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我们的坏情绪,毁了孩子的未来。
——虎妈
因为家境不好,父亲常常把在外面谋生时受的气,回到家后再撒到阿乐身上。
父亲愤怒地把他推出门外,关上大门。那时天色已黑,屋外只留下阿乐和几只狂吠的野狗。
他曾经非常痛恨父亲,可多少年过去了,也已为人父的阿乐,蓦然发现自己竟也变成了父亲的样子。
上个月,阿乐的儿子在玩耍时不小心将他的手机屏摔碎了。本就工作不顺的阿乐,对着孩子一顿臭骂,可儿子不懂事,依旧嘻嘻哈哈。
于是他转身拎起儿子,丢到门外,恐吓他不准进家门。
孩子嚎啕大哭,妻子和他争吵。事后冷静下来,阿乐说他最大的感受不是后悔,而是后怕。
为什么父亲的悲剧,会在自己身上重演?为什么自己,成为了当年最痛恨的样子?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很多时候,我们长成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行为,都取决于我们曾经被怎样对待。
01
•多少父母,用坏情绪伤害过孩子。
朋友小花,一次和我聊天时说道:父亲这个词,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
上学时,同学们都在一起谈论爸爸,而这样的话题她永远插不上嘴。
她的爸爸脾气暴躁,别的同学说起父亲都是笑容、拥抱,而她的第一印象,是爸爸举着竹枝追着她满村跑的凶狠神情。
她说,虽然现在长大了,爸爸不会再打我,也开始爱笑了,但是我心中永远都抹不去那种遗憾和痛。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曾发现生命的一个秘密:童年的痛,弱小的孩子无法承受,必须扭曲,以保护自己。
这种痛在成年后才得以释放, 绝大多数成年后的困扰,都源自童年时受到的心理创伤。
成绩变坏了会被毒打,数学考不好,直接呼巴掌。在阁楼上,听到妈妈的脚步声,她会觉得是魔鬼的声音,“完了,她要来揍我了!”
在真人秀节目《旋风孝子》里,陈乔恩和母亲相处时,尴尬癌频频发作。不仅共处时毫无互动,同框拍照时肢体动作也很僵硬,就算同伴逗乐都不能打破两人之间的坚冰。
陈母在节目中坦言,“她从来不曾说过要牵我的手。”
有研究显示:幼年时期的情绪阴影会形成特别的情绪反馈机制,没有被好好爱过的孩子,也没有能力爱自己和世界。
孩子小的时候,完全依赖父母,他们时刻都在确定自己是否被爱着。
而父母给孩子的坏情绪和不好的经历,看似很快过去,其实都悄悄埋进了孩子的心里,变成一颗坏种子,终有一天会破土而出。
02
•所有的坏孩子,背后都站着坏父母。
12岁的吴某在家吸烟,母亲发现后,震怒之下用皮带抽打儿子。吴某当即进厨房拿了一把菜刀,对着母亲砍下20余刀,致其当场死亡。
窥其背景,吴某的父亲常年不在身边,母亲辛劳,脾气暴躁。吴某就一直在这样一个缺爱的,充满着不安全感的家庭下长大。
情绪会传染,而坏情绪的传递,要比好情绪快得多。孩子的焦虑暴躁与父母的焦虑暴躁,息息相关。
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共审批过629名未成年犯罪者。
每15个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就有12个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的家长。
事实胜于雄辩,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能再让坏情绪伤害和扭曲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本该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美国一项家庭研究证明,如果父亲或母亲有焦虑症,孩子患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孩子的7倍。
早年间,在一档《考不好,没关系》的亲子节目中,主持人问孩子,如果爸爸输了,该怎么办?
有的孩子说:
也有孩子是这样说的:
这么简单的题都没考好,你是怎么当爸爸的!这么容易都考不好,记性都被狗吃了吗?揍他,让他罚站!
这样的回答令人意外又不意外。因为孩子的答案,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
日本作家谷口雅春说过: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
为人父母者,请牢记:父母的坏情绪,是孩子心灵的污染源。你怎么样,你的孩子就会怎么样。
03
•我们到底该怎样养育孩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原生家庭的伤害》中提到:
父母要做孩子好的容器,当原生家庭像是一个结实稳固的好容器时,孩子的活力才会在其中流动,成为一个活力四射的孩子。
所谓好的容器,不过是当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时候,认可他鼓励他;孩子挫败的时候,陪伴他支持他。
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只是被不同的对待之后,会有区别的成长为:热情、有创造力的、充满爱意的人,或者黑色的、愤怒的、充满攻击性的人。
在一篇名为《家庭语言暴力问题》的论文中,有这样一项调查,“中学生希望父母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数据显示:希望父母使用文明的语言和自己耐心、和蔼的沟通交流的子女,占比99.75%。
常常听到家长们说,“我就是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有时候发完脾气自己也很后悔。”
那么下次发脾气前,不妨先试试做到这几点:
1.冷静下来,想想到底在生谁的气?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发脾气,其实只是迁怒。因为自己太累了,或是因为自己工作中受了委屈,和孩子并没有关系。
冷静一分钟,思考自己是不是那个迁怒的人。没有人是超人,大人也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
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比如不加控制地买玩具,我们可以用平静坚定的语气代替大喊大叫来拒绝他们。
同时不妨蹲下来,与孩子保持一个高度,这种姿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
3.保持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贪玩,有时的恶作剧让家长抓狂。
这时家长应该思考,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动机有问题。
比如,当孩子把家里的面粉撒了一地,酱油倒了一地的时候,首先要去区分孩子是错把这些当成了玩具,还是有意破坏。
它与惩罚教育最本质的区别是,聚焦错误本身,对事不对人。即便孩子的行为有问题,仍向孩子传达他是被爱着的信息。
此时应先关心孩子的伤情,做出处理。再问清楚为什么打架,是不是有什么缘由?最后教育孩子,打架是种错误的行为,并带着孩子一起去跟受伤的小朋友道歉,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做出补偿。
▼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时刻记住,自己也曾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