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天,人们会组织一起踏青、植树、放风筝、拔河、放风筝,有的地方还会插柳和射柳。
清明节还是我们传统的重大祭祀节日之一,这一天前后,人们会祭祖和扫墓。
清明节原本是春风后的十五天,我们现在的清明节是假日清明节,在2006年,清明节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以前,清明节和寒食节是分开的,寒食节有个吃凉食的习俗。
由于清明和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和清明渐渐地合二为一,寒食的习俗也就延续到了清明。
寒食的由来是这样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是晋国的国君,他的一个妃子叫做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国君之位,所以想尽各种办法来谋害当时的太子申生,申生因为忍受不了屈辱,最终自杀身亡。
骊姬还不死心,她怕申生的弟弟对他的孩子有威胁,又设计陷害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离开后受尽了屈辱,他身边的臣子大都以为他以后前途渺茫,离他而去。
有一次,流亡了好几天,大家都没有吃饭,重耳更是直接饿晕过去。
这时候,有个人叫介子推,他见主公饿倒,悄悄地躲到一个没人的地方,用刀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然后生火烤熟了,送给了重耳吃。
历经艰难,重耳在19年之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也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做了国君之后,重耳大力嘉奖对他上位作出贡献的人,却一直没有想起来当时给他割股解饿的介子推。
后来有当时和重耳一起流亡的人向重耳提起介子推,重耳瞬间泪流满面,非常自责,马上命人去请介子推,要给他加官进爵,大力封赏。
介子推却因为母亲需要照顾,没有去接受封赏。派人去了几次之后未果,晋文公计划亲自去请。
重耳屈尊来到介子推家门口,门却紧闭不开,原来介子推已经带老母躲进了深山里,现在的介休绵山。
重耳为了找他们母子,在听了属下的建议后,放火烧山,计划逼介子推母子出山。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都没有见他们母子出来,火灭了之后,重耳才发现他和他的母亲被火烧死了。
晋文公悲痛不已,感慨万千,命令把这一天定位寒食节,忌烟火,纪念介子推。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是在介子推死后他的身边发现的,重耳把他一直收藏在身边。
奉劝晋文公能够清明大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做谏言,为了让晋文公时常勉励,牺牲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