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09-16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伤心、纠结、困惑。8月26日,办理离职手续后,35岁的沈阳女教师陈媛在学校班主任工作群里发了一段长长的文字。“让我放弃教育的良知,我还不如个点读机……”去年12月,她因学生花钱雇他人代写作业,罚其抄写30遍,家长以“变相体罚”为由状告到区教育局。学校对她停薪留职,并要求她向学生道歉。(9月13日《工人日报》)
如何对学生进行管束,已经成为不少老师纠结的难题。管的严,担心因此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与麻烦,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管的松,学生就会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秩序,对不起自己内心的责任感。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但要讲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德。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管束,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施以合理的惩戒,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确保正常教学秩序的应有手段。
老师不愿管,家长不让管,学生不服管,这种脱离教育正轨的怪现象目前已然比较普遍,对正常教育秩序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自古以来,老师管教学生本就天经地义之事,这不但是维护教学秩序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纠正偏差、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如果老师都不敢管学生,那么在放任自流的环境下,学生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提醒与纠正,那么日积月累之下,小错很容易酿成大错甚至大祸。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的教育环境与古代已经千差万别,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平等与尊重,但这种人格上的平等与尊重,并不能因此而剥夺老师正常施教的权利。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老师有教育惩戒权,显然是为了纠正一段时间来的偏差观念,为老师安心从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教育惩戒权并不是漫无边界的,允许惩戒学生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体罚学生。惩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对学生进行口头批评、给予适当的惩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行为的错误,达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效果。其实不少家长也不是不让老师惩戒自己的孩子,只是担心老师会过度体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这就需要为教育惩戒划定合理的边界,老师针对什么样的情况,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惩戒方式,都应该制定合理明确的标准,这样既能够让老师有章可循,也让家长感觉到放心,从而缓解这方面的矛盾,营造更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学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当老师能够安心施教,家长能够放心送教,学生能够诚心受教,那么整个教育的质量必然能够进一步提升,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