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配不上的,不可能得到。想得到,先令自己配得上 |婵琴
日期:2019-05-07 15:45:36 作者:婵琴 来源:蒋婵琴 阅读:

配不上的,不可能得到。想得到,先令自己配得上 |婵琴

  01

  “如果一个人本事,哪怕德行有亏,有时也会被尊重赞叹。反过来,一个人品不错,本事不大,有时倒容易嘲讽蔑视”。

  《水浒白看》,王路写:“世态从来都是势利的。”想想身边和新闻中的各种人,最为热闹交际包括权衡身份财富阶层美貌……以此作为自己评判要求对方标准。即便对方的私德全然混乱,直到某天公德被崩塌,但人们还是会以自己的方式,向对方传递各种超越常态的恭维与拥护。

  而那些身份黯淡,度日平凡的人在某个场合,稍微偏差,就会被人孤立与蔑视。

  人性在那一刻,宛如京剧中脸谱青红皂白,轮番登场,归位及时。全然看不清道具后面的真相表情。在斑杂激流社会梦想是非颠倒,已成为常态。

  或许是潜藏于人性深处最大的孽根,又或者只是为了生活不得已的攀附与依赖。我总是以为,人在能力范围完成所及之事,求仁得仁就是一种自知与清醒。过度盲从与依赖,只会让知见更狭隘心智世故

  活在世间,我们需要克服的或许并不是外界如何左右自身存在曲折,而是内心如何在左突右冲的人世中,保持“本性”的完善与超越。成为一个不那么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植根于内心深处品格纯粹种子

  02

  它需要的无非是时刻保持洞察自省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有些天生就具备,有些则要通过后天世事历练培养

  比如他在书中写武大郎之哀,“很多人活得悲惨,不是命运不好,是他从来不相信,自己有扭转命运的力量”……“不恨自家贪著,只恨对方不淑……当他感叹所遇尽是不淑之人时,不知正是自家业力所致。”

  人性的哀叹与不自知,往往也会让内心变得软弱,容易生怨憎心。

  具体点:俗世因缘中,离婚情爱失散,有的会一别两宽,互道珍重;有的则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如同祥林嫂:“都怪我命不好,当初瞎眼,找个这样的男人女人),害得自己一无所有。落了个人财两空。”

  人的自怜与愚痴不言而喻。如果将业力颠覆阻碍比作走路被摔跤。那一刻,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如何没能做到专注与用力,而是责怪道路颠簸不平

  一个人若年轻时,因世事少练,心性不熟,容易借外界各种磕绊解围自身的不得当,或许能给予理解。但若年岁增长始终禁锢与自怜命运不公遇见不淑时,还无以做到忏悔与省醒,则是对生命的耗消,对光阴辜负

  一个人在四十之前,可以为情爱、工作琐事利益及各种琐事去平衡时间精力,并借此让光景增色。而这之后,人应该懂得如何去为内心、灵魂深处的某些东西服务,并让其得到严格的训练,以此克服、完善、超越生命中曾经被我们忽略过的成长与盲弱。

  我们也可以将此作为人生成长的分水岭,或者一种“悟性”。

  只是人心从来复杂诡谲,如此扑所迷离,我们缺乏耐心敏感同时,也似乎不愿意为自己遭受的违缘及苦痛产生丝毫的自省与忏悔。这大抵也算人性的悲怜所在

  03

  这样的悲怜还显现于人们对欲望索求,自身高估,权贵攀附,名利追求上,习惯产生幻想错觉。总以为自己是最佳配得的那位。最常见语调:“凭什么对方可以挣那么多钱,做那么高的官,我就不能。我又不比谁谁谁差,我还如何如何……”

  人看到总是他人的荣耀与高光时刻,从不曾想过自身的福德是否配得起外界所得

  “所以,上天只会等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后,才给他一点点,这不是吝啬,而是慈悲……艰苦之所以必要,是要你经过磨难改掉过失获得智慧,焕发力量,渐渐可以配得上更好的事物。”

  “你配不上的东西,从来都不可能得到。想得到,得令自己配得上。”

  大到官场生意场交易,小到情爱婚姻缔结,我们不难发现,太多人在此过程中,心机用尽,瑕疵必争,只为尽力保全自我利益。遗憾的是,这样的时日往往短暂所得,瞬间失去。仿佛竹篮打水一场空。

  很多时候,我们不相信辛苦的必要,自律的肯定,福德的重要。总是过分依赖运气,幻想有免费的午餐,在听完他人的吹嘘与浮夸之后,仿佛一切都是那么垂手可得……

  所以,你又发现那么多的年轻人原本可以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更好个人内在成长之中,但最终可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求所得,不得不学会如何更圆滑、如何巧言令色,如何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为是非失去,耗费心思

  人越早时,确定某些真相、懂得常识运用,或许更能让我们活得踏实突破迷障,看清自我。获得规律秩序坚定往前。

  04

  “一个人今天的行为,绝不是出于随机,而是出于先前所做的各种事情。”

  “慈悲,当是同情不幸,不是同情不智。”

  “倘一个人有所求,又求不得,这无边的飞雪就会激起她冲破禁锢的心。哪怕堕入深渊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是一人所有之物。把它当成自己的东西,是极大烦恼之源。”

  “……越是穷,越是家教坏的环境,成长起来的人越容易有这样的心理。他把自小遭受的欺压和凌辱转变成一种仇恨,这种仇恨也许是隐微的,是怨憎心暗暗埋下的种子。”

  “他念旧情,只因为他的生活依然如故,所以他不能理解一个有了新生活的人,心决不会再停留在往日。”

  《水浒白看》一书中,王路表述了太多这样极具洞察且透彻深刻句子阅读的过程中,你看似读到的是“小人物”,实际上见到的却是“众生相。”

  所有同理慈悲,独思睿智,通过文本显现,除却他天生就具备领悟力,更重要的,大抵是他在后天学识上的不断下功夫,心性上的自我约束与克服。他是一个从内心真正被唤醒的人。

  这些总是让我随喜赞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配不上的,不可能得到。想得到,先令自己配得上 |婵琴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