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疗心君。
叫做“边界感”。
对方就会以为,
你想要分手。
关于“边界感”,
每个身处爱情的人,
《我家那小子》里,备受瞩目的甜蜜情侣——于小彤和陈小纭,在镜头前,爆发了第一次激烈争吵。
于小彤瞥了瞥陈小纭手机屏幕,问了句:这是什么?
陈小纭笑得有点尴尬:这是手机以前的歌。
你全都是他的歌。
还不解气,于小彤再次陷入新的纠结。
他要看陈小纭的手机。
他一边说:“你手机给我看。”
一边双手抢夺陈小纭的手机。
于小彤再次爆发连环逼问:
“我看一眼。”
“我真的看一眼,好吗?”
“那你能让我看一眼吗?”
“我看一眼,行不行?”
“你这么逼我,我受不了了。”
陈小纭没辙,只能再次让步,劝说于小彤回车里,给手机给他看。
然而,于小彤又一次爆发新的纠结点。
他质疑陈小纭:
“你为什么在车里不给我看呢?”
“你给我看完就没事了。”
“为什么要绕着圈,让我们俩吵架呢?”
言下之意,千错万错,都是陈小纭的错。
“我觉得最后讲开了就行,但是女方说了好几次对不起,男方也应该意识到自己表达上是有错的,那句‘是他的歌治愈你,还是人治愈你’有点过分吧。”
“小纭脾气太好了,要我我肯定当场就火了,为什么要那么凶,我听什么歌还得由你来决定?”
在爱情里,几乎每个人,都做过和于小彤类似的举动。
陈小纭跟于小彤曾经约定,不再听某位歌手的歌,却被当场发现还有听。
所以,他才多次纠结,不依不饶。
这样看来,于小彤似乎没有任何错误。
但是,为何还会有这么多人骂于小彤呢?
因为,更多人在这个事件中,看到了亲密关系中,另一个重要的核心。
那就是,边界感。
“每天必须和他视频语音两个小时以上,一旦有一天没做到,他就会不停地责怪。”
“我的微信绑定了他的手机号,一开始只是一两天登一次,到后来天天登,还时不时删我的好友。”
“甚至连我吃什么,都要管。”
“吵架时,就爱跟你讲道理,必须讲到你服气,道歉,说‘对不起,我错了’才作罢。”
……
在男友眼中,自己全身心付出了两年,女生没理由,也没权利,说分手就分手。
他十分委屈:
“我真的太爱她了,她凭什么说走就走……”
一段无边界感的亲密关系,通常都有一个漂亮的理由。
——因为我太爱你了。
承受方也以为,因为太爱,所以他才会紧张我的一举一动。
然而,这真的是爱吗?
“你爱她吗?”
“我爱她。”
“你希望她快乐吗?”
“希望。”
“你觉得她如果没有那么多热热闹闹的朋友,男生女生一起的聚会,彼此的关系,她会快乐吗?”
“我觉得可能不会。”
这时,阎品红提出,什么才叫做真的爱情。
“爱一个人就是让她快乐,爱一个人就是让她去成为,她自己认为最好的样子。”
到这,你可以发现,无边界感的爱,和真的爱情,存在本质的区别。
真的爱情,是让对方变成他想成为的样子。
受益方,是对方。
而无边界感的爱情,是让对方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受益方,是你。
既然无边界感的爱,不是真的爱情,为何还会有这么多人,深陷其中呢?
有2个原因。
武志红曾说:
“无边界的关系,是中国特色关系。”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用两个比喻,深刻说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的差异。
他说,西方社会好像是一捆柴。
石头的四周被推出一圈圈的波纹,波纹内的每个人,都是他的管制范围。
代代相传的“波纹”法则,使大多数中国人,在关系中,缺乏边界感。
亲密关系,尤其是。
二是承受方的默许。
一段没有边界感的亲密关系,除了需要一个控制狂,还需要一个耐受精。
比如,前面想要和男友分手的女生,就是一个行走的例子。
但她,从来不说。
规定她要共通微信通讯录,她就共通;
规定她不能做什么,她就不做。
她以为,只要一再降低底线,能换来男友多一份信任。
然而,换来的,只是男友更加嚣张的管制。
她越来越无法承受,开始抵抗。
可是,男友已经失去控制,无法刹车。
最终,爱情车毁人亡,两败俱伤。
叔本华曾说:
这个“意愿”,放在亲密关系中,就是边界。
这条边界,不仅是要求对方尊重你,同时也需要你坚持把握住底线。
这时,你可以在这个范围内,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
对方亦然。
消息秒回 | 无话爱情 | 女强男弱
不婚族 | 夸夸群 | 拖延症 | 尊宠
童模 | 独居 | 无性 | 撒娇 | 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