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拍手为歌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0-19 23: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拍手为歌经典读后感10篇

  《拍手为歌》是一本由姜淑梅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拍手为歌》读后感(一):平淡故事中蕴含无穷力量

  超喜欢奶奶作品,看似平淡,充满烟火气息的,看似悲伤,或无耐的故事里,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触动心弦。读她的作品,让人能在纷繁世界里静下心来,思考人生,从心里想去效仿她那种举重若轻的人生信念经历战乱饥荒年代笔下流淌出小唱,歌谣,故事,这不是角度不同,不是题材不同,而是长在骨子里的爱与智慧结晶

  《拍手为歌》读后感(二):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民间文学

  《拍手为歌》是《乱时候,穷时候》作者姜淑梅收集整理的一部鲁西南老民谣集,也是她的第一本画集。鲁西南老民谣,即当地人口中的“小唱”,曾经是乡间孩子们玩耍、情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是农人天地四季间随口吟唱的歌谣,如今已慢慢被遗忘。姜淑梅不自知地像三千年前的采诗官一样,去民间搜集诗歌,这些搜集来的“小唱”也有如《诗经》,有言志的传统、比兴的手法,尤其是“情歌杂唱”部分,有很浓的文学色彩

  为了让老民谣更为具象,姜淑梅又自学绘画,将从前的游戏人物生活场景,用她独有的绘画风格,为我们一一呈现展开《拍手为歌》这本书,鲁西南近百年来的乡土图景便跃然眼前。

  在《拍手为歌》的后半部分,收录了姜淑梅最新创作的民间故事。一如她往常的写作风格,这些故事的笔墨仍然简洁冷静,却包含直击人心的力量。可以说,《拍手为歌》里的老民谣和老故事都不是来自学者的汇编,而是生活在民间的人讲的故事,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民间文学

  《拍手为歌》读后感(三):民谣小唱+老故事+插画集=值得收藏

  微博中了@中读 发布的转发抽奖很惊喜,收到书以后发现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更觉得喜上加喜。放在办公室里午休翻阅,是很棒的一本书。 在没收到书时想都是民谣会不会很无聊,翻阅发现书中民谣很有趣融合了当地特色时代背景有关人民公社的、有关于裹脚剃辫子的、有日常婚丧嫁娶的、也有哄小孩儿的和玩游戏的民谣。 民谣的流传是口口相传,每到一个地方便学当地的民谣小唱,回家时再教身边的小伙伴。在一次次传诵里发生了一些小改编但还是能看出是同一首,比如《石头蛋子》和湖南的《月亮粑粑》出自同一首,还有《夜哭郎》(天皇皇地皇皇)与我小时候见到的一模一样小学时在桥柱上见到以为是哪家染上不干净东西还要念咒,愣是被吓了好几天。 书的前半部分是采集来的民谣小唱,后面是民间故事,有亲身经历的,也有听别人讲述的。语言并不华丽,没有词汇堆砌,就只是用朴实的语言讲故事,讲大家流传的事。 书中还穿插着许多插图,在没注意到插图也是作者所画时我还在震惊画的真好,有点像金山农民画不过和书中内容结合在一起就更显得独具特色。 民谣小唱是一种文化,各地各有不同,里面不免有生活故事和一些方言。有些词汇和我的方言相同,读时还觉得有些亲切。这些文化编辑成书,从口头传播转变文字传播,这样才能长久保留下来。

  《拍手为歌》读后感(四):民谣小唱+老故事+插画集=值得收藏

  微博中了@中读 发布的转发抽奖很惊喜,收到书以后发现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更觉得喜上加喜。放在办公室里午休翻阅,是很棒的一本书。 在没收到书时想都是民谣会不会很无聊,翻阅发现书中民谣很有趣,融合了当地特色和时代背景,有关于人民公社的、有关于裹脚剃辫子的、有日常婚丧嫁娶的、也有哄小孩儿的和玩游戏的民谣。 民谣的流传是口口相传,每到一个地方便学当地的民谣小唱,回家时再教身边的小伙伴。在一次次传诵里发生了一些小改编但还是能看出是同一首,比如《石头蛋子》和湖南的《月亮粑粑》出自同一首,还有《夜哭郎》(天皇皇地皇皇)与我小时候见到的一模一样,小学时在桥柱上见到以为是哪家染上不干净的东西还要念咒,愣是被吓了好几天。 书的前半部分是采集来的民谣小唱,后面是民间故事,有亲身经历的,也有听别人讲述的。语言并不华丽,没有词汇堆砌,就只是用朴实的语言讲故事,讲大家流传的事。 书中还穿插着许多插图,在没注意到插图也是作者所画时我还在震惊画的真好,有点像金山农民画不过和书中内容结合在一起就更显得独具特色。 民谣小唱是一种文化,各地各有不同,里面不免有生活故事和一些方言。有些词汇和我的方言相同,读时还觉得有些亲切。这些文化编辑成书,从口头传播转变成文字传播,这样才能更长久地保留下来。

  《拍手为歌》读后感(五):这本民谣故事画集,告诉我从哪里来

  我出生在黑龙江,一句山东话都不会说。

  小时候,爹娘每次说起山东巨野那个老家滔滔不绝,两眼放光。他们没有钱或者没有时间回家,就把每个老乡都当成亲人素不相识的老乡常在我家吃住,有的没钱回家了,爹娘还要从微薄工资里拿出一份盘缠。很多年我都无法理解。

  1988年,我二十一岁,陪娘回老家看亲人。那时候的鲁西南远不如我生活的黑龙江开放。在乡下,吃饭的时候桌上坐着的都是男人,没有女人地盘。忙得灰头土脸的女人,只能随便找个地方,凑合着吃口饭。在巨野县城,除了最大的百货商店牌匾,余下的门市都没有标识,只有进去了,才知道这家卖杂货,那家卖五金。我非常困惑:这就是爹娘念念不忘的老家吗?这里究竟哪里好呢?

  1996年,爹娘终于还请了外债,翻盖完房子,两个六十岁的人就剩下一个心愿未了——一起回老家看看。他们没有坐火车,坐的是自己家的客货两用车。几十年没有回来,爹一路心情急迫,到了秦皇岛心里更急,也不休息住店继续赶路。不幸发生车祸,爹遇难身亡。就地火化后,爹的骨灰回到黑龙江安葬,他最终也没有回到老家,把自己留在回老家的路上。

  2013年,我娘姜淑梅已经开始写作,写完她亲身经历的《乱时候,穷时候》,还要写她出生长大的村庄百时屯,写小时候的同伴、村庄里的各种人物和故事,为了写好第二本书,我陪娘专程回老家“上货”。我跟娘拜访她童年小伙伴,回到百时屯给姥爷姥娘上坟,听四方街邻讲百时屯的人和事,一幅老百时屯的“清明上河图”渐渐呈现出来。这次老家行,不仅仅成就了我娘的第二本书《苦菜花甘蔗芽》。直到这次回老家,我才理解了爹娘,理解了“老家”的含义。老家是爹娘的根,也是我生命源头。只有在老家,我才被唤作“妮儿”,是四妮儿家的“张大妮儿”。跟小贩打听路,人家放下自己的摊子带着我走到路口放心离开。老家还是长满传说和故事的热土,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随便说点东西在我眼里都是口吐莲花,这些东西太珍贵了。我真怕它们会随着老人们的离开顺水飘走。

  2016年,我陪娘多次回老家上货,那时候的上货主题就是老民谣,还有和民谣民俗相关的故事。娘八十岁从零开始学画画练习了两年,终于以图文并茂形式呈现了一段旖旎的旧时光。从某种意义上说,《拍手为歌》是一部时光书,顺着时光隧道逆行,我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走出来的时候,很清楚自己要往哪里去。感谢娘!感谢我逐渐走近的老家和亲人!

  我终于会说山东话了,可惜只有一句话,其实就是一个字:中!

捅马蜂窝过去的游戏过去的集市民谣‘杀哪个“插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拍手为歌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