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立挽爱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同性恋群体,大概是我国社会中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群体。
尤其是这两年,围绕该群体的纷争更是不断出现。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9年前第一次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移除。
但直至今日,世人对同性恋的恐惧、不解、歧视依然不时发生。
5月17日台湾通过“同婚专法”,成为亚洲首个允许同性婚姻地区。
法案实施当日早晨民政局被围得水泄不通。
到目前为止,还有三十几个国家同性恋是非法的。
其中还有七个国家同性恋是死刑。
同性恋是一种罪行,这是在某些地方保留的一种看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过一个非罪化的过程。
大家普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所以诞生了很多的心理门诊、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
“点击法、呕吐法...想出各种方法用来校正它”,把它当成一种生理的疾病。
5月14日,山东青岛一名15岁初三学生小硕在微博发“遗书”并出走。
在遗书中他自称是同性恋。
被身边的学生们,老师们,或者其他的人讽刺挖苦讽刺欺凌。
他在小学五六年级时,感受到自己的异样,直到自己越来越失控。
匆忙向母亲坦白出柜,母亲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接受了他。
之后,小硕不敢自我肯定,担心会不会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自欺欺人。
他向自己的老师诉苦,老师却拿棍棒打他。
他与父亲发生了暴力冲突,父亲抓着他的头狠狠的往墙上撞,左手手骨被父亲打致脱臼。
越来越趋向于破釜沉舟,甚至想选择一死了之。
遗书结尾处:“善良的,美丽的,有良知的人们,我相信你们能构造合理的世界。”
他觉得,如今这个世界对他这样的同性恋群体来说,“不合理”。
并声称会用最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因为同性恋的身份不被认可,长期以来他几乎孤身一人。
除了本身的不认同与恐慌,更多的情绪来自家人的不理解和质问:
“你是不是有病,你是不是变态?”
他总结到,“我害怕,恐惧这个世界。”
他遇到的几乎是大部分同性恋群体都遭遇的“恐同”问题。
其中甚至不乏一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人物。
比如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逻辑学家“图灵”。
他生于一个同性恋被明确为有罪的年代。
被人发现之后,警方给他了两个选择:坐牢、或者化学阉割。
事发后,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博:
“在平等世界里,让所有人不再恐同。”
后续发布情况通报:目前孩子已经找到,平安无事。
学校介入,对该男生进行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正常。
男孩姐姐表示“不一定是同性恋,但是他有喜欢的女生,可能是双性恋。”
学校方会一直关注并已请心理专家进行引导。
在针对同性恋话题上。
陈老师则回应:我不会歧视任何人,所有我教过的学生和家长可以作证。
西欧北美国家认识同性恋的过程和国内是不一样的。
同性恋的社会待遇、社会认知的演变史,这些在中国并没有发生。
我国官方2004年12月1日首次公开发布“同性恋白皮书”称:
中国目前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超过1000万人。
在这个庞大的数字下,同性恋群体的自杀率和抑郁率显著高于其他群体。
这个世界呀,多少人偷偷的看着小黄片,却在大家面前闭口不谈装纯洁,假正经。
又有多少人因为身边异样的目光不敢和同性爱人大方的牵手逛街,不敢承认。
爱从来不关乎性别,只是刚好遇到的人是她或者他。
“爱”是人性中最伟大的一种情感。
想和Ta无条件地天长地久,从一而终。
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而现实却往往不能和愿望一样简单美好。
人生原本就只一个“试错”的过程。勇敢尝试去爱,是一种成功。
发现不适合之后,能够勇敢离开,也是一种勇气。
真正的勇士敢于放下错的,才有机会去寻找对的。
中国人内敛,很多东西是不愿摆明说。
很多年轻人摸索着前行,有可能误入歧途。
前任、性开放、男闺蜜,有一部分人说这些内容这很重口味。
但事实却是很多年轻人遇到的问题。
我们总是活在伪装里,阴影里,累吗?
我们在此平台分享人生的无数种可能性,除开你我选择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品德,思想和性取向之间没有关联。
性取向的不同就相当于每个人的喜好不同。
同性恋是天生且不可逆的存在。
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我们无权干预,但可以选择尊重。
这个世界本该是平等而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