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同时在职场和投资两类战线写文章,读者也开始串戏。前几天在我另外一个投资号上,有人问我:如果你把投资理念原则扩大到生活中,你觉得最有启发性的一条是什么?
这个词喜欢投资的应该都很熟悉,甚至投资经典书籍中有一本名字就叫《安全边际》,但能很清楚地理解这个概念的人,并不多。
举个例子:开一家奶茶店,你得知道这个店盈亏平衡的销量,比如每天30杯。如果你现在每天卖50杯,那么你的安全边际就是50-30=20杯。
所谓“安全边际”指你距离某一件糟糕的事件发生,还有多大的空间。安全边际越高,你就越安全。
安全边际的意义何在呢?假设奶茶店门口开始修地铁站,时间为半年(这种经营风险是谁也无法预料的),减少了40%的客流,那么,这三个月里,你至少还能保平。
但如果街上另有一家营业额完全相同的奶茶店,因为成本稍高,其安全边际只有40杯,那它就要承受连续六个月的亏损,如果流动资金紧张,可能根本撑不过去。
大部分时候,安全边际不会发生作用,但特殊的时刻,它将会成为“生死线”,一旦地铁站建成,客流加倍,生意好到爆;可撑不到这一刻的那家店,这一切将不再有意义。
剩者为王,这就是安全边际的意义。
另一个“安全边际”的例子是“安全车距”,即你与前车的距离。
按照交通法的规定,高速上,如果你的车速是时速100公里,那么你的“安全车距”应该是在100米以上,这个数字是怎么定出来的呢?
大脑从发现危险,到向脚发出信号,再到踩刹车,时间平均为1.5秒,此时车已经开出了40米,但车并不会立即停下,还有一个制动距离,就算是很好的车,也需要再来一个40米,整个“停止距离”就是80米。
行车的安全边际=实际车距 - 停止距离
就算是100米的安全距离(假如前车已停),你的“安全边际”也仅仅为20米,换句话说,即使以正常的反应速度,车况良好,距离追尾事故也只有20米。
很明显,安全边际跟决策,也就是做决定,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就用三个职场中常见的现象“方案选择、跳槽、35岁现象”,来看看安全边际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何时选择创新?
假如你接到上司交办的一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任务,你分析了资料后,发现有两种方法:
常规方案A:这可能也是上司能想到的,所以他给你一周的作业时间,刚好够;
创新方案B:另一种是你一直想尝试的新方法,总算等到了一个机会,如果成功,你将确立与竞争对手的优势,但问题在于,你并不确定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一般决策中,我们会分列选项的“收益与风险”,再进行比较权衡。但问题在于,创新方案B的收益和风险的概率都是不确定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最后就变成了看性格、看喜好,完全是主观判断。
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呢?
其实很多人都会想到,那我不如先尝试创新方案,不行的话,再回过头来用常规方案。
这是一个好思路,可问题在于,如何确定“不行”呢?有没有不依赖主观经验的判断标准呢?这才是问题的难点。
有一条重要的决策原理:如果有确定性强的因素,那就尽量少分析不确定的因素。
这两个选项中,唯有常规方案的执行时间是可以预判的。所以本题答案的关键,不在“创新方案B”的评估,而是在“常规方案A”执行时间的安全边际。
正常工作是五个工作日,那么在连加几个班的情况下,你完全可以把时间控制到三个工作日,那么这项任务的安全边际就是2天。
创新方案的安全边际=预留工作时间 - 保守方案的最少工作时间
这个2天的“安全边际”,就是你用来尝试“创新方案”的时间,所以你至少要在第二天快结束之前,判断创新方案可不可行,能不能在剩下的三天内解决——
如果判断为“不能”,立刻切换到“常规方案”;
如果无法判断,同样立刻切换到“常规方案”;
如果判断为“能”,继续执行“创新方案”。
安全边际的思维方式,适用于所有“有明确节点的、多种可执行方案”的任务,核心原则有两条:
工作的安全边际越高,跳槽的安全边际越低
如果你现在的月薪是1万,你有了一个月薪一万五且无试用期的跳槽机会,你该不该跳?这是一个经典的“加薪多少才值得跳槽”的问题,它的答案仍然与“安全边际”有关。
分析一下这两个选项:
A:继续现在的工作,收益是现在的薪水1万,且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上下级关系、职业发展前景等等,都是明确的;
:跳槽,收益是将来的薪水1.5万,工作内容相对明确,但工作环境、上下级关系、职业发展前景等等,都相当不确定。
问题不难分析,薪水涨了5000,但多了一系列的不确定。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这种选择又成了性格测试器,乐观的人跳槽,谨慎的人想想还是算了。
科学的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给目前工作的各个维度评个级,比如上面的四个维度中: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是“还不错”,但同事关系和职业发展前景是“太糟了”,
第二步,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的工作,四个维度都是“太糟了”,公司想要留你,至少得开到多少薪水才行?
假设答案是翻一倍,2万元才可以留住你。那就相当于,跳槽最坏的情况下,你实际得到的体验折回现在的薪水,是要打对折的,1.5万薪水只相当于现在的0.75万。
1-0.75=0.25万,跳槽的最大损失(即工作的安全边际)是0.25万元,而跳槽的正常收益是1.5-1=0.5万元,收益大于最大可能的风险,结论就是“跳”。
工作的安全边际=你的实际工作体验-你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工作体验
所以,“加薪多少才值得跳槽”的答案,取决于你对现在公司的满意程度:满意度越高,说明你现在工作的“安全边际”越高,则跳槽的“安全边际”越低(两者是反的),需要补偿的加薪幅度也要越高。
思维再拓展一下,本例中,如果你公司加薪留你,至少应该加到多少,你就可以留下来呢?留给大家自己算吧(需要一点数学功底)。
最重要的安全边际:你与死亡的距离
比较一下上面的两个例子,你会发现一些不同,第一个例子的“安全边际”是“死期限”,完全不可以触及;而后面跳槽的例子,是用安全边际与正常收益进行对比,实际上仍然存在跳槽跳亏了的可能。
这是因为“不按期完成工作”在这个选择中,是不被允许的;而跳槽的选择,损失的并不是实际的钱,只是工作体验,大不了重来一次。
平时我们最常用的是利弊思考,这件事,是利大还是弊大;但“安全边际”更多的考虑的是弊端——虽然创新的好处非常之大,可只要没有完成任务,就什么也不是,有一些错误,只要出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开头的开奶茶店的例子和行车安全距离的例子,同样如此。如果你投资奶茶店的金额占你的流动资金不大,你对安全边际的要求就没那么严格,大不了亏一笔钱;但生命只有一次,开车对安全边际的要求就很严格,你应该时时提醒自己。
所以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安全边际是你与死亡的距离,而其次重要的,是你生命中剩下的时间。
生命的剩余时间
我之前在“反脆弱”的两篇文章中,提到“35岁现象”更大的风险不是中年失业,而是“对失业的恐惧”。这种恐惧会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导致职场上“90/95后只能夸,70/80后随便骂”的现象。
这个观点用“安全边际”可能理解得更深刻,生命最大的安全边际就是你生命的剩余时间,年轻人做任何一件事,总是拥有比年长者更高的安全边际,同样是收到一份HR的“大礼包”,45岁、35岁和25岁时的感受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