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太近,一不留神就彼此看透,甚至互相鄙视。
这个世界经不起近看与推敲
文摄:罗西
路过一个高台,有个像高僧的老者,靠墙盘腿坐着,他面前有些小面额的纸币……
突然他愤怒地拿起合着的雨伞,恶狠狠一扫,就把眼前的纸币全扫落到台阶下。
6年前,采访一位来自湖南的做公益的年轻人,一位社会企业创业者。
采访之前,看友媒对他的介绍,感觉他仙风道骨,起码是干净纯真、带书卷气。
连起码的给我一杯水的礼貌都没有。
与他聊了两个钟头,不停接电话,却没有让在另外一个房间的同事倒来一杯水。
因为是外省的一个边远的县,又是他老家,我问,他可否帮我预订一家宾馆,或者推荐一家宾馆,你熟悉。
答非所问。
就是没有明确回答我要不要帮我,他还是一个劲地说“现在我们那边宾馆很多,也有五星级的……”
就是没有一个字:“好”。
显然也不善解人意。
接触5分钟,个人觉得,他不算纯真,应该是简单,或者说多少有点读书呆。
他显然有些不高兴,反应很强烈,有些激动:“哪有什么盈利模式”!
我赶忙解释说,我用词不太准确,就是你社会企业的自身造血功能,即便做公益,也要考虑其可持续发展……
他还是没有正面回答我。
总之,他给我感觉是,一直处于“应激状态”,很焦急,甚至不耐烦。
估计是遭遇过质疑的声音,所以关于资金,他都不是很乐意谈,而是沉浸在他的逻辑里或情绪里,而无法集中精力,回答我具体的问题。
我以小人之心揣测他,他之所以投身做公益,一是与自己贫苦的出身有关,二是他崇拜不少慈善家,有这个理想……
我要说的第三点,应该有争议,我觉得他是弱小的,他不强大,才会想在公益里寻找一方可逃避的树荫。
如同有些大学生,害怕走上社会,害怕直接面对竞争残酷的职场,于是不停地读书,考完硕士考博士……希望一直呆在象牙塔里安全、简单。
做公益不会大富,但心安理得,而且还可以有好名声,顺便给道德镀金,甚至还可能因此谋得一官半职。
当然,即便我猜测的是对的,也不影响他做公益这事的可贵与可敬,毕竟也是“好人好事”,只不过,没有吹捧得那么高。
写这个例子,也是想说,这个世界上,只有远处的英雄,没有身边的豪杰。
这个世界经不起近看、细看与推敲。
你花九牛二虎之力去见一个人,结果你与他都互相失望,这是大概率。
也不要试图向世界或事情讨要意义,一切意义都经不起推敲,存在本身已经是意义……
靠太近,一不留神就彼此看透,甚至互相鄙视。
这个世界的误会比错误多。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各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