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阅
影视
《流浪地球》作为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代表作之一,在同名电影上映之前,它的知名度远低于刘慈欣其他作品,可以说刘慈欣很多短篇魅力都被《三体》的光辉所隐藏。
《流浪地球》原作仅2.3万字,同名电影选取了小说中不到千字的一段话进行了扩展,2个多小时的电影并无法将整部小说的内容表现完整,很多电影的差评也来自于对原作背景并不了解的观众,这也能理解。那么,《流浪地球》主要讲了什么呢?
电影流浪地球电影《流浪地球》讲述因为太阳即将在一百年后出现氦闪从而毁灭地球,全人类义无反顾地开启了将地球迁移出太阳系,前往4.2光年外的比邻星,名为“流浪地球”计划。在迁移地球过程中,需要借助木星引力为地球加速,然而引领地球前进的发动机出现了故障,当地球靠近木星时,木星引力的增加让地球几乎处于灭顶之灾,即将在几十小时内于木星气层气化。
空间站内的联合国高层在计算之后,决定放弃地球,开启备案计划“火种”,带离存储人类文明和地球基因空间站离开太阳系。主角一众在绝望中想出了拯救地球的办法——点燃木星。在所有国家的人努力下,木星被点燃,避免了地球毁灭的命运。
小说流浪地球电影是灾难开头,喜剧结尾,极度绝望后燃起希望,人们抱着无限向往前进。而原作小说却是不一样的故事。人类进入流浪地球的刹车时代已经4个世纪了,经计算,需要经过2500年100代人经历5个阶段才能到达新家园。原来带来生命的太阳被人类视作恐怖的源头,近日点是灾难日谣言四起,远日点是幸福节日。地球停止自转带来了无限灾难,人类在漫长的时光中,抛却了道德、社会关系,感情淡薄,资源稀缺,连生育都要靠抽签决定,一切只为和太阳作斗争。
人类永远不可能理智。经历4个世纪灾难的人们,却看不到太阳发生变化,渐渐开始怀疑科学家们的计算,“飞船派”反叛军起义,处死了“流浪地球”计划的5000名代表人物,就在那群人被赶进零下百度地面瞬间冻死后,太阳却氦闪了。剩下的人类在经历恐怖氦闪之后,继续带着地球执行先祖留下的计划。
叙事主角在年迈时,遥想着2千年后子孙等来地球解除冰封的美好场景,呐喊出了反复出现在作品中的那句话:“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
虽然电影只借了小说的背景和一小段故事,但核心却是不变的:希望,家园。这两个反复出现在作品和电影中的字眼。小说中有一个特别戳读者泪眼的桥段:在人类尚能到地面活动的年代,幼儿园老师带着孩子们乘船看星空,她含泪指着宇宙中遥远的比邻星,对孩子们说:“那就是我们的家。”家园观念扎根于每个地球人心中。
电影为什么能火或许,任何一个观影经验丰富的观众,都能很明确地指出电影的不足:人物扁平、部分桥段过分煽情影响了节奏、故事情节不完整、部分设定bug明显……比起优秀的好莱坞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成品还够不上“满分”二字。
但《流浪地球》还是火了。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演员吴京的功劳,是中国人的爱国情绪将电影推上票房排行首位,其实不全然。电影能火,国外也有不少媒体和影评人给了高评价,它能火是必然的。
①诚意。以导演郭帆为代表的7000名剧组工作人员和演员们,经历了4年的奋战和几乎流产的困境,每天超负荷工作,打造了这部电影。电影即使海报也处处是细节,如被冰冻的城市地标建筑。电影中有很多外国角色,很多是本籍演员,连一个背影、一句台词,都专门请人扮演。在技术上,这是一个优秀的完成品。
②立意。好莱坞商业大片更喜欢个人主义的英雄,由某个超级英雄解决了所有问题拯救地球;在很多外国科幻小说中,人类自救更偏向抛弃地球乘坐飞往宇宙的大飞船。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人是超级英雄,不只中国人,所有国家、不同语言的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牺牲,他们都选择了带着地球寻找新家园。这是其他好莱坞科幻片无法看到的集体主义。
③心意。就连郭帆导演本人也承认,这部电影还达不到“输出文化”的程度,演员吴京则玩笑,宽容期待中国科幻电影的影迷们很可爱。这部电影不是最好的科幻电影,但,它是中国第一部硬科幻商业大片,就算在商业片中,也属于优秀级别的电影。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片,还是好看的商业片,当然值得中国影迷们前往观看。
作者刘慈欣说,中国人有个心态,认为现阶段中国拍不好科幻片,拍出来肯定会被喷就不拍了。但只有片子出来了,才能有批评之声。他亲自参与剧本修改,参加路演宣传,也是对中国第一部科幻片寄以厚望。
吴京则说,以往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印象都停留在武侠片、抗战片,他认为观众应该在电影中看到中国的未来,而不仅仅局限过去。
在此之前,总有人问,中国到底能不能拍好科幻片?幸好,《流浪地球》交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也鼓舞了许多电影制作人,刘慈欣的其他作品也进入改编计划。中国科幻片,起航了。让小编在此呐喊一句:
“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
读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