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父母对孩子的监控,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小欢喜》里陶虹扮演的妈妈。
这是大家脑海中最典型的中国式家长的监控方式——严格规定孩子的回家时间,晚一分钟就要不停地追问,每天在学校门口等着孩子放学,生怕孩子早恋,甚至开了个透明窗来监视英子学习过程的一举一动。
所以提到监控,我们总以为是这样直白、粗暴、让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双眼。
但我要说的是,这样直接的监视在高阶父母看来都只是小儿科,他们还有一种观察你生活的方式,可能你从来没有想到过。
在你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可能已经猜出了你一天的生活。不需要千里眼顺风耳,只要你刚好开着“微信运动”。
能意识到自己的微信步数都被父母“视奸”的人,一定都会对这样的场景深有体会:
半夜12点,当你拉着舍友去操场散步,讲着朋友间的悄悄话时,妈妈突然一个电话打了过来,“这都几点了,你微信步数为什么还在动?”
如果你在微博上查“微信步数”,就会看到一个中国父母监视子女的大型情景剧,各种时间段的微信步数都能成为你妈拷问你的证据。
微信步数,让家长们又多了一条关心孩子生活的途径 / 微博@幼稚园小朋友是她
比如,有的妈妈会在中午1点时发信息问孩子:“你今天不去吃饭了吗,只有14步路”。
有的妈妈则是看到了18000的步数之后问孩子,“今天咋走这么多步,去哪耍了”。回答是“逛街”之后,马上又会追问,“男的女的,去约会了吗?”
当然,大多数懂得“视奸”长久之道的父母,都不会这么直白地问你,他们很有可能在第二天视频时假装无事地问道,“你昨晚几点睡的啊,怎么看起来这么没精神。”
熟练于微信步数“视奸”的父母,精通每个时间段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内涵,也最懂得在什么时候恰到好处地询问你。
“微信步数学”初级父母知道,早上9点步数不超过100意味着没起床,中午1点步数不超过300意味着没出门吃饭,晚上9点步数还不超过500则肯定是宅了一天。
父母比你更清楚,6000步相当于3-4公里,而这正好是你上下班要走的距离。
还不够高明的初级父母可能在这个时候就问你怎么回事,紧接着就是打草惊蛇暴露行踪,甚至会让孩子关掉微信步数。
熟谙这一点的中级父母从不轻举妄动,他们会在观察了好多天的行程节奏之后,在早上10点而你却还是35的步数上,给你点一个意味深长赞。
当然,如果早上9点你已经有了10000的步数,熟悉你调性的父母这时肯定明白,你不是去早起跑步了,而是彻夜在嗨。还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赞,你得自己明白。
微信步数,往往就能暴露出你的行踪
高级父母连一个赞都不愿意点,他们对你的行程步数早已熟稔于心,只会在发现连续异常后若无其事地问你,“最近有没有经常出去走走啊”。
高级父母表面上一句话也不说,但内心活动早已是翻江倒海。做孩子的,往往要在被父母远程监视了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这件事。
比如,当你有一天打电话跟妈妈撒娇,说今天感冒了不舒服,在家躺了一天。而妈妈一副早有料到的样子说,“难怪呢,看你今天都没走几步。”
或者在早上9点的时候,突然被一个电话惊醒,爸妈找你没什么事,他们只会说,“没事没事,就是看看你起了没。”
这时候你才能猛然惊醒,是什么暴露了行踪。
在父母询问你的行踪之前,微信步数对于年轻人只是一个在自己出门旅游时才会点开看的内容,最大的作用就是看看今天还有谁比自己走的还远。
所以,你不会想到,还会有人每时每刻都在刷这排单调的数字,像福尔摩斯一样在里面寻找蛛丝马迹。
确实,父母远比你更关心微信步数。
调查数据显示,使用微信运动比例最高的人群是50岁以上,大概占所有年龄层的三分之一。
开启养老模式的爸爸妈妈们,快乐来源就那么几个,散步遛弯算一个,毕竟是占领公园、广场的主力军。
2008年,北京紫竹院晨练的大爷大妈们,他们比你更关心微信步数
微信步数不仅可以记录他们这项爱好,还可以通过别人的点赞获得认同感。爸妈本来就喜欢散步,现在散散步还能获得一大堆别人的赞赏。
他们中很可能已经发展出了一种“微信步数亚文化”,遛弯点赞,互相激励,每天都立志夺得微信步数前三甲。
连跟着父母一起生活的拆家狂魔哈士奇,跟爸妈出去遛一遛,都会累到回家只会乖乖睡觉。
另外,“微信运动”的女性用户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将近15%[1],所以关心微信步数的更可能是妈妈。
即使父母和你都在用手机、使用互联网,爸妈的关注点也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样
她们坐在沙发上,可能突然会冒出一句,“哎哟,你张姨今天居然走了两万多步”,紧接着又是一句“你爸怎么也走了这么多,干啥去了”。
如果她们发现自己离1万步还差两千,这时候就会从沙发上弹起来,开始在客厅里来回走路。
微信步数,一个可以获得成就感的地方,顺便还监控了孩子,何乐而不为?
关注你,就不会放过微信步数
不过,虽然我们跟父母在“微信步数battle”的态度不一样,对特定的人投入更多的关注,却没有太多差别。
一份对本科生和硕士生的研究表示,依旧有52%的人关心好友步数排名,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关心[2]。
没事就看看自己关注的人的微信步数,这一点上,我们跟爸爸妈妈们也没什么差别。
如果你不能理解爸妈,想想暗恋时的心情大概就能理解了。你也可能通过微信步数,去猜测暗恋的那个人在干嘛。
今天只有50步,那他今天应该没有上课,窝在寝室里,是心情不好吗?
3000-6000步,那他应该是在上课了,化个妆,说不定可以偶遇呢?
啊,今天居然有1万多步,一定是出去玩了,和谁啊,是竞争对手吗?
甚至,每天给对方点赞的人数都记得清清楚楚,突然多出的一个点赞都要猜想半天。你觉得张不开口告白,就每天给他的步数点赞,多余的话你不说,但送出去的那颗心总能看到吧。
如果因为害怕而不敢表白,不如偷偷给喜欢的人点赞吧 / line广告
见不到的人,都活在微信步数给的幻想中。
谈恋爱中的小情侣也一样,通过监视微信步数的变动,送上恰如其分的关心,甚至作为某些场景下的关键证据。
微博上就有一位网友吐槽,撒谎说自己整晚都在睡觉的男朋友,难道不知道有微信步数这个东西吗?
如果真的有心,你的老板甚至都能通过微信步数来视奸你。说好了生病在家躺着,却有了一万多的步数,就得找你要解释了。
微信步数传达的信息甚至还有可能成为破案线索。郑州警方就通过暴增的步数,抓到了偷51万现金的贼[3]。
这样看来,比微信步数的排名更有价值的是其背后传达出来的信息。
每一个想要刺探你生活的人,都可能在微信步数中找到自己的解读。只不过父母解读你的生活,可能远比其他人多。
如果父母监视我们的微信步数,只是点到“关心”为止,那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可吐槽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考上大学、开始工作、来到一个新城市生活,都是和父母渐行渐远的开始。和父母为数不多的关联就是微信群聊或者偶尔打一通的微信电话。
聊天的内容也常常局限于简单交流日常,往往最终会演变为父母为主场的“你问我答”。越长大,越羞于表达,和父母越来越疏离[5]。
在一项针对大学生亲子亲密度的研究中,600份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每天都和父母说说话的人只有十分之一,大多数人2-3天才会和爸妈聊天一次。
想和父母坐下来好好聊聊天,对一些人来讲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 《小别离》剧照
很多人可能是在向父母要钱的时候,才会好好聊几句。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每周只有10分钟甚至以下是分配给父母的[6]。
父母与大多数社交媒体脱节,也跟我们整个生活的脱节。我们在微博、QQ空间、豆瓣、知乎或者其他小众软件之间自主切换,到处记录我们的生活和想法,而父母却只有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