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推动发展推动进步关注推么推头条原创写手:大知之1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实习。为了能拿到录用的名额,也急于想证明自己,所以我经常加班到很晚。
深夜的办公室,键盘敲击声清脆响亮,那仿佛是在为我的勤奋鼓掌,而我也自信地沉迷于这种勤奋不可自拔。
直到有一次,经理拿来一打纸质的表格,让我按照要求在2小时内完成数据的统计。
我像平时一样,撸起袖子就开始干:计算器、键盘、鼠标交替使用,忙得晕头转向。可2个小时过去了,我连任务的一半都没完成,我开始有些慌乱,错误频出。
经理见状,来到我的电脑跟前:插上U盘,打开早已存好的表格模板,进行了微调,重新录入了公式,噼里啪啦十几分钟就搞定所有。
看到经理的速战速决,我惭愧地低下了头,随后她的一番话,我铭记于今:
“当察觉自己工作又累又吃力时,就该停下来想想,工作方法是不是出了问题,这时就要学会去“偷懒”。
因为一定有一种办法,既能把工作干好,又能省时省力!工作和练武一样不能只用蛮力,要多动脑子,否则只会成为莽夫。”
就在那一刻,才发现再盲目的勤奋,也比不过想法设法地去“偷懒”。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凡事多想、多问、多找最佳解决方案,慢慢地我解锁了很多新技能,思维也变得丰富、发散。最终我成功通过了实习期,被公司正式录用。
与其盲目勤奋,不如学会做个优质的“偷懒者”,那样,做事情才更能事半功倍。
2朋友芳姐,去年报考北师大的MBA时,无论朋友还是同事,都不看好:
有人问她,你那么忙,是怎么完成考试的?芳姐笑笑回应,就是因为太忙,时间不够用,所以我想尽办法去“偷懒”:
把无关紧要的事情分给其他人做,家庭打扫、洗衣收拾等家务活儿全都偷懒,交给家人或者钟点工;
重中之重的事情找更好的方法做,研究北师大历年录取分数线、考试题目,找规律、划重点,不搞题海战术,只求对症下药;
对于弱项英语,直接偷懒,放弃投入精力,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强项——逻辑和作文上;
芳姐说,通过这次考试复习,她才发现前期只要多动脑子,就会后来省去很多麻烦,原来精心的“偷懒“,比不出结果的勤奋,来得更有效果。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聪明人”:
他们总能很快掌握别人很努力才能收获的知识;他们总有无穷旺盛的精力,处理好比别人多出好多倍的事情;
曾经我只是羡慕嫉妒恨,后来才发现这背后潜藏着另一种思维模式: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偷懒,让自己竭尽所能,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事情。
勤奋固然好,但最怕为了勤奋而勤奋,最终拿不到想要的结果。
3聪明的人会“偷懒”,其实是身体上偷懒,思维上勤快。他们的懒,是对“无用功”的不屑,是对高价值的忠诚。
给客户做策划方案,被驳回修改N次,连续加班1个月,每天工作到凌晨,这里面也许就有很多“无用功”的勤奋。
要知道,方案被驳回N次的本质,不是你不够勤奋,可能是对客户的需求和喜好把握不精准,也可能是客户本身的需求就不明确,这都不是简单的勤快点就能解决的。
当方案第一次被驳回,就应该跟客户多做沟通,开动脑筋多找客户需求、多挖用户痛点、多对症下药给方案,这才是真正的勤奋所在,这样才能用更快的速度,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就像高晓松在《奇葩说》中调侃道,“偷懒“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偷懒的动力,人类就不会发明汽车、飞机……
现代社会,我们都格外推崇勤奋,而忽略了“偷懒”,以致于我们只要有所懈怠,就被他人或自己的良知责备。
但事实上,“偷懒“并不代表不作为,恰恰相反,是”勤于动脑“的另一个代名词,三思而后行,好过不思而蛮干 。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保持清醒,不要被自己的“勤奋”瞎感动,而应不断审视,防止自己堕入“无用功”的陷阱中去,变成思想上的“偷懒者”。
一个人想要达成目标,不懈付出必不可少,但前行路上,也一定不要忘了向聪明人学习“偷懒”,因为懂得“偷懒”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END推么推原创写手|大知之编辑|琪 鹅统稿|薛笨笨审稿|阿图如是说*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推么推往期精彩推荐 ▼推么推|“我眼中的2019”摄影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点“在看”,和朋友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