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如果遭遇校园霸凌,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
日期:2019-05-04 09:45:37 作者:洋葱往事 来源:洋葱往事 阅读:

如果遭遇校园霸凌,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

  2018年,有一张微信截图朋友圈疯传:“廖老师你好,我是陈某妍妈妈王某,在莆田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科员,陈某妍爸爸陈某星在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综合处长(正科级)……

  这张微信截图曾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一度登上热搜榜首

  网友们戏称,这份标注了各种职务头衔的“家谱”,比《权力游戏》中龙母的自我介绍都牛比。

  此事的相关人员都已经得到处理洋葱这里不是要挖坟鞭尸,也不去探讨“权力的交易相关话题。很多网友在深挖这张人脉关系网时候,忽略了文中最后一段话:“陈XX这学期麻烦您多多费心,谢谢!”这句话才是这段“自我介绍”的精髓

  从中,我们看到一位母亲孩子的“爱护”和“关心”。

  虽然说这段介绍涉嫌“以权谋私”,犯了网友的大忌

  但是扪心自问,如果你有这么牛比的社会关系网,你是否也会刻意透露给老师,让他们对子女多点“照顾”,起码不受委屈、不被欺负?

  “校园欺凌”,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校园欺凌的存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要严重

  2015年日本内阁府公布的《儿童青少年白皮书》显示:

  “根据长期跟踪调查,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在周期6年的追踪调查中,近九成学生遭遇校园欺凌。”

  “一些学生长期因为相貌体型性格家庭背景等等原因,受到恶意攻击。”

  这些欺凌行为包括“肢体殴打、言语侮辱威胁集体排挤、背地里说坏话”等等。

  校园欺凌危害有多大?

  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导致健康损伤是其一。

  孩子的自尊信心受损,心灵遭受摧残影响学习生活身心健康成长。严重的会造成孩子一辈子都难以走出的人生阴影。一些学生因不堪忍受被欺凌,甚至选择自杀这一极端方式以求摆脱。

  青海15岁少年不堪欺凌,留下三份遗书服毒自杀有读者可能问为什么引用日本的数据中国的呢?抱歉,没有中国的数据。但是我们都知道,不少。而且,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2015年3月,在美国发生一起中国留学生绑架凌辱同学事件。这则震惊中美的案件起因是“留学生之间恋爱关系引发的争风吃醋。”法庭听证会上,受虐女孩在法庭上陈述

(施虐人)对她打耳光、烫乳头、剪头发、逼下跪、吃砂子……持续长达七小时的凌辱。边虐边说“弄死你也不怕,我在局子里有人!

  这个案件因为中美关系而备受关注

  然而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在有些人眼里,并不算是什么大事

  在受虐人陈诉案情经过的时候,三名留学生甚至在法庭上嬉皮笑脸,毫无悔意,认为这点小事搞得定。(一名涉案学生的父亲甚至试图贿赂受害人私了而被警方逮捕。)

  2016年,案件宣判

  三名中国留学生翟云瑶、杨雨涵和章鑫磊分别被判刑13年、6年和15年,刑满后3人将分别被遣返回中国。不同以往的争论,对于这一事件,国人一致表示赞赏

  很多人说,这起案件的宣判,给中国人上了一课。

  中国留学生翟云瑶、杨雨涵和章鑫磊施虐案庭审现场

  这个案件我们不做衍伸。

  应该说,校园霸凌并不是某个国家或者地区族群特色

  事实上,校园霸凌已经成为世界性顽疾

  除了上文提及的日本之外。据统计,英国有三分之一的儿童曾经遭受霸凌。韩国每3名儿童中就有一人曾遭受校园暴力。在美国,每年有约28%的孩子在遭遇校园霸凌。

  美国人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咋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对校园霸凌事件也是“低调处理”。他们也有“ kids will be kids”(小孩终归是孩子)的观念

  直到几起恶性事件的发生,促使美国不得不开始重视校园霸凌问题

  1999年4月的科伦拜校园枪击事件是导火索,这起严重事件让美国意识到校园霸凌的严重性,并开始相关立法。2015年4月,美国所有州都通过了反霸凌法。

  与此同时,美国的校园反霸凌标准也不断细化,即使是口头威胁也属于霸凌。

  美国学校对校园霸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一旦学校发现霸凌事件,必须立刻行动。在反霸凌法贯彻实施以后,如今,美国的校园霸凌率已经降到20%。

  有人或许会说,才8%这么少啊?

  别小看这8%,这可是涉及到数百万未成年人免受校园霸凌。

  但是,光有法律仍然不够

  并不是所有的霸凌,都能闹上公堂。(有的缺乏证据,有的危害不显著,还有的人不想麻烦。)

  因为霸凌的隐蔽性,校方能干涉的,也很有限(据心理学家贾娜.朱沃宁估计在校园里发生的霸凌事件中,只有十分之一老师会出面干涉。)

  学校、法律不管用了,那还有没有其他手段对付“霸凌”?

  有!越南裔美国籍少女Tina随着父母移民到美国,因为华裔面孔、不会英语,屡屡遭受同学欺凌、排挤。

  后来无意中同学们看到她一张小时候照片

  这是Tina小时候,父母租借礼服给他拍的一张照片。

  就是这张照片,Tina人生从此改变

  有同学问她是不是“皇家贵族”,Tina撒了个谎。

  从此,“亚洲皇室成员后代”的头衔,让Tina成为受同学们敬重对象

  同学们不再排挤、欺负她,并尝试与她当朋友

  看到这个真实事件后,你应该会明白文章开始的时候,我为什么要提那位特权母亲了吧?身份地位,很多时候会让你免受欺凌,甚至更受欢迎、更受尊重

  小孩子世界,跟大人的世界没有什么不同。

  在日剧胜利即是正义》中,关于欺凌的本质有这么一段描写

  校园欺凌,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衍伸。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么显赫的家庭背景。也不是所有小孩子都有“编谎”的本领老实说,这样也不健康)。

  那还有没有其他方式保护孩子?

  有!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有一位5岁小女孩,因为残疾屡屡被其他小孩子欺负。

  这件事被当地一群摩托车手得知后,他们决定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对这位小姑娘支持

  有一天上学的时候,小女孩身后跟了一群骑着摩托车、穿着皮衣纹身大汉。这群人把小女孩送到学校门口,并大声告诉她:“以后再有人欺负你,我们会出面解决!”

  这群凶神恶煞般的摩托车手,把那些欺负她的孩子们吓坏了。从此小女孩在学校里再也没受到欺凌。这群摩托车手并不是什么不良社会组织

  他们的成员都有正经工作,有的是邮局工作人员,有的是消防员,还有人是警察

  在美国、英国,有一个叫做BACA的组织(Bikers-Against-Child-Abuse),中文译名为“反欺凌机车帮”。

  这个组织,成员都是骑着哈雷摩托、花臂熊腰的大汉。他们是全世界最令人望而生畏,也是最暖心的“帮派”。

  这群花臂壮汉经常骑着重型摩托在大街上呼啸而过!

  几十、上百辆大功率重型摩托车一起发出轰鸣的声音场面那是相当震撼

  他们这么招摇过市可不是去打架,或者收保护费。

  实际上,这些花臂壮汉的主要工作,是护送小孩子上学!

  ACA专门保护当地儿童,免受家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侵害!很多当地警察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邀请他们出面帮忙。受虐儿童的家长、儿童服务中心、儿童医师、学校老师,都有可能帮助孩子联系BACA。他们提供护送、陪玩、保护、甚至出庭作证等服务。每个被BACA保护的孩子,都会收到一件背心,一个泰迪熊。

  还会乘坐一次哈雷摩托车,和每个成员来一次拥抱

  他们提供服务的手段并非暴力,而是威慑!“(面对欺凌)孩子们会害怕,会被恐吓,我们在这里就是为了带走恐惧。”

  家住英国的7岁男孩达伦,8岁的好朋友康纳也是接受过该组织保护的孩子。

  瘦瘦小小的他们,被街区的不良少年欺负了几个月之久。从开始的辱骂,逐渐变成了武打。看到头破血流回家的儿子,达伦的妈妈心痛不已。

  她跑遍了相关部门和社会机构,但都收效甚微。达伦和康纳的处境并没有改变,不良少年们甚至变本加厉。 无奈绝望之中,康纳的叔叔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联系了“反欺凌机车帮”。“反欺凌机车帮”英国分部在接到康纳叔叔的求助之后, 马上召集了一支四十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来到了达伦和康纳的家乡

  车队成员们带着两位小朋友兜风

  给他们加油打气,

  和他们分享自己童年不公遭遇。

  这些铁血硬汉的声援和支持,让达伦和康纳重拾生活的勇气。他们脸上也出现久违的笑容。机车的轰鸣声,将他们长久以来遭受霸凌的阴郁悲伤一扫而光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最少有1300万起。

  绝大多数校园欺凌,不会受到法律制裁,也不会有学校干涉。即使是家长,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

  我们也无法期待,每个孩子上学的时候身后都跟着一群花臂壮汉。

  很多时候,能保护孩子的,只有孩子自己。网上看到一对俄罗斯父女对话

  “如果有同学欺负我怎么办?”

  以暴制暴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有时候却是最绝望的选择。

  昨天“15岁男生被5名同学围殴致死”的文章刊登后,有一位葱友的回复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会把父亲逼成杀人犯的行为。”这条回复获得最高点赞。虽然非常偏激,但是却让人感同身受

  洋葱花这么多篇幅写这两篇文章,目的就是希望社会各界能重视校园欺凌!

  不要当做是小事!

  不要等它酿成严重后果!

  渭河初级中学惨案、隆山实验小学悲痛,不要再发生了!

  我们做不到BACA那样的保护,最起码可以表达态度

  最起码可以在公众舆论上进行声援。

  绝大多数受到欺凌的孩子,都会感到孤独无助。他们不敢告诉老师,甚至羞于跟家长启齿。孩子的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坚强然而,一次适时援手,会把他们从绝望线上拉回。有位网友说:初中时曾经被校园霸凌,决定转班。手续办完后,新班主任老余什么也没跟我提。

  在晚自习的时候,新班主任让两个人高马大的男生去我原班级,当众问:“谁是某某某?”我说我是,然后他们就在全班人的注视下,直接把我堆着书的桌子抬起来往外走,大声说:

  “余老师让我们来接你!”都过去十几年了,想起来就想哭。

  暴力不是应对校园欺凌的最好手段,

  或许威慑才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如果遭遇校园霸凌,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