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潇Sa说每晚10点,约定你Join us为什么现在越来越提倡“美学教育”?曾经的对“臭美”的贬义已经悄悄转变成了欣赏。因为我们慢慢明白,爱美会打扮是一种能力,它能让我们更能发现和感受这世上的美好,比别人多一份自信和对世界的热爱。
——阿Sa
我家的小宝最近“有情况”。每天上幼儿园之前,我都会安排他穿哪件衣服、哪双鞋子,但是最近几天,他不再听从我的安排,而是学会了自己挑选。 在挑衣服这方面,他还挺有主见。比如,深色的衣服不穿;有污渍的裤子,淘汰;穿绿色园服,就不能配粉色鞋子…… 孩子他爸打趣说:“小宝最近竟然学会臭美了”,但是我心里却高兴得很。 自己选衣服、搭配颜色,至少说明,孩子在审美这块开了窍,小小年纪的他,已经对美与丑有了最基本的评判与感知。也许接下来的日子里,加以正确的引导,他就能成为一个崇尚美的人。 其实,爱美是人的天性。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美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1
爱美之心,不分年龄
我们早就离开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可是多少年来,“爱美是丢人的”、“要节俭,不能乱花钱买衣服”、“内在美比外在更重要”这些观念还深埋在人们心中。 所以,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关于穿衣打扮的奇怪言论——“把钱花在衣服上不值得,还不如买点好吃的给孩子补补”
……
隔辈人这样说尚可理解,因为他们都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过来的。但现在许多年轻的父母,竟然也是这样想。 其实,我们更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一下。为什么年纪小就不需要变美?爱美的孩子就一定肤浅吗?难道我们要为了给别人留下内在美的印象,而故意穿着过时的衣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科学实验表明,2岁以上的儿童,就已经具备全面的色彩感知能力,3岁以上的幼儿,开始进入敏感期,对周遭美好事物的感知力甚至超过成年人。 在综艺节目《想想办法吧!爸爸》中,戚薇的女儿李乐祺就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这个小女孩一出场,屏幕前叔叔阿姨们都快被萌翻了。肉嘟嘟的小脸,稚嫩的声音,机灵的临场反应,更令人惊叹的是,小小年纪的她,时尚感一点不输妈妈。她学妈妈涂口红的样子,十分可爱,但也能感受到小朋友对于美的向往。 导演问她:“你将来想做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做化妆品”;爸爸让她去换衣服,三岁的她立马变装,牛仔小外套搭T恤,动感十足。看上去自信又阳光,特别招人喜爱。 从中可以看出,爱美的小孩,在对梦想的追求时,更有信心和底气。 谁说小孩子就不懂美?美不仅仅是穿衣戴帽这么简单的事情,它也蕴藏着人的感知与外界触碰的方方面面。我记得我家小宝出生三个月以后,正好赶上家乡的第一场雪。 当时雪下得很大,漫天雪花像是纷飞的柳絮从天空中悠然飘落,很快外面就白茫茫的一片。我们抱着小宝在窗前欣赏雪景,我至今仍记得他的眼神——清澈、专注,里面包含着震撼、惊奇、沉醉。这个活泼的小朋友,在那一刻竟然安静下来,享受着眼前漫天飞雪的景象。 小孩子天生都有一双擅长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比我们成年人更加敏锐。这里所说的“美好事物”,自然包括他们自己。 我们不排斥孩子去看美丽的自然风光,那么为什么害怕孩子看到自己的美呢?2
我有一个闺蜜,她的故事令人唏嘘。小时候她和奶奶一起长大,老人几乎不怎么给她买新衣服,都是穿哥哥姐姐剩下来的。 懂事的她也接受了,从不敢乱要求。到了上班以后,她还是整天穿着工装,头发乱扎一下,美其名曰自然美。 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工资,每个月大可以去买些漂亮衣服,但她却在逛街时一筹莫展,不知道该买些什么,盲目买回来一大堆,但看上去也不好看。就连拍婚纱照的时候,她都没有任何主见,都是别人说穿什么就是什么。 她自己也坦言:“打扮是一种能力,但是我不具备。” 只是不会打扮而已,有这么严重吗?有啊!不会打扮就意味着不知道怎样的东西适合自己,就是在内心中缺乏美的标尺,同时也意味着找不到自己美丽的那一面。更不知道怎样去展示自己、丰富自己。 甚至有些人长大以后,会疯狂地买买买,买一堆并不适合自己的衣服,这种“剁手”的根源,不过是小时候没有被充分满足爱美的愿望,因而长大后才要弥补遗憾。 如果说不会打扮和修饰自己,还可以后天学习,那么如果因为不懂美而走入歧途,就是更加可怕的深渊。 前段时间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条新闻,简直震碎了我的三观!有报道称,暑假期间,大批的高中生前往整形医院进行整容。最近几年,受整容、网红、女主播一派作风的影响,孩子的审美观已经被严重带偏。 表姐家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得不错,表姐决定给孩子奖励。于是,她问孩子,想要什么呢? 孩子竟然回答:“妈妈,我的单眼皮不好看,带我去做个双眼皮吧。我们班有同学做了,效果特别好……” 一个渴望着整容的孩子,接下来呢?她还会潜心钻研书本吗? 网上有个关于进阶“女神”的小段子——何以解忧?唯有变美。喜欢男神好久了。变美后,一定要妥妥抓住男神,在校园开启一段“旷世奇恋”。
真羡慕那些“女神”级别的女孩子,收礼物到手软,吃饭“免单”,我要辍学,去美容院做学徒,把变美变成人生第一要务。
这样的“神作品”,竟然就出自在校学生之手。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能够真正懂得美的内涵,了解美的意义,接受正确的美的教育,那么,还会在长大后出现对美的误解吗? 而这种对美的误解,很有可能就是让孩子步入歧途的开始。美学教育跟不上,可能直接导致孩子价值观的畸形。3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是“谈美色变”,可能许多父母对美也没有什么概念。每当说起美学教育,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给孩子报个美术班,报个钢琴班,报个模特班…… 美学教育根本不用花这么多钱,在日常生活中就足可以完成。我们大可以分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将美学教育做好—— 第一层:营造美好的家居环境 美可以很简单,很家常,它就藏在你和孩子生活的每一寸时光里。比如,家长平时把家里的桌椅擦干净,换上新的桌布;把菜做出好看的样式;大扫除时放一首好听的音乐……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要放弃对美的追求。孩子看到父母拥有把生活过得细致的能力,并且长时间生活在美好的家居环境中,美的种子自然就会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第二层:传授给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念 孩子的审美观比穿衣打扮的技巧重要。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美不是华丽的堆砌,而是得体。” 我们不是美学家,但我们至少可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是得体的。在美学著作《气质》中,有这样的描述—— 我们常常看到某些人,即便身着华服美饰,却臃肿俗气;有人只是袭白衫,却光芒四射。这是为什么? 因为真正的美需要身形仪态、礼仪动作、谈吐表情做支撑,然后才是衣服、鞋帽、首饰的搭配。 用自律去控制自己的身形与姿势;用家教去渲染一个人的举止言谈;用情绪去管理表情神态; 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配饰,不是追求华丽与名牌,而是要把干净整洁放到首位。 作为爸妈,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真正的美,不是靠画个浓妆、做个整容就能达成的。 个人的美是一种修行,而不是紧随潮流地哗众取宠。 第三层:让孩子与文学和艺术为伴 文学和艺术作品之所以可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它们带有母胎的美学因子,它能够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时代的人们,都能找到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多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馆这样的地方去感受,如果实在没时间,哪怕看一场画展,听一首音乐,翻一部绘本,读一首古诗,看一场电影也是对孩子美的熏陶。也许多年以后,孩子不会记得他在什么时间读过哪首诗,看过哪幅画,但诗和画的美,会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的气质。 一个与文学和艺术为伴的孩子,对丑陋的文化糟粕的诱惑,自然存在着免疫力。心理学家孙瑞雪曾说:“童年的美学教育,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审美倾向和生活品质”。 请记得,你用心为孩子准备的衣服、玩具、鞋帽、饰品,不是为了虚荣和炫耀,而是为了让这些物品传递出来的美感浸润他们幼小的心灵;你允许孩子对美的追求,不是为了让他们无心读书,而恰恰是为了让他们有正确的审美,屏蔽大千世界里那些浮华的诱惑。 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但是那颗美丽的种子会在他们心里发芽。即便他以后面对风雨和困境,依然有一片小美好去温暖他的内心,赋予他力量,为他治愈痛苦,带他重燃希望。往 期 好 文 推 荐
▼
微信改版之后,很多朋友都说找不到我们了。其实,动动手指头把我们设为星标号,就能第一时间看到你的“潇Sa说”了:
③ 点击右上角的“...”-设为星标
搞定!快动手试一试吧!
- End -
作者 | 顾仲怡,自由写手,专栏小作家,喜欢读书、写字、运动、旅行,从事文字工作7年,既可以996顶住压力,也喜欢浪迹天涯享受生活。本文为阿Sa特约作者顾仲怡主笔,原创首发于潇Sa说(),转载请联系阿Sa()授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阿Sa▼ 把时间交给阅读证明我们并不比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