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不想发光呢”
文 / 李晓琪
前几天家里换了一部新洗衣机,男朋友从选品牌到安装都在听他爸妈的意见。
在我的观念里,这些事都是可以自己解决的,频繁咨询父母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后来我们谈了谈,他说:“让父母在你的生活小事上拥有参与感,也是一种孝顺。”
而我从未与父母有过“亲密关系”,连喊我爸去洗手吃饭都觉得别扭。
一。
我从小就故意和父母疏远。
于是父亲很自卑,跟我外婆家也相处很差,最后厌世天天在家,经常酗酒,喝完酒家里的东西都会烂一半。
而我妈很“浪漫”,她一直可怜父亲,心软他每一次下跪,并始终相信父亲会变好。
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我期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我一直觉得父母的关系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没有谁是真的值得可怜的。
前段时间我做了一个测试,测试的第一条关于家人会不会控制你的婚恋选择。
当然会控制了。
在得知我有男朋友之后,我妈问过不下十次,他抽烟喝酒吗、收入如何、有房子没、父母怎么样?
这种反省越重,原生家庭带来的束缚就越紧。
二。
不仅如此,在这种家庭影响下,我发现自己对“亲密关系”毫不信任。
我妈偶尔会问我爸有没有给我打电话,我说没有,因为我早就把他加进黑名单了。
我妈叹气,说:“你好冷血。”
我怔了怔,发现原生家庭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对亲密关系的极度无安全感,甚至冷漠。
我们异地恋,刚在一起时,他每天都会说“我想你”,而我很抗拒,因为一句想念根本没有用。
而且它不能带来任何实在的东西,比如一个拥抱、一次散步、一张机票。
它只是无价值的三个字。
男朋友花了很长时间让我理解,“在亲密关系前,无价值的事情也是有价值的。”
我问,那要是不想亲密呢?我转而聊起我的父母。
他说,“只要不亲密能让你真正快乐。”
他说起我有时候跟父母聊电话,聊到意见不和时,我从不反驳,只是偷偷哭。
与原生家庭不亲密时,我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或是开心,我依然背着石头在走路。
三。
前段时间为了改善关系,我请我妈出去玩,晚上我们躺在民宿的大床上,她在追《都挺好》。
为了那一句,“在亲密关系前,无价值的事情也是有价值的。”我开始陪我妈看电视。
她说我爸也这么跪过,他以前也会像苏明成一样会逗老婆开心。
“那你不觉得他很没用吗?”我问。
“你奶奶在你爸13岁的时候去了。”
我发现她提到“无法改变”的时候的无奈,跟我初中决定去学校住的无奈一模一样。
面对原生家庭,我们都一样无可奈何。
可能真的要感谢那次旅行,我们聊了一晚上,很多事情都在那天和解了。
不止是因为答完题可以领取小猪短租1000元民宿基金。
而是因为只有知道了自己的家庭是什么类型,才可以适当地做出调整。
原生家庭的确不可逆,但为此感到不开心的我们,也许可以做出一点点改变。
最后。
和原生家庭和解?想想就很难,对吧。
因为小时候在日记本写满“好想离家出走”都是真的,那些委屈早就扎得我们千疮百孔。
可正因这些不快乐在心底太牢固,才更要明白事已至此,再去做出努力。
只有这样做了,和我们一样“可怜”的父母才能得到释怀。
因为我们总会成为父母,而到那一天,希望我们都不是自己父母的样子。
作者/ 李晓琪
歌曲/ 東京の空
插图/ 尽管如此 也要活下去
问两个问题:
点好看了吗?
星标我们了吗?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