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公司有个90后同事发了条朋友圈:“好可笑,朋友圈里居然看不见朋友。”
这条状态大概保留了四五秒,就被他自己删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微商代购的广告新一轮的刷屏。
现在的朋友圈早已成了微商聚集地,真假新闻的情报站,炫富打卡的平台。却很少再看到那些自我情感表达的言语了。
曾几何时,90后就早早的被打上了“自我”,“个性”,“张扬”,“狂妄”的标签。但是随着第一批90后即将奔三,朋友圈的喜怒哀乐却鲜为人见了。
“可以,但没必要。”
追问下去,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人在乎你过的怎么样。发出来又给谁看呢?开心的时候可能有人会应和几声,难过不如意的时候,难不成还指望有个人踏着七彩祥云来拯救你?
别傻了。这年代算的上朋友的能有几个?”
快餐生活让更多的人更在乎自己的成本投资:我帮他,我能得到什么好处。不帮他,我有什么损失?
值不值,成为90后一切行动的意义。那种为了情谊义无反顾的岁月一去不复返。
“不需要朋友”、“管好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是大多数人的交际信条。
一提到“朋友”这个词,一批又一批迈入社会的90后都会发出一声轻笑。
“朋友”这个词,太奢侈了。
奢侈是因为“交朋友”要投入的成本太高了。时间、金钱、情感,交来的还未必是真朋友。
想吃饭随便找个同学同事当饭伴。
想聊天可以在网上找个网友。
这种状态也挺好,何必要走出我的舒适圈?
只要是让他们以走出生活舒适区为条件的妥协,一切都免谈!
但是再也没有一个“真朋友”会去跟你一起体验生活了。
微信好友几千人,天天见面的同学同事一大堆,但仅仅只是认识,不熟;真正的朋友屈指可数,遇到真事儿了第一时间出现的更是微乎其微。这就是当下的交际现状。
“你可千万别出任何事。”这是很多93后过来人对很多95后说的话。
因为后半句是,“到时候很有可能没人帮你。”
是的,每个独自漂泊在外的岁月里,每一个弱小而无助的黑夜里,每一个失落而沮丧的瞬间。你都会发现,天地之间空旷的只有你自己。
90后的信仰,就是他们自己。
他们在一个个冰冷的城市倔强而又独立的生活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证明自己的观念,他们努力着,拼搏着,无助着,又安逸着。
他们也想“谈情”,也想有很多朋友,也有着一种群体的归属感需求。但是更多的人,却又像一个又一个的蜉蝣一样,漂浮在浩瀚的社会中,找不到组织和归宿。
“谈情”是奢侈的,更是他们渴求的。
不然那些90后青春怀旧题材的电影又怎会一次又一次的刷新票房?
大家都会怀念那段在夕阳下和朋友一起奔跑的时光,因为那是大家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