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你走在路上,突然看见一位高龄老人发病或是摔倒了,你是选择视而不见还是勇敢的上去帮他一把?
不扶,对不起自己接受了这么多年的传统教育,毕竟助人为乐是美德;
但是选择扶,那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谁都不知道,地上躺着的到底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还是等着讹诈你的疯子。
一名小伙子在下班路上碰到一老人发病,情急之下,他赶紧把老人送到医院。而他女朋友不支持他多管闲事,在电话中闹分手。当他女朋友骂骂咧咧进病房时,却意外发现男朋友救的是她父亲。
当男孩转身去倒水时,病床上的老人竟然抓着女儿的手狠狠地说:“女儿,你赶紧跟这个傻小子分手,他这样见人就救,你迟早被他坑死.......
最后,小伙子被分手了。
视频的最后一幕是:老人又一次在大街上发病了,小伙子依旧路过,可这一次他没有像上次那样伸出援手。
好心将需要急救的你送到医院,事后知道是女儿的男朋友,竟然不是欣赏男孩品行不错,可托付终身。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这男孩太傻了,是个猪队友,别被坑了。
最后,还不是坑了自己。
02
从“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到四川达州少年扶老人被讹事件,扶老人仿佛成了一种“高危行为”、一道“社会难题”,“老人扶不起”“不敢扶”也逐渐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还记得年前,一位老奶奶摔倒被路过的一位小姐姐好心扶起来,但是老奶奶立马抓住小姐姐不放,必须要赔偿我,不然你就不要走了。
民警过来了解情况,小姐姐百口莫辩,老奶奶就反问了:不是你撞的我,你为什么要扶我?你根本就是心里有鬼。
后来,也是看了监控才还给小姐姐清白。但是呢?老人却什么事都没有。
这让我想起来一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最无耻的事,就是让一个好人自证清白。
老奶奶肆无忌惮的继续装倒讹诈,因为根本没有法律可以威胁到自己,反正每次都没事;而小姐姐,可能却再也不会轻易的去扶起任何一位摔倒的老人。
不是她变得冷漠了,而是她害怕了,她害怕自己的善意,再次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
我问了几位身边的朋友,如果他们遇见这样的事他们会怎么办,结果他们的回答都是出奇的一样:
我可能装作看不见,不会轻易扶,谁知道地上躺的是人是狗,毕竟家里不是有矿的人。
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说,行人的心变得冷漠了,我却觉得,是这个世界的有些所作所为,在逼着我们不得不冷漠。
殊不知,人心倒了,就再也扶不起来了。
03
马克思为什么说,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目著被绞死的危险。
对于摔倒的老人来说,讹诈的成本几乎为0,失败了也没什么,成功了就能获得数万乃至数十万的赔偿,他/她为什么不选择讹诈。
指望通过道德力量终止这种行为,就像指望通过宣传毒品危害而不是用严厉的法律手段来禁毒一样可笑。
成功了,有一笔不小的收入,还不用自己费什么大力气;失败了,没关系大不了再来一次,反正警察不会对我怎么样,路上行人那么多,我碰到哪一个,算他倒霉。
然而反过来想想:社会一边提倡着助人为乐一边却又没有真正实施保护好心人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想要建设乌托邦一样的世外桃源,却又不能对小人绳之以法,这可能吗?
如果每一次的扶老人事件,都要变成讹诈的途径,试问还有谁会去继续冒险去发扬这种美德?
我们经常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却忘了,奉献爱的前提是值得。
如果一次次奉献的爱,被坏人拿来有所企图,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奉献爱呢?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04
回到文首的问题:遇到老人摔倒了,到底要不要扶?我想我是会的。
前段时间,我和弟弟开车经过湘江大道时,距离我前方一百米处有一个骑摩托车的人自己驾驶不当摔倒了。
当时路过的车辆都是绕道走,我经过时意外的发现人竟然是压在摩托车下面,一动也不动。
那时正是下班高峰期间,车流量很大,我赶紧叫老弟停车,然后飞奔过去。
我过去时,那名中年人全身多处挫伤,尤其是头部,出血严重。我们赶紧扶起摩托车设置路障,然后紧急处理并拨打了120。
后来有人问我,你开着车不怕被讹上说是你撞的吗?
讲真,真的来不及想。那一瞬间,我想到的只是万一二次伤害该怎么办?如果我不停车去急救,我想我内心会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安的。
最后我并没有被讹上,病人家属和交警一直在说谢谢。(目前,路上有很多监控和电子眼,而且社会体系不断在完善,民法总则也给施救者吃了定心丸,想讹人也并没那么容易。)
奥黛丽赫本说 : 当你长大时,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一只用来帮助别人。你帮助了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她怀孕的姐姐在公交车上被一个高中男生让座,正打算对这个男生说谢谢,对方却先开口了 :
“我想你可能不记得我了。以前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每天在同一个车站,你都会让座给我,现在换我让座给你了。”
“扶老人,扶的终究是有一天我们老去的自己”。
— END —
只需三步,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番茄
推 荐 阅 读
◆作者:番茄,医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知名三甲医院部门主任,专注于女性自我成长,擅长用文字为读者解答恋爱、婚姻、家庭与亲子教育的困惑。公众号:遇见番茄()微博@番茄的村庄,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