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钱真的比我还重要吗?
《少年说》里,二年级的女孩欧阳霜榕,心愿是想要爸爸妈妈陪她过个生日。
她说:“我印象中,爸爸妈妈从来没有陪我过过生日,我看见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陪着过生日时,我很难过。”
她自问自答:
爸爸妈妈,你们会回来吗?
你们不会回来吧!
看着她失落的、受伤的小眼神,我的眼泪忍不住“啪”地掉了下来。
1709班的叶欣雨,自从爸爸妈妈开了超市,就很少在乎她的感受。
一个月我能见你们几回啊?
这次家长会,别的孩子爸爸妈妈都来了,你们又是因为工作,又没有来。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孩子成长,就如花朵的绽放,每一朵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而且这个花期不可逆。
即使给孩子再好的环境,没有陪伴,孩子的内心就是一座“孤城”。
我们小区有一户人家,夫妻二人在广州打拼了好几年,他们拿着积蓄,回到南昌,火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在这关键时刻,为了不影响公司运营,全家商量决定保留孩子,并且把照顾孩子的重任交给双方父母。
孩子出生以后,夫妻俩便一门心思用在了打理公司上,孩子就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轮流照顾。
2岁开始,就上蒙氏启蒙班、英语启蒙班、国学班,一年下来,花费好几万。
每次回家看孩子,他们都觉得孩子很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非得吵着要爸爸妈妈。
老师的话,简直是晴天霹雳。
忽略对孩子的陪伴,竟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常常走进“金钱大于陪伴”的死胡同。
认为只有我挣更多的钱,才能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资源,才可以花昂贵的学费,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
舍得为孩子花钱,不如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对于孩子来说,后者要重要得多。
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但孩子的成长不会等我们。
心理学家鲍尔比曾提出一个著名的依恋理论,关于“早期与父母的依恋如何塑造余生的人际关系”。
鲍尔比注意到:婴儿出生时,生存技能极其有限,要多年以后才能获得一定的自理和独立能力。
尤其在孩子的早期发展中,孩子依靠父母给予的安全感,可以探索环境和学习。
而能帮助孩子建立信心的安全感,主要来源于父母及时有效地回应孩子的不断变化。
0~7岁期间,如果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亲)有一段显著的分离时间,那么孩子就有所谓的“亲子中断”创伤。
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性格内向、情感脆弱、内心封闭、长大后难以跟其他人建立信任的关系,哪怕是亲密的伴侣。
陪伴的重点不是“陪”,
而是“伴”。
昨天带孩子们去游乐场玩,有一4岁左右的男孩,在游乐设施中间跑来跑去,一边跑一边大声喊:“爸爸,你看我呀,快看我呀!”
男孩以为是爸爸没听见,又跑到爸爸面前大喊:“爸爸你看我呀,看我玩呀!”
结果爸爸一抬头就不耐烦:“我陪着你就行了,你玩你的,可以吗?”
其实,父母坐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玩玩具、玩游戏,或者陪孩子看电视,都算不上陪伴,因为没有互动和交流。
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
一起玩游戏,一起搭积木,一起画画,一起做手工,遇到小困难,一起想办法解决。
图片来源:《当幸福来敲门》
即使不在身边,
孩子也不能“缺爱”。
因为生计,表弟和弟媳长期不能在孩子身边,一家三口“分居”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