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台湾为什么可以成为第一个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亚洲地区?
日期:2019-02-21 20:18:16 作者:野马君 来源:野马青年 阅读:

台湾为什么可以成为第一个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亚洲地区?

  上周去了一趟台湾,顺道拜访了几家致力于推进性别平等机构,非常感慨台湾在性别平等教育领先我们太多,正好赶上昨晚台湾地区行政院”提出保障同性伴侣缔结婚姻关系的专法,又是一个关乎性别平等的里程碑事件

  所以今天想写一写,台湾推进性别平等教育的过程,以及我在拜访这些机构时的一些感悟

  曾经充满性别刻板印象课本

  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国小国中的教材中,还有很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

  比如国小的第一课《谁起得早》课文内容就是“爸爸早起看书报,妈妈早起忙打扫”,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

  △国小第一课

  还有一篇课文讲到,“有的时候我爸爸没有出海打渔,又赶上我们的假日,他就带我和哥哥到海边去,教我们钓鱼的方法“;

  而另一篇课文则是:”昨天是星期日,我们三姊妹都在家,大姊看到家里有些乱,就要二姊和我跟她合作,把家里整理整理,我和二姊都答应了。“

  同样是假日,男孩子父亲外出钓鱼,女孩子就要待在家中整理家务

  台湾的朋友跟我说,除了这些明显的课文内容外,那个时候的台湾课本还在很多方面强调了男女的分工与差异。比如家政课本中的主角几乎都是女性,而讲运动实验的课本里,主角几乎都是男性

  当时已经有倡导性别平等的团体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妇女新知基金会从1988年开始,对台湾的教材课本进行了检视,认为其中存在着大量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会影响男孩女孩关于未来职业选择人生规划

  他们推出了《两性平等教育手册》,成为性别平等教育的先声。

  从彭婉如到叶永志

  1996年,台湾爆发了一件至今未解的悬案“彭婉如案“,这起事件大大推动了性别平等教育的进程

  彭婉如是台湾知名的女权运动者,曾推动多项保障女性权益的法案,包括“妇女参­政四分之一保障条款”。

  △彭婉如

  1996年11月30日,在高雄为“妇女参政四分之一保障条款”彻夜奔走的彭婉如,夜间结束工作后,在路边搭乘出租车回到住处,却意外失踪。

  三天后,她的遗体在郊区被发现当时她全身身中35刀,伤口深入胸腔歹徒甚至还把右眼眼球挖掉,全裸弃尸。

  彭婉如的惨死触动了整个台湾社会人们没有谴责受害者,相反,人们意识到,社会中针对女性的暴力一直存在,而这种肆无忌惮的暴力,与不平等的性别文化有着很大关系。

  彭婉如命案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力量很快行动起来,1997年年初,台湾通过并开始实施《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其中规定中小学必须有“两性平等教育”,1997年3月,教育部成立“两性平等教育委员会“。

  (多说一句,今天在台湾的公交车、捷运上,都能够看到各种反性骚扰标识,公交车设有专门的反性骚扰紧急铃,捷运站内的广播也一直在提醒乘客,如果遇到性骚扰,可以立刻通知站内的保安组。)

  而这时,不管是教育部还是民间团体使用的都是“两性平等”而非“性别平等”这样的话语,即认为性别只包含男人和女人,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叶永志案的发生则改变了这一表述

  △叶永志

  叶永志是台湾屏东县国中三年级男生他从小气温柔行为举动“很女性化”,喜欢过家家游戏,也因此,叶永志在学校经常受到霸凌,有同学曾强行脱下叶永志的裤子验明正身”。

  △叶永志是一个非常温柔、体贴孩子

  因为霸凌和嘲笑,叶永志在学校时不敢当大家的面去厕所,只能提早几分钟下课偷偷去厕所,或者在上课铃响之后使用女厕所和教师厕所。

  △那时学校并没有在意同学对叶永志对霸凌

  2000年4月20日,叶永志在下课前五分钟举手向老师表示想上厕所,经老师同意离开教室,但一直到下课都没有返回教室,之后被同学发现在厕所里,倒卧在血泊中,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叶永志妈妈从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不正常的”,他只是不同而已。

  叶永志生前的遭遇引发了人们对于多元性别议题讨论性别是否只有男和女两种?是不是一个男生一定要阳刚女生一定要温柔?如果一个男生表现阴柔细腻,是否应该被纠正,甚至被霸凌?我们可以不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吗?我们可以与同性相爱吗?

  在叶永志案带来的思考的催化下,2004年,台湾终于通过了《性别平等教育法》,要求小学学期至少进行4小时的性别平等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除了男女两性的性别平等保护之外,还涵盖了不同性别、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气质的平等权利保护。

  台湾的性别教育课本长什么样?

  从《性别平等教育法》开始,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开始了有法可依时代,在教材编写中也需要符合性别平等的原则,“爸爸早起读书报,妈妈早起忙打扫”这类刻板印象已经被更为多元的内容取代。

  总的来说,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包括性教育,情感教育和同志教育。

  性教育内容从国小到国中层层递进,从教小朋友保护自己的身体隐私尊重别人的身体自主权,到认识男女生理差异,了解器官,再到性行为。

  △台湾国小课本和性教育有关的内容(点击图片放大

  情感教育会教授学生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包括该如何开始一段恋情,如何避免危险恋人,在恋爱中怎样与对方沟通,怎样走出失恋,遭遇分手暴力该怎么办等内容。

  同志教育即多元性别教育,旨在让学生们了解到不同性别、不同性倾向和不同性别气质,营造包容、多元、开放校园环境,减少校园霸凌。

  △课本中同志教育的相关内容(点击图片可放大)

  然而,台湾在性别平等教育的路上高歌猛进同时,近年来也受到不少保守团体的反对攻击

  比如台湾的朋友告诉我,尽管台湾没有没有“早恋”的说法,但也有不少家长仍然坚持认为,应该到了大学之后才能谈恋爱,所以反对在国中阶段就开始进行情感教育。

  还有一部分家长反对“过于露骨”的性教育,认为性教育应该偏向于守贞教育,而不要强调“身体自主权”等内容。

  台湾的朋友跟我们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保守团体的家长来到学校和学生们分享,她讲了一个苹果故事

  她把一个苹果交给学生,请全班同学在班级内传一遍,然后拿起这个苹果问大家,“这个被所有人都摸过的苹果,你还敢吃吗?”

  学生们回答“不敢,因为不干净”。

  那位家长这时说,“对了,这个苹果就像是一位女生,如果她不珍爱自己,和许多男生有交往,也会没有人敢要她。”

  △保守团体对性教育的误读、歪曲

  当然,争议最大的还是同志教育,在一些保守团体看来,同志教育就是让“孩子变成同志”的教育,因此极力抹黑这部分内容,甚至在去年发起公投,要求教育部撤下关于同志教育部分的内容。

  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之路还没有走到终点

  但台湾的一位朋友告诉我,经过这些年各个团体的不懈努力尊重不同性别、性倾向、性别气质的人已经成为了台湾社会的一个基本共识

  “每个人都能比较自在地活着。”他这样告诉我。

  是啊,我想到在翻看台湾的课本时,里面不仅有引起保守团体不满的性别光谱的内容,往后翻,还有教学生如何与残障相处的内容,甚至包括如何欣赏烹饪不同国家料理

  和性别平等教育的其它内容一样,这些内容并不是在鼓励生成为残障者、成为其他国家的人,而是让学生认识与自己不同的人,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学会和与自己不同的人相处。

  我想,不管是性别教育还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其实都是在教育人们平等地对待那些与我们不一样的人。

  而这,为什么要遭到反对呢?

  相关阅读

今年全球最酷的“网红大概就是这个85岁的老太太了吧

  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

  不婚丨丁克丨 多元成家 丨多元婚育丨荡妇羞辱丨同志 | 30岁去留学义工丨职野 丨代孕丨冻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台湾为什么可以成为第一个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亚洲地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