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调查,下面的答案里,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以前是同学”,或者“家人朋友介绍”,出现了一类新选项:
网上认识的。
而且,这个选项的占比越来越高,大有赶超前两种认识途径的趋势。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有了“网恋”这个词,那时候想要在网上认识陌生人,多半是通过论坛或者联机游戏,难得能遇到投缘的人,想“网恋”也并不容易。
你打开手机App Store,输入关键词“社交”,分分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有的软件明确看脸,用户必须放照片,左滑代表无感,右滑代表喜欢,简单高效;
也有的软件自称“走心”,两个陌生人被系统凑在一起就能聊天,聊几天就说你们是“soul mate”;
还有的软件可能主打的不是社交功能,但只要你们有差不多的爱好和品味,就很容易通过网络找到对应的小组,然后认识对方……
所有的社交软件都喜欢标榜自己特靠谱,能帮用户找到真爱。但同时,这些社交软件也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用户评价成“约X神器”,说上面都是一群心怀鬼胎的饥渴男女。
2
负责任地说,如果说“社交软件用户质量差,都饥渴,素质低”之类的,我没法认同。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款社交软件之所以能火,就是因为用的人多,这也就意味着,你在软件上认识的人,本质上也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人。
你的同事,同学,吃午饭的时候坐在你邻桌的男生,和地铁上背对着你玩手机的女生——他们的手机里可能都有一两个社交软件,你可能下一秒就能刷到他们。
你不可能认为,这些人都是坏人,或者素质都低下,那么你也就不可能判定,玩社交软件的人就都是很饥渴,很low的人。
另一个事实是,相当一部分玩社交软件的人,并不是明确抱着“约X”的目的——更准确地说,他们可能压根没什么目的。
有非常多的年轻人都表示,他们下载这些软件,最初的心态是“好奇”,是觉得可以在这里认识陌生人很有意思。
也有些人只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圈太窄,生活孤独无聊,想要多个途径认识点新朋友。
仅此而已。
至少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在网络兴趣小组上认识过不少志同道合的人,也通过社交软件认识过很心动的女孩子。
大体上来说,在软件上认识的人多数也是善良和有趣的,和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3
但是,这并不代表从社交软件上开始的恋情,就和现实中开始的恋情没有区别。
相识于社交软件的恋爱,相对而言就是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也是事实——并且,这个道理你明白,和你恋爱的那个人也明白。
我以前通过豆瓣同城认识了一个女孩子,和她有过一段恋爱。
其实我们都很喜欢对方,相处得也很开心,但唯一的问题是,她会经常不信任我,想要查我手机。并且,当她发现我的手机上依然留着豆瓣的时候,非常生气,认为我这是对她的不忠。
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豆瓣并不仅仅可以拿来社交,我用豆瓣更多地是喜欢它的影评功能,用它查新上映的电影评分。
但她没有办法接受,她坚持认为,因为我们是从这里认识的,所以我就一定可以从这里再认识其他的女孩子。
你随便滑两下,或者回复几个帖子,就能认识那么多的异性,这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从这里开始一段新恋情太简单了。
然后,这些玩软件的人又会怎么想?
他们会不满足。
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幻想,既然已经在这里遇到了你,那有没有可能遇到更好的,更合适的女生呢?
你回想一下,你在读书的时候和男同学恋爱,如果他劈腿了,你们整个共同好友圈都会知道,都会鄙视他。或者你现在回老家相亲,你的相亲对象可能就是你妈妈的同事的侄子,如果他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也没有办法向长辈交代。
但是社交软件上,你们只认识彼此,没有共同的朋友,甚至可能谈了很久的恋爱你都不知道他的公司和住址。
总有人喜欢提一个概念,说不靠谱的不是软件,而是人。
但事实上,社交软件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它真的更容易把同一个人身上“不靠谱”的那一面暴露出来。
同一个男人,可能相亲的时候就是想要谈一段奔着结婚去的恋爱,但打开社交软件也真的有可能会想要只是开启一段艳遇。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女生抱怨,自己在某个软件上交到了男朋友,两个人明明相处得好好的,却发现男朋友依然在玩那个软件,感觉自己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4
所以,社交软件到底能不能用?
当然能。
甚至我认为,单身女生都应该试着玩一两款社交软件,不仅可以帮你拓宽社交圈,认识更多的人,也可以尽快地让你对“男人”这个群体了解起来——毕竟在软件上,各种类型的男人都有,也都愿意和你交流。
我认识一个单身了二十年的女孩子,在玩过几天社交软件之后告诉我,感觉“仿佛是见识到了人种的多样性”。
然后她又补了一句,不过,也挺有意思的。
但是,如果是为了脱单恋爱,社交软件一定不是最优选,从社交软件开启的恋爱,也注定会是恋爱中的hard模式。
最好的选择,是把它当作一个“补充途径”,和“附加选项”,而不是让它成为你的决定性因素。
源姨推荐
渣女核心技:既不成全你,也不放过你!
看源姨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