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素颜如水的声音
文/伴读君 来源:睡前伴读(sv)
我丝毫不掩饰对于人物访谈节目的喜爱,因为那是我们走进公众人物的方式。
当然,有人说:主持人的魅力,是一个节目生命力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对于访谈节目而言,我觉得这句话称得上是句良心箴言。
主持人个人风格不同,访谈节目的风格也不尽相同。理性高冷范or暖心接地气,都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情感反映。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具有天然的自我保护欲望,不喜欢被人偷窥内心,也本能地抵触窥探欲极强的提问。
所以,“提问”作为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功力,是否得当,是否精彩,也直接关系着一档谈话节目的风格走向。
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几位访谈节目主持人不同的风格。
-01-
易立竞喜欢评判别人的人生,是出于自信还是无知,我们不妄加断言,但是她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对待受访者,可能会让人觉得缺乏一些基本的人文关怀。
以《易见》、《立场》等访谈节目被人熟知的易立竞,被称为“犀利的教科书”。
在很多情况下,她的提问都是极具“杀伤力”的。
比如,采访孙红雷时,问他为什么参演《战国》,一开始颜王还想打马虎眼。后来,易立竞直接问道“是钱砸的太狠了吗?”
让颜王特别汗颜。
为了缓解如此直接的尴尬,颜王说把钱退回去了,可是,她又连问两次“是演之前吗?”
对“内幕”不断深究,不断地“下套”,让人替颜王捏把汗,感觉很难招架得住。
也有人一度将她的风格称为“冒犯式”采访。
很多明星演员都在这个节目中面露难色,甚至被问到哑口无言。
比如,易立竞让黄晓明直面“自恋、演技差、不会取舍”等评价,问他最不能接受哪个。
黄晓明一脸尴尬。
对于娱乐圈里“人缘好坏与否”这件事,黄晓明说:人缘不能当饭吃,这就是娱乐圈的现状,也是我们生活的现状。
而说完这段话后,易立竞直接反问“真的这么残酷吗”,让本来情绪低落的黄晓明陷入久久的沉默。
对于易立竞来说,采访是一场硬仗,就是要掌握话语的主动权,让嘉宾一遍遍审视内心。
采访周杰时,易立竞更是提出一连串犀利的问题。
周杰说:你不受欢迎,他们为什么要议论你。易立竞反问“你这不是自我安慰吗?”
周杰回应:我还用自我安慰?易立竞立即反问“你为什么不用?”
周杰说:你都说了,我内心强大,自我安慰是内心不强大才需要的,我都是安慰别人。
易立竞提出的和问题几乎都被周杰怼了回去,堪称大型“回怼”现场。
不管嘉宾愿不愿意,她就是要带着很强的目的性,问、追问、再追问,不断探寻嘉宾的内心真相。
郝蕾说过:和她聊完天,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这种酣畅淋漓是建立在受访者对自己内心一遍遍滴着鲜血的审视,可能当时会很痛,但过后会有自己的深刻反思。
认识自己这件事可能是我们一生都在进行的课题,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缺乏探寻内心那个真实自我的勇气。
而易立竞的提问,是逼迫式的,就是要让嘉宾去思考一些自己从来不愿思考甚至是想要极力隐藏逃避的问题,帮助他们认清自我,聆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成为嘉宾“成长的摆渡人”。
-02-
柴静的个性里自带倔强属性,凡是颠覆她价值观的事情,她都要一追到底,直到说服她为止,这样难免会和受访者产生正面交锋,但也增加了受访者的参与感。
诚然,访谈节目的落脚点不同,也意味着受访对象的选择不同。
比如,一向以“正剧”著称的《看见》邀请的受访者大多是专家、学者,或者是代表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人士。
她总是以她专业的新闻视角,去面对每个采访者,探寻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
主持人柴静的风格也一向是理性的、冷静的、深刻的。
比如,访谈采访城市规划专家杨宝君时,连问“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如此忽略常识”“为什么城市规划专家这么不专业?”
戳心拷问,被网友调侃“说话带着钢枪”,是她采访风格的鲜明体现。
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时,两个人因为探讨国际公平的减排方案而进行激烈争辩。
丁仲礼将碳排放的问题从一个科学问题归结为一个政治问题。柴静立即反驳:你一个科学家为什么要参与政治呢?科学可是没有国界的。
然后丁仲礼又将这个问题归结为公平正义的问题。
柴静还是一副“不太信服”的样子。
可能在大众认知中,保护环境,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是正义的。而丁仲礼给出的观点是,碳排放权的平等才是公平正义,这个凌驾于环境正义之上。
在柴静看来,你颠覆我的认知,那你就要说服我。
于是,柴静选择“强硬地”和嘉宾“对峙”,穷追不舍。
作为一个媒体人,柴静一直在试图探寻这个社会如何更好存在的真相。
当然,也让我们再次看到她极其严谨且理性的新闻从业者的思维方式。
于柴静而言,人物只是节目的切入点,更重要的是探求人物身上所承载的或者是能够挖掘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真相。
毫无疑问,柴静是具备公众责任感的。
她懂得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陈述客观事实,满足大众的期待,还给大众以生活的真相。
通过访问,或者说是采访,把那些被隐藏起来的、和每个人生命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铺陈开来,带给人们对于生活方式或者生活状态的惊叹和反思。
-03-
鲁豫的风格大抵是最像传统媒体人的,她不强求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把自己放在倾听者的位置,把舞台留给受访者,让受访者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
在鲁豫看来,访谈节目的目的是揭示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性格、气质和生活等个人的东西,要把采访对象还原成一个最真实的人。
鲁豫也用她“拎得清”“不越界”“高情商”的访谈风格,成就着《鲁豫有约》这个节目的看点。
她不想偷窥明星背后的隐私,只想和他们平等交谈,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并给受访者以足够的体面。
在采访梁安琪时,鲁豫没有追问她和赌王何鸿燊相遇的经历,而是通过参观当年两人见面时的赌场,让梁安琪触景生情,说出和赌王何鸿燊相遇相知到结婚的情节。
鲁豫的真诚也让梁安琪在她面前展现真实的情感:当初和何先生见面时的欣喜,被求婚时的幸福,还有现在何先生年岁已大,再也不能一起跳舞的伤感。
于鲁豫而言,访谈节目,是弱化自己的“访”,强化嘉宾的“谈”。
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品牌,都值得被倾听。
一向以“冷淡风”著称的朴树,在其他节目中不愿说话,而鲁豫先是和他他谈论爱犬,然后坐在地板上闲聊,从生活化的场景带入,渐渐让朴树敞开心扉。
自始至终只做一位虔诚的倾听者,不打断,不深挖,让朴树说出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而她在节目中对于嘉宾的保护和高情商的处理,也常常让人觉得很温暖、真诚。
采访IG后,得知宝蓝不和IG续约风波上了微博热搜,鲁豫马上关心地和宝蓝视频,宝蓝说因为很在意粉丝的评价,某些粉丝的不认可让他怀疑自己,所以就想换一个领域努力。
鲁豫随即表示自己的性格和他也是一样的,还安慰宝蓝说:内心的纠结和变化,在公众面前完成成长,这些都是必须要经历的。
体面的采访既是风度也是温度,鲁豫有很强的共情能力,让嘉宾觉得温暖、被理解。
采访霍建华时,看到霍建华谈起女儿满满都是疼爱和满足,还称自己是女儿控,表示终于有一样东西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这样的话触动到了鲁豫,流下了眼泪。
采访许渊冲时,鲁豫的眼神中充满了欣赏和崇拜的目光,自己跪在地上、伏在沙发上、贴在耳边,聆听老前辈的教诲。
当许老说出“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幸福”时,鲁豫随即表示认同,因为这席话也正是她的人生格言。
在逐梦“东方奥普拉”的过程中,她坚持她的理性与执拗,也放任着自己的感性与洒脱。18年,鲁豫采访了10000多个嘉宾,平均2天采访3个嘉宾,和嘉宾共同探讨生活的种种,也用她独特的风格诠释着《鲁豫有约》的内核。
-04-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形容不同的主持风格,那我觉得易立竞是冷酷的,柴静是现实的,鲁豫是温情的。
或许,访谈风格从来无关乎好坏优劣,一种让人能从中得到某些启发的访谈都是有价值的。
一个好的访谈节目,一定是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这种共鸣在嘉宾本身,更在观众自己。
通过主持人的提问和引导,试图理解嘉宾情绪背后蕴含的真实意义,让观众能够把受访者的某些经历、话语投射到自我身上,从中挖掘出自我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契合点和共鸣点。
或许给予观众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引导观众陷入某种理性的思考,亦或者是让人生发出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感悟。
这就是访谈节目主持人的魅力,也是访谈节目的意义之所在吧。
- END -
* 作者:伴读君,每一次翻阅,都是一场久别重逢,每晚九点半,我们相约在睡前伴读(),只为温暖你的睡前时光,转载请联系授权。
* 主播:素颜如水,幼儿教师,心甘情愿在美食的坑里沦陷。一说平台签约主播,喜马拉雅电台:素颜如水向左or向右。
* 图片来源:花瓣网、堆糖网
▼
想了解更多伴读君的故事吗?
每天晚上陪你说晚安
▼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