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丰子恺的漫画里不止有生活,还有人生智慧
日期:2019-09-20 09:16:04 作者:康飞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阅读:

丰子恺的漫画里不止有生活,还有人生智慧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杨枪枪的领读

  音乐秘密花园-幽居

  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与你的约定:20年共读1000本好书

  每天清晨6点30分,邀请你共赴阅读之旅。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领取我们为读者朋友准备福利~

  昨天我们读到,在缘缘堂里,丰子恺一家其乐融融。丰子恺自己也把生活中趣事写成了文,画成了画,留给了世人

  可是,幸福时光总是短暂战争开始后,他在缘缘堂的安稳生活被打乱了。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第四部分艺术逃难”的共读,去看看一代大师如何在战争中生存和生活。

  1933年,丰子恺故乡石门湾的“缘缘堂”终于建成。但是到了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正式开始后,缘缘堂就处在危机之中了。

  此刻,40岁的丰子恺,看着眼前的宅院,不忍离去

  旧的丰家祖宅早已老朽,门坍壁裂,加之家人不断增多,显得拥挤不堪。因此,重修房屋念想母亲在世时已经有了。

  可是盖房子毕竟不是一件小事,当时家庭收入也不优渥,所以母亲也只是想想,迟迟未能动土。

  等到丰子恺钱存得差不多了终于开始建造时,母亲已经去世三年了。

  因此建缘缘堂,不仅是给当下的家人一个宽敞环境,更是圆了母亲的梦。

  缘缘堂埋着丰子恺的根,也承载着他的亲情乡愁。所以,尽管周围的朋友一个个早已抵达长沙、汉口躲避战火,但他仍迟迟不肯离去。

  直到石门湾被炸,战火即在眼前,丰子恺才在11月21日时,携全家十口人踏上了逃难之路。

  离开了缘缘堂的怀抱,途经五省,全程六千里,跋山涉水艰辛至极,有几次差点命丧黄泉

  但是逃难之路并非毫无收获,丰子恺也因此得以开阔眼界增长见闻

  同时,他见到了诸多有志之士,并在抗战的烽火中燃起了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到了抗战队伍中。

  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惯拿枪,也想拿五寸不烂之笔参加抗战”。他用画,讽刺世间丑恶启迪人们思想,就像鲁迅先生文章来斗争一样

  丰子恺的逃难被称为“艺术的逃难”,因为逃难途中,无论他走到哪,都能得到别人的帮忙,这才能让十口人在数年流亡中幸免于难,还添了儿子新枚。

  这一切,都得益于丰子恺的艺术成就人们因为艺术对他尊敬有加,处处照顾他;也因为艺术,让他走到哪里都能觅得容身之处。

  这不就是“艺术的逃难”吗?

  但是这条逃难之路并不轻松

  他先是从石门湾出发,准备经杭州去桐庐投奔马一浮先生。可是出发之时,才发现家里只有数十元现金

  幸亏六个孩子平时都把父母长辈们给的生日红包留着, 这时一并打开,筹得400元作为路费

  在桐庐住了一个月,闲时与马一浮先生谈学问、晒太阳其乐无穷

  后来敌军直逼杭州,丰子恺与家人就 避入深山还是逃亡内地进行了商议,最后决定继续远行,“宁做流浪者,不做亡国奴”。

  1938年1月,丰子恺抵达江西上饶,接着抵达萍乡。在那里,丰子恺收到了朋友来信,得知石门湾缘缘堂已经全部被炸毁,正所谓“千里故乡,六年华屋,匆匆一别俱休”。

  在萍乡一个多月,丰子恺接到了开明书店陆联棠来信邀请。于是,他便托陆先生在湘潭乡间觅得一所屋子,准备在那里安顿家属

  可是,当他们3月份抵达湘潭时,发现当时找的房子已经被军队占领了。于是,全家人又辗转到长沙,通过朋友介绍,暂住在对方亲戚家里。

  原以为背井离乡必然孤苦伶仃,没想到一路上不断受到别人帮助。战争毁了家园,却把爱国同胞的心紧紧聚在了一起。

  感动之余,他写下了《爱护伺胞》一文:“原来今日的中国, 已无乡土之别,四百兆都是一家人了。况且同是受暴敌的侵凌,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们四百兆人团结所成的城,是任何种炮火所不得攻破的!”

  在长沙安家不久,受到爱国人士鼓舞,丰子恺也开始带着两个女儿到汉口进行抗日宣传工作

  当时的汉口可谓抗战氛围浓厚人才济济,郭沫若、茅盾、丁玲 、巴金 、夏衍、老舍、 郁达夫、田汉、朱自清等人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丰子恺也加入其中,成为会报《抗战文艺》的编委之一。

  在汉口的两个月,丰子恺为了宣传抗战,尽情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同时也拓宽了眼界,锤炼了思想。

  可是,没过多久,长沙和汉口也变得不安全,丰子恺只得带着家人来到了桂林。

  在桂林,丰子恺也没闲下来,他不仅在桂林师范学校和宜山的浙江大学任教,同时也坚持画画写文章和作曲。

  更可喜的是,丰子恺的小儿子新枚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后来又到了宜山、都匀、遵义等地,最终在1942年时抵达重庆。此时的丰子恺,已经45岁了。从1937年离开家乡至今,已奔波逃难了5年。

  所幸,到了重庆后,丰子恺一家终于安定了下来。他还专门写了《沙坪的酒》和《谢谢重庆》两篇散文,来感怀当时的生活。

  尽管重庆的生活安稳惬意,可是丰子恺仍时时怀揣返乡之心。他感谢重庆,可是年龄越大怀乡之情愈烈,毕竟江南有他的根。

  于是,在1946年4月,丰子恺卖掉沙坪坝的小屋,返回江南。返乡之路并不顺利,他也得了病,最终兜兜转转,11月的时候,才到了江南。

  阔别故乡9年之久,而今又重新站立在故土上,丰子恺已经49岁了。

  他又回到了石门湾,可眼前的一切都已变了模样。房屋十之八九变成焦土,昔日的住民大半流离死亡。

  从前的小孩长成了大人故人成了老翁。缘缘堂成了废墟,如今只剩蔓草荒烟。

  凭吊缘缘堂之后,全家踏上了去往杭州的路。

  1947年春天,丰子恺迁入了杭州的“湖畔小屋”。来西湖游玩的朋友,会时常来看他,这其中就有郑振铎。

  十年不见,朋友聚在一起就是喝酒话旧。大家都身经浩劫,看惯了生死。如今能够平安畅饮,真是天大幸运

  平安喜乐之时,不由得感慨过往。丰子恺想到了自己的恩师李叔同。

  当年丰子恺动身去重庆之前,得知恩师1942年10月在泉州圆寂,当时他暗暗发愿:定要为弘一法师造像100尊。

  到了重庆后,丰子恺就开始作弘一法师象,同时,坚持继续作《护生画集》。

  《护生画集》是当年丰子恺为预祝弘一法师五十岁生日,而由二人合作画册,共五十幅。由丰子恺作画,弘一法师作诗。

  按照当时二人的约定,弘一法师在六十岁生日时,要作《护生画集》六十幅,七十岁七十幅,一百岁一百幅,则功德圆满

  不料,弘一法师在六十三岁时便圆寂。但是丰子恺仍信守承诺,作满了100幅画。

  这就是丰子恺,他重信重义,是个尊师重道的学生,也是个心怀家国热血文人。战争期间,逃难路上,他从未放下笔,而是全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奔走。

  大多数人只知他是个漫画家,却不知他同时也对得起革命家教育家音乐家这些称呼

  到这里,今天的共读就结束了。回到家乡后,丰子恺的生活又将如何?让我们明天继续讲述

  上期回顾

《丰子恺自述精读第4天:丰子恺:用童心留住美好,用天真成全自我

  领读人:康飞。拆书作者,做过五百强数据分析,做过文案策划,但最爱的依然是文字电影

  主播:杨枪枪。主持人、配音员,一个有情怀声音匠人执着发声,丈量世界微信平台:小杨说事儿微博@杨晨太沉。

  责编:琴叶榕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网络

  文末歌曲秘密花园-幽居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金秋9月,点击阅读原文记录读书的日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丰子恺的漫画里不止有生活,还有人生智慧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