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挪威
这是新90后早起推得第 101 篇文章
博士应届毕业生200万,多吗?
多。
我去查了下,中国博士应届毕生的工资,年薪制,远没有200万,大概也就在三四十万的水平徘徊。
这还是平均的,大多数博士生,应届的,刚毕业,拿到的工资,应该也就十几二十万。
比较起来,华为200万年薪招博士应届毕业生,很高。
但这并不值得激动。
如果你仔细看这份通知,除了那一连串几百万年薪的数据,你还能发现,这份通知的重点,在于这4个字:
顶尖学生。
顶尖。
这些行业里,科研、电竞、自媒体、直播,哪怕就是开个小饭馆,能做到同样也1%,年薪200万,远远不算多。
起步水平。
做直播火了之后,他卖口红,5分钟能卖1.5w只,马云都卖不过。
他的收入,一年,是千万级。
这是我要表达的:
任何一个行业,可以高大上如读博,也可以普普通通如卖口红,你走到前1%的那个群体,你的收入,不会差。
至少在这件事,噱头不应该是博士应届毕业生可以拿200万年薪,应该是顶尖学生,毕业就可以拿200万年薪。
你可以看出事情的底层逻辑:任何一个行业的顶尖,都值这个钱。
对于这则新闻,可能会产生一种最愚蠢的结论,也是最普遍的说辞:
原来博士学历这么值钱,可以拿200万的年薪,可以去华为这种顶尖技术企业。
于是,下了很蠢的决定,不适合读博读研的人,去读了;父母看到,逼自己那些不适合读博读研的孩子,去读了。
甚至有人可能辞掉工作,重新去读书。
之所以说愚蠢,是因为这种逻辑,是浅层的,直接点,是错误的。
并非博士等于年薪200万,而是「顶尖」等于年薪200万。
大部分博士拿不到这个薪资,很多人,读了博,还是浑浑噩噩一生。
我不是鼓吹读书无用论,读书当然那有用,学习是一生的良好习惯。但不只是在学校接受系统教育才叫读书,任何知之学之的行为,都是阅读。
在这件事情里,你应该羡慕的,不是200万年薪,不是博士学历,而是顶尖,是他们在他们所在行业,挤破头,挤进了前1%的圈子。
我呢?我在这个行业,属于什么段位?我应该如何增值?
意思就是,如何判断你在行业内的水平和位置,如何实现段位跃升。
比较朴实的理论是:
你在你所在的这个群体,做到前20%;然后,你会进入集中了大部分20%高手的群体,努力,再做到20%;之后,再往外跳。
像你读书时考试,从班级前10,考进年级前十;进入更牛的高中,在那个更牛的群体,再进入班级前十,年级前十。
当然,我们大部分人,无法做到前1%,无法顶尖。
顶尖除了需要长期的付出和坚持,还要天赋,要灵光一闪,要老天爷赏饭吃,要投胎进个有资本挖掘你天赋的小资之家。
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我们努力,能做到的,是努力进入前20%、前30%,至少,不会跌到最后20%,沦落为被淘汰的群体。
世界会很诗意,可以有充满诗意的反问:为什么要努力爬?为什么要竞争?
这种反问通常是从有自由度的人群里说出来的,而自由度,在一个商业社会里,通常和银行卡余额,挂钩。
对大部分人来说,恐怕你无法避免竞争,裹挟在人群里,裹挟在钱潮里,被推着走,避不开。
是啊,周杰伦都唱,「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你躲不开竞争,但你可以选择呆在热爱的行业里,拼一死战,至少,你可以选择一个不讨厌的行业。
用不着羡慕和后悔,父母用不着逼着孩子读研读博,你自己用不着由于是否读研读博,然后期待200万的年薪。
美好的人生就是,选择一件热爱的事情,以至于每日重复不再是单调,会变成期待。
然后,重复着,像滚雪球一样,人生自然繁盛,花自然开,一切你该得的,自然聚到你身边。
如果你也想年薪200万,你的使命,不是成为博士,是在你现在所在的行业里,一路杀到前10%的段位。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