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5分钟,每周带你读完一本书,
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紫菀君
主播|牛蛙
晚上好。今天365读书与您一起继续共读《自私的基因》。上一篇我们主要讲了基因作为控制人类身体的程序员,它的行为完全是“自私”的。如果我们把它的这种自私行为推广到生育上,是否也能解释得通呢?今天我就将结合《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同大家一起讲一讲基因与“计划生育”之间的关系。
01
一只雌性老鼠只要满6个月就有了受孕能力,老鼠的每一次产仔行为,都会让10个左右的小老鼠诞生。只要食物充足,一只成年雌性老鼠一年可以生育200只后代。
按理说,如果老鼠按照这种速度繁殖后代,那地球上应该被老鼠占领才对。可是为什么老鼠的数量却一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呢?
生物学家发现,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也会调解自己的出生率。如果用我们人类的话来说,动物其实也会搞“计划生育”。
但是,生物学界一直对动物的“计划生育”行为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动物之所以主动调节繁殖率,是因为动物有“利他性”心理。也就是说,动物为了群体的生存而牺牲自己,减少自己的生育。
第二种看法是,由于自私的基因存在,动物的“计划生育”行为,实际上也带有自私性。它们之所以降低后代的出生率,完全是为了个体的利益。
02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显然是认可第二种观点的。
他在书中列举了一个例子:
在自然界,各种鸟类在生育后代时,每次孵化的卵的数量在绝大多数时候是一致的。比如,海鸠每次只孵一只卵,东亚雨燕每次只孵3只,大山雀一般为6只。
但是,这个数量偶尔也是可以变化的,比如有些东亚雨燕每一窝会孵化2只卵,有些大山雀能生12只。
如果鸟类只想着尽量多繁殖后代,那它们就会选择多生育,能生12个绝对不会只生6个;能生3个也绝对不会只生2个。
那为什么自然界的鸟类没有选择尽量多生,而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维持固定的孵化量呢?
有生物学家说,这是鸟类为群体做出的牺牲。如果生育过多,整个群体的平均资源就会变少。
但是研究发现,许多鸟类之所以每一窝只生育两三只,是因为个体的生存范围受到了限制。在自然界,一只雄性鸟类如果想得到雌性鸟类的青睐,就必须通过决斗等方式占有一定的“领土”。雌性鸟类也比较聪明,谁在决斗中胜利,就会和谁一起繁殖下一代。
但是,这种领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领土内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本着后代越多越好的心态,那多生出的那些超过领土资源承受范围的后代,就会在“幼儿”阶段被饿死。甚至情况糟糕一点的,一只后代也活不了。
所以,在这背后,鸟类并非是为了群体的生存而节育,而是为了更好地培育下一代而选择“少生优生”。
03
自私的基因,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试想一下,假如现在有一群大山雀,在它们当中,部分大山雀体内含有孵化6只卵的基因,部分含有孵化12只卵的基因,还有部分体内含有孵化20只卵的基因。
那很可能后两种基因就会在竞争中失败,最后灭绝。原因很简单:孵化的下一代太多,养不活。
所以,第一种基因就会生存下来,遗传下来。
假如现在这个区域的大山雀体内都含有孵化20只卵的基因,那又会发生什么呢?
答案也很简单:要么物种灭绝,要么会产生变异品种——体内只含孵化6只卵的基因。
所以,老鼠之所以没有占领全世界,是因为自然选择了那些降低自己出生率的雌鼠。而那些因为生育能力旺盛的雌鼠,都因为未能提供足够的食物而使自己的后代灭绝。换句话说,未能适应环境的那些雌鼠,它们的基因没能遗传下去,所以就“灭绝”了。
其实对我们人类来说也是如此。
早些年,在未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一般一个家庭可以生育3—6个后代。6个几乎是生育和养育的极限,超过这个数量后代的质量就会出现问题了——要么因为食物或乳汁不够,出现死亡或者病残弱的案例,要么因为教育精力不够,影响下一代的素质。
到了如今,即便是国家出台“二胎政策”,愿意生二胎的人也很少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人类的基因也是自私的。只生一个,可以优生优育。生多了,养不起,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后代。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动物和人之所以会趋向于“计划生育”,不是因为动物和人有利他心理,而是完全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生存。所以,作者道金斯在第八章的最后也提醒父母,一定要把利他主义美德灌输到子女的脑海中,因为在人类的本性当中,自私才是最原始的“品质”。
END
《自私的基因》预告:上天把命中注定写进了基因
当你在思考时、做出选择时,其实基因才是你背后的掌控者、程序员
领读人:紫菀君:管理学硕士,创业者,读书近三百本的书呆子,微信公众号:紫菀读书(Z)。本文由365读书()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主播:牛蛙:曾经的传道人、今天的媒体人、未来的全能型主持人,既有高颜值又有好声音,这就是牛蛙。 微博:法国牛蛙微信公众号:听取牛蛙声一片
音频配乐:
1、古莉斯0朗布斯
2、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