于月亮的描写,幸亏作者的文字功底,这个不断的月亮有着不同的描绘,没有产生厌倦感。歌词中有“冰雪”,为了和主角有关联,把男主彭景设定成大连人,女主“河豚”汪李婳设定成在东北读书,当然最重要的是让河豚在东北冰天雪地中感受到南方家里兄长对自己的关怀。歌词关于贝加尔湖,作者在小说中,不仅让南方小城中的高档小区叫了贝加尔湖,从而让案件发生地变成了“贝加尔湖畔”;同时,还让河豚一直到生命终结也始终憧憬着贝加尔湖,甚至小说都结束于彭景到贝加尔湖畔深情怀念已经逝去的河豚。以上这些都是最简单的文字上的对照,融合最好的地方是整首歌中那种对往事的怀念,基本上被作者处理成了弥漫于整个关于女主及其家族故事的字里行间,让读者在看小说的同时被巨大的温暖包覆,同时又对女主最后那狠绝的反抗产生无比同情和惋惜。
作者故意用了多种不同的名字、外号或称呼来表达女主在小说中不同身份的生活和人生目标,这种写法非常好地让读者对女主最后制造事件及其人生终点有一个接受过程。而对于故事中黑社会性质家族中黑白勾结以及警察刑讯逼供等情节确实很少有其他小说这么正面的涉及到,在题材上有所突破,算是近来看的社会现实小说中难得一见的描写,非常值得鼓励。
另外要说的是,作者须一瓜现居厦门,可以从文字里面非常清晰的发现她写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福建,作者仅仅通过植物、天气、环境、说话的一些语气助词就实现了告诉读者事件发生地的目的,这样的细节描写又正好是现在大陆很多推理作家缺少的。另一方面,为了写这篇小说,作者非常敬业地对高尔夫球运动进行了取材,这点都不用后记中作者自己说,读者也能通过小说中关于高尔夫球和高尔夫球童的相关详细文字感受到。这种扎实的取材,使得出来的作品非常真实,也是现在绝大多数网络作家不具备的。
最后要说一下的是,出版版本的《甜蜜点》,和当初在2018年第2期《当代》刊登的作品有很小的改动,主要修改部分是全书开头一段话。《当代》刊登版本是把“甜蜜点”这个高尔夫专用名词解释了一下,而单行本则是删去了这一段解释,全新写了一段关于月亮与有心事的人的文字。其它的修改则是简单的文字、标点方面的小润色。
《甜蜜点》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这个世界要有光
凄迷而深情的钢琴旋律像潺潺的流水拥吻着我,在清脆的关门声后,手风琴前奏缓缓响起,统摄了我的内心,就像书中球童汪李婳的故事一般颇让人动容——她在小小的年纪背负了太多太多,在这个充满恶势力与铜臭的地方,她始终与周围格格不入,她是一个不惜玉石俱焚的反抗者,一个天使般的复仇者,她的命运和歌曲的旋律霎那间纠缠在一起,在我的耳畔冲撞击纠缠 …… 书中始终贯穿着《贝加尔湖畔》这首歌,这首歌伴随着汪李婳的命运起起伏伏,她戴着黑色棒球帽大步流星初次登场的时候,作者通过一对年老的艺人莫名动人的演奏,并借女艺人之口隐喻了汪李婳的悲剧结局。
“往北走吧,姑娘,女老艺人说,不要再回头。南方配不上你的美。” “女孩离去的时候,听到身后再度响起了《贝加尔湖畔》。”她风轻云淡的外表下背负着血海深仇,怎么可能安静的从南方离去?她在最后挥舞球棍一击将仇人打瘫痪时的背影,就像是沉在水底的珠玉,因为惨烈的盟誓投到水里,闪烁着凄绝哀艳的光芒。她隐喻了千千万万被黑恶势力残害的人,这一切逼她对这个残酷的社会做出了最冷峻与骄傲的反击。从她的影子里,我仿佛看到了《检察方的罪人》里检察官最上手刃逃离法外的杀人犯时的毅然决然。他们都闪动着人性的光,燃烧了自己,照亮了社会里最阴暗的角落。书中以李天禄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盘踞一方,无人撼动。 长期通过“以黑养商、以黑护商”,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极其血腥残酷。当今社会依旧是公权泛滥,人性猖獗,阶层明显等级分明,人性扭曲与道德沦丧似乎成了当下的社会痼疾越发恶化。暴力案件始终是社会问题无法避开的鸿沟。虽然,我们一直手无寸铁,毫无靠山,但是我们依然有血性的灵魂。 故事中的扫黑警察彭景,代表了无数默然无言的正义之士,正是因为有他们,这个世界才有了光!
本书的作者须一瓜同时也是一名记者,由于工作的关系使她接触了暴力,死亡,凶杀等各种刑事案件。她的作品始终致力于新闻故事探索以及挖掘深邃的人性。2003年,她凭借《淡绿色的月亮》《蛇宫》获得“华语传媒文学大奖之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2010年创作的《太阳黑子》因被改编为电影《烈日灼心》而广为人知。《甜蜜点》是须一瓜的最新长篇力作,2018年首刊于《当代》,曾被《北京文学》《小说月报》等转载,先后入选《收获》《扬子江评论》《北京文学》2018 年度小说排行榜,同名影视作品正在改编中。作者精湛的叙事技巧如一支利剑,劈开了社会中隐藏的丑陋与险恶,无力与愤懑,隐藏在《贝加尔湖畔》平静的旋律中,肆无忌惮的炸裂。作者用极其写实的手法颠覆了传统的叙事,尤其是对高尔夫球一些专业词汇的描写,以及书中大段的案件卷宗,可以看出作者实地考察下了一番功夫,而不是在天马行空随便写。“甜蜜点”处于球杆杆头下1/3的位置,它的面积大小因杆而异。但就是这一点,可以把球准确地击打出去,并能激发出球最远的飞行距离。而书中的“甜蜜点”是找准时机对黑恶势力的一杆重击!汪李婳牺牲自己拯救了更多的人,也许是时代使然,很多人的选择都是迫不得已,但是人性永远与所处的黑暗无关,一念成仁,在任何环境下都在闪耀光芒。
“经过47天的持续开庭,一审法院最终形成一审判决书就有673页。它涉及167个证人,48个被害人,53名被告人。5厘米厚度的一审判决书,就像一本大《辞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要是战斗,就会不可避免有人牺牲。有人害怕光,是因为有人对光满怀仇恨,是因为光所散发出来的针芒刺痛了他们罪恶而欲求不满的灵魂。从古到今,历史上所有恶贯满盈的人,所有贪得无厌的人——他们总是千方百计的想把光囚禁起来,因为光,能使所有人的良知觉醒! 合上书后,我始终无法释怀,因为我无法接受汪李婳的死。直到最后我看到了作者在书的后记中说,“现实没有那么浪漫。”虽然,无情的现实更令人心寒,但是,此时,在我心中——她的死就像一颗种子,蕴含着点亮人性最后的光,最终穿破了层层冻土,野蛮生长,连接了所有被欺压者彼此的力量,点亮了他们囚禁的人性之光,最终穿过阴霾,让所有的黑恶势力再也无所遁形!
耳畔,悠扬的《贝加尔湖畔》又缓缓地流淌一地,当再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竟和彭景一样,一颗泪珠沿着鼻梁无声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