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咿呀学语到青春无敌,漫长的时间里,我们必须知道读书的意义。
1、不读书,你怎么和别人开玩笑
一日,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做客,并亲自出门迎接。
苏小妹随口说道:“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一个“朋”字。
苏东坡当即对了一句:“小妹窗前捉半风”。
“风”的繁体字是“風”,“半风”即“虱”。
《诗经》云,“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大三暑假送室友坐高铁,临上车,我说:“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
文中,朱自清的父亲,送儿子去车站。站台上,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东坡的朋友黄山谷说过一句话:“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读书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长年累月,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性,乃至一个人的容貌。
他对这些人不屑一顾,说:你们的灵魂要是和容貌一样美好就好了。
一个人的气质不在穿金戴银,不在豪车洋房,不在艳丽的容貌,而是得体、自信、从容的气质。
美貌终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衰老,但优雅的灵魂却从不会枯萎,只会如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
沈从文学历不高,相貌也不出众,更无钱财傍身,但岁月并未将他变为一个粗俗不堪之人。
他虽只是高小毕业,但行事并不粗鄙,反而温文尔雅。虽然没有耀眼的文凭,但学富五车,内心世界丰富,书香浸润之中,自有一份高贵的气质。
3、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古往今来,在学问和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读书的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没有随身携带书籍,在简陋的草棚里,和儿子一起默书抄书,乐此不疲。
王阳明被贬龙场,本是毒瘴之地挣扎求生,他却依然不忘研习《易经》。
曾国藩半生戎马,行军途中哪怕再忙,他也会抽时间看书。
打开一本好书,我们可以获取各种不曾懂得的知识,了解不同的见闻,甚至可以聆听智者的人生感悟。
它能开阔人的眼界,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不是来自家庭,不是来自财富,而是来自视野和格局。
他们的勤奋、自律、智慧,会通过书本的传承,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你,让你收获更高的人生境界和品格上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