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奥之细道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13 23: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奥之细道经典读后感10篇

  《奥之细道》是一本由松尾芭蕉 / 川濑巴水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奥之细道》读后感(一):松尾芭蕉的世界

  很奇怪,我是在一个叫做《日和》的中文配音日本漫画里听到这个名字——松尾芭蕉,搞笑得不得了,他自诩为“俳句之神”,在旅途笑料不断。好奇之余我对松尾芭蕉有了初识了解,他出生于1644年,日本伊贺国上野市人,在伊豆成名。他本是贵族的侍童,因而也收到良好教育,从小就学习俳句(共三句,两种意象,一句结语)。他既是诗人智者也是佛教徒,在他的作品中或是意境里,包括他的旅程生活,一切都注入了禅宗思考引领人们走进自然放下负担,使得内心平和安宁

  《奥之细道》是芭蕉大成之作,虽然是这样说,但在创作过程中(旅途)丝毫未有刻意之处,这也体现了芭蕉看待世界万物态度,也成为了他创作灵感主题。我们在诗的世界里陶冶心灵、柔化感性并通达智慧,这些在芭蕉诗歌中的朴素与淡然中相得益彰,很多是与现代思维意识艺术理念背道而驰的,谈不上实际价值,也不能给现实生活足够实质作用,但却意象里潜移默化完善了内心。

  如果你想要更多的冲突矛盾,或者是设计、反转、惊异等等刺激神经文字,那么你在芭蕉的书中得不到任何相关的涉及,他的俳句是如此简单,只字片语,旨在当下的感官感受,不一定要完美,但却不影响品味享受。在芭蕉成名之后,他并未进入上层阶级的生活,而是走出社会,进入自然,享受与天地独处时光。我在他的书中有深深认同感,我们总会忙碌的世界里遗失了生活的本质忽视细微简单的事物,但在这些及其普通的事物中反而我们能够得到足够的满足感,你会在芭蕉的俳句中发现就如季节更替都值得赞赏,在平淡无奇里蕴藏着更多的惊喜,那才是真正我们需要去迎接的明天。

  自然的事物往往伴随着世事无常,这也是生命常态。《奥之细道》的可贵之处在于旅途本身,自然的相遇、时间流转。在诗画相得益彰的意境里,体会人生真谛。这是比一切的说教科普更有魅力表达浅显易懂,却别具一格。也许一些很有道理的话在成人嘴中讲出便多了矫饰,但若是孩童,那会有不同力量。我觉得芭蕉就是一个孩子,他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个对世界好奇,但并不愿意破坏它的善良人,他所普世的价值是一个人内心秩序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能够于此汲取能量

  这本《奥之细道》还在于古文翻译,还原些芭蕉的味道。回想当初看的漫画,却感受到似有芭蕉的童趣,在置身乡野山林间,忘我的前行,即使再艰难困苦,也好如坦途。把这本书推荐给在城市生活中挣扎的人,不想改变你的生活,但至少留些空间深藏内心。

  《奥之细道》读后感(二):充满文艺气息独行笔记

  松尾芭蕉是日本著名的俳句家,俳句就是日本的诗词,而松尾芭蕉被视作俳句的代名词,享有“俳圣”之美誉。他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信奉者,一生中一大半的时间在路上。1689年5月,松尾芭蕉和弟子一道上路,从江户(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岐阜县)为止,全程约2500公里,历时约150天。这段旅程,被记录在他的《奥之细道》一书中,在日本被称为与《源氏物语》齐名的传世经典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本次推出了郑清茂老师译本,译本封面装帧以草绿色底色搭配着略显米黄的纸页,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一种历史感。郑老师译本最明显特征是用文言文对原作进行翻译,而且对俳句进行了古文似的翻译与再造,日本俳句是三句字数分别是5、7、5的句式,郑老师的译本改造成了4、6、4句式。相对而言,这种再造倒是颇添了些意趣

  “月日者百代之过客,来往之年亦旅人也。”读到开篇的第一句,很容易想起李白所写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人事代谢,往来成古今时间流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有的人是醒着的,有的人是茫然不知的。就如同在旅程中有的人看的是风景,而有的人留下的记忆都是关于劳累辛苦的。无论如何都是要经历的,不如调整下自己的心态。让心态平和一些,才能够更为容易的感受风景的美,像松尾芭蕉那样,感受奥之细道的奥妙

  奥之细道,幽深长远小路,多数人想来可能是心里充满着向往期待。松尾芭蕉在《启程》这篇中说:“遥想前途三千里,胸口为之郁塞。”他还作了一篇俳句,郑老师译作为“春将去也/枉教鸟啼婉转/鱼目含泪”。上路之前,远方的风景和未来都是不可知的,有着这份不可知才让我们对于未来有很多的期待和向往。然而,也正是这份不可知,让我们对已经拥有曾经拥有美好惦念不已。美丽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鸟啼婉转、鱼翔浅底,春日逝去之后的伤感加上即将远行的未知,让松尾芭蕉的心情变得很是复杂

  旅途中,松尾芭蕉在杀生石这个地方遇见一个为他牵马的人向他恳求一篇俳句,他欣然偿其所愿,就在马上信手而作。郑老师把这俳句译作“横跨原野/请把马首牵向/杜鹃啼处”。杜鹃在唐诗宋词里多作离愁、哀怨的意象指代,松尾芭蕉在这里说要向杜鹃啼处而去,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意愿呢?前一句横跨原野透露出的那可是一种意气干云的豪迈状态。是不是在说本欲纵马前行,又因为遇见这样一位喜欢俳句意趣相投的人而不忍归去?

  有时是斜阳微暮,有时是细雨微风,有时是小路蜿蜒,有时是溪流潺潺……松尾芭蕉笔下记录的旅程真是充满了温馨情调。《奥之细道》全书还搭配有日本画家川濑巴水的插画,与丰子恺的风格很是相似,翻阅起来也是赏心悦目。简单却又深奥的俳句,清新而又细致的插画,让这本《奥之细道》充满了浓浓的文艺气息。

  如果你也喜欢独行,喜欢文艺,一定不要错过这本《奥之细道》。

  《奥之细道》读后感(三):禅意俳句,传世经典

  《奥之细道》日本松尾芭蕉的游记,“奥之细道”传世旅行线路名作。成为纪行文学鼻祖之作,与《源氏物语》齐名的传世经典。

  松尾芭蕉浪迹天涯,行迹所到之处,他对看到的一起,加以细心观察,以禅意的心灵,诗意思想,写下了千古永芳的佳诗篇作。他将大自然景色记录下来,与自己的思想境界融合。每一首诗像一幅幅仙境般的画作扑面而来的是清新和自然的气息,是一种用心中心灵才能感悟到的禅意。

拜读名著高山仰止笔者制图

  这本书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是书中由日本风景版画大师川濑巴水的精美插图,正好与松尾芭蕉的诗篇相得益彰,使这本书成为艺术品最高佳作。读者有幸,可以在这本书中品味松尾芭蕉之禅意俳句,欣赏川濑巴水的风格独特风景画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俳谐诗人,生于日本三重县的伊贺国。十九岁开始俳句创作生涯,曾拜俳句大师北村季吟为师,学习俳句。他把俳谐发展成了具有高度艺术性鲜明个性庶民诗,至今仍被日本人民奉为“俳圣”。在日本文学历史地位,可与紫式部比肩。

  松尾芭蕉是可以媲美杜甫的俳圣,他的作品是日本古典文学瑰宝。奥之细道》书中的文笔描写风物以及诗人的情感,都倾注在这些俳句之中,成为书中的重要部分,虽然外面中国人读惯了我们中国古典的唐诗宋词,也许不习惯读日本的俳句,但是这些俳句更自由文体简约,松尾芭蕉用他细腻的观察和美笔触对看到的大自然以丰富内涵加以呈现给读者。他只凭着脚步,走了两千四百公里的旅程,历时六个月的世界去旅行。 最有吸引力的世界是在遥远的地方,远方召唤着他。读过之余让我们思索,其中却有无穷韵味。赏读松尾芭蕉的诗,就像是淡墨勾勒的图画,让人感悟作者漂泊的思想。

  这本书的装帧简洁大气图文并茂,是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精品之作。该书的翻译也是特别棒,更使诗集体现出原汁原味,是一本最忠实原著的译本。

  松尾芭蕉的诗是用思想意识在禅境里遨游,用纯粹语言,来寻找生命的真实,却总是用深沉目光审视孤独和享受孤独,省思、同情感动从未如此契合过。尝试以大自然为吟咏的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自然与心灵的交流超越意识的存在。在他的歌里,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如同小溪流水缓缓流淌着。

  《奥之细道》是一部具有日本古典美学探索精神诗集,读了这本书,总是让人沉浸在轻快而略带忧郁词句中,令人遐想令人神往。他的诗作俳句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久远而黯淡,却常看常新,永远散发着耀眼光芒

  《奥之细道》读后感(四):日日生活皆为旅行

  元禄二年(1689)二月下旬,芭蕉由曾良陪同,从江良出发,步行于关东、奥羽、北陆,经日光、白河、松岛、平泉、尾花泽、出羽三山、酒田、泉泻、云崎、金泽、福井、敦贺诸地,九月抵达大垣,然后去伊势、旅程二千四百公里,历时六个月。《奥之细道》便是这次旅行的一次纪行,五年后完成。放在现代来看,这就是一本旅行日记,只是俳句大家松尾芭蕉,在每一篇纪行文字里都是用简洁明快意蕴深深的俳句作为“日记”完成,配以日本川濑巴水的精美绘图,这样图文并茂的《奥之细道》颇具可读性。”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鞭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旅行。”——廖廖几句已点出整段行旅的意义

  日本的俳句源自中国的绝句,但又比绝句自由,短小,规矩少,甚至可以认为,因为传入日本后,平仄音韵规则太过复杂,所以日本人将之简化为五-七-五,三句共十七个字组成。这十七个字,就像一句短句,简简单单,却自有美感其中。初读俳句,会不由自主地与中国古诗词对比,初读俳句,会觉得句了不过是平淡寻常字眼平凡朴实,而让人觉得还不如回头去读中国老祖宗古诗词。松尾芭蕉的《小松》:“彤彤夕日虽无情,凉爽秋风”。看起来就像一句单纯描写景物与心情的句子。再如,《最上川》:“齐集夏时雨 汹汹最上川”。和孔老夫子站在江河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哪个更有深度和意境,显然孔老夫子更胜一筹

  但是如果再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或者对日本的假句有些了解,也许读起来会更能领略其中的风味。也许也不应该直接读译文,或者说如果《奥之细道》带上日文原文就更能让读者体会到这些俳句的美感——相比日文俳句里错落有致的平假名和片假句,译文还是少了一点点让观者联想的余地。比如,松尾芭蕉《最上川》原文:“五月雨 をあつめて 早し最上川”符合五七五的字数规则,汉字假名的混合书写,看起来也很有疏落美。

  本书序言凡例篇讲述了日译中作的一些斟酌和取舍,这些说明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汉译的艰难。而手中的这本《奥之细道》是用台湾学者郑清茂用文言文译成的,三五三的体例,读来也颇有一番韵味。其实对于不了解日文的读者来说,也可以作为初识俳句的入门佳作。

  作为日本文学中俳句这一表现形式,传承数百年,自有其迷人之处。而松尾芭蕉于旅途之余坚持创作俳句这本身也很值得我们学习。1689年松尾芭蕉决定行走时不过45岁,而在此之前,松尾芭蕉已大获成功,也有一批追随习写俳句的弟子,只是当他觉得自己有了瓶颈,作品不能让自己满意时,便转向禅宗以这种“苦行”的方向以求开悟。

  当心向往自由的漫游之时,松尾芭蕉浮荡于胸的是岁暮春归。这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自由之旅啊!随性,自由,又坦荡的行走,这也便是松尾芭蕉和他的俳句。从这些行旅中,我们回到几百年前的日本风土,重见那些让作者心灵悸动的情与境——俳句虽看似简白,却是情到衷处的肺腑之言

  1694年,松尾芭蕉因病去逝前留下的最后一句俳句是“旅に病んで、梦は枯野をかけ廻る”(旅途罹病,荒原驰骋梦魂萦。)——这便是全身心融于俳句之境,用生命敬祭俳谐的大家松尾芭蕉。

  《奥之细道》读后感(五):世间可恋

  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灵魂占有人类众生绝大的比例,但很多灵魂之光却湮灭于无情的人类洪流,而生命的另 延续方式如艺术作品的传世,著书立说的传承使得特异而出类拔萃的思想之光得以永续。

  俳句[pái jù]是日本文学中的独特表现形式,传自中国古代诗歌绝句,经过日本化发展之后,绝句这种诗歌形式变成了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形成日本的俳句规则:“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没有平仄要求,但有“季语”的限制。在日本,俳句经典是《万叶集》,松尾芭蕉也是日本公认的著名俳句大家。

  《奥之细道》是松尾笆蕉俳谐纪行文最精当的映照。五个月的弃家离子,徒步行瞳,二千四百公里的行程,留下的这部《奥之细道》,书写坚强的灵魂勿需他人回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自成一派旖旎风光。

  没有如同苦行僧般“自虐”的松尾芭蕉,今时的读者不会对三百多年前的日本风土人情景物山水有如此深刻的感悟。碧海青天夜夜心,人心何曾如青玉般爽朗。松尾芭蕉在《奥之细道》里并未回避人性的恶劣,人心的黑暗,更多的却是温情脉脉的感动与细微。如,“同一家里 也有游女睡着 月伴荻花”几笔便将夜之静谧,安宁,详和勾画而出——生命之光孕育其间。“微波荡漾,小贝有伴相陪,瓣瓣荻花”,也是同样的荻花盛景。荻花,和芦苇很旬,叶长形,开紫花,在日本,荻花像征着悲伤的回忆。

  在道元禅师所创的永平寺,松尾芭蕉感念禅师弘法的执着时说,“书以离情,忍将扇子撕裂,不胜依依。”在日本,扇子也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存在,打开扇子意味着繁茶,扇骨的多个方向意味着“从诞生的原点分散出引导生活的众多路径。”颜色上,金色代表财运,红白太阳日则是幸运。上面有时会印菊花、鹤、乌龟等意味着长寿。对鸟代表情侣,梅花代表新的开始,樱花则是对父母的爱,玫瑰是爱,松树和竹代表坚韧的品格,白马代表慈悲,狮子意味着力量,鲤鱼是幸运和长寿......

  《奥之细道》不仅带给读者文学上的优雅,更有日本川濑巴水所绘的与俳句诗文相呼应的画作,有文有图,有思有行,所有这些将松尾芭蕉的精典奉献给有心有志者。

  风雅并非是达官贵人豪门强权的专有品,看似落魄的行者松尾芭蕉为普通的民众树立了非常值得推崇的风骨,求仁得仁,求道得道。无论是意气风发的坦途还是坎坷难行的道逆旅,简洁却含义深远的俳句,点出人性可贵与世间可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奥之细道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