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刻如此
01
最近,河南洛阳的一名男子殴打老师的视频,引起全民的关注,视频里一个正当壮年的汉子不由分说的朝正在骑车的中年男子一顿掌掴,还边打边说“以前咋削我的,你还记不记得?”由于身高体力相差悬殊,中年男子没有反抗,用手捂着脸,看起来十分可怜。
这段视频被网友发到了网上,打人的男子也出来正面回应,称被打的是他的初中老师,当年因为自己家里没钱没权,老师就任意欺负他、践踏他的尊严,他曾被踩到脚下猛踹几十脚,这让当时只有13岁的他身心受到了严重伤害,甚至到现在依然还会做噩梦。
这段网上的公开信一出,顿时引起了舆论的哗然,有人说这是现实版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人说“恩恩相报何时了,还是早放下早好”,但说实话,我们不是当事人,也不好妄加评论。
今天 ,刻哥只想借此事件和大家讨论下关于童年创伤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和留下的隐患,以便大家可以正是自己童年时候的一些不幸,并且当我们成人人父人母的时候,可以更好的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年轻男子“以暴制暴”的行为肯定是不对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师过去的做法对孩子造成的童年创伤是既成的事实,他之所以会去报仇,不过就是心底郁结还在,无法真正的走出来。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童年的阴影会影响成年之后的世界观,他将人的意识部分比喻为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角,而潜意识却是冰山在水面以下的巨大部分,潜意识虽不为人知,但很多时候在不知不觉地支配着人的行为。
而这些童年创伤,因为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大多被压抑到潜意识区域。精神分析认为,一些伤痛会由意识转为潜意识,但这不代表是伤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已经消失了,相反,他们是穿上了更加有伪装性的外衣,隐藏在我们的内心里。虽然我们认为它已经不在了,但一不小心被某事触动,它还会跳出来,让你痛不欲生,甚至情绪失控、行为失控,甚至会因此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成年之后的三观。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30几岁的成年人,却对少时的记忆耿耿于怀,是因为曾经被老师暴力相待的回忆停留在潜意识之中,在潜意识中,他觉得自己是弱小的,是被欺压和羞辱,当婚后有了孩子之后,这份屈辱感和作为人父的保护子女的责任感产生了冲突,这份矛盾心理让他痛苦,所以,当遇到过去打自己的老师时就爆发出来,让他情绪失控,做出了打人的行为。
童年创伤为何会形成?大人一旦遇到创伤,会用已有的认知、学识、判断、经历以及一些其他的自我防御机制去主动进行自我疗愈和自我保护,但作为身心还未发展成熟的小孩子,在他们的三观还未形成,内心还不足够强大的时候,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暴力、打击、性侵或伤害,就会造成内心某个部分发育不良,出现问题,甚至停止长大。
一个人,即便身体已经长成大人,面容布满沧桑,可他的内心或许却永远停留在了那个布满阴霾,无法释怀的几岁、十几岁。所以童年的创伤,是一种看不见的伤痕,它不仅仅反映在心理层面,更是对情绪、智商、健康、体态等方面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02
我觉得最好形容童年创伤的案例,就是“人格分裂”病人,学术名称为解离性身份障碍(DID),也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有人称其为“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多个灵魂”。
影视剧通常都比较偏爱此类题材,比如我知道的张一山主演的电视剧《柒个我》,小李子的电影《禁闭岛》,才女娜塔莉·波特曼的《黑天鹅》,以及豆瓣评分高达8.5的电影《致命ID》,而无意外的这些涉及人格分裂的主人公都有个不幸的童年。
记得前段时间,在Youtube上,一个名为Jess的亚裔女孩,直播时不自主切换身体不同人格,瞬时间轰动网络。随后Jess又上传了许多关于自己的视频,数一数她的身体里竟然住着六个人格。
有人猜测她在演戏,有人以为她是作秀,实际上她只是生了病。后来Jess解释说,是她4岁时受到了无法承受的巨大创伤,后来她就患上了DID,用不断分裂出的多重人格,来保护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
她说自己分裂出的第一个人格是6岁的Max,他是个勇敢聪明的小男孩,能够一直保护4岁的妹妹Jess。原本不知情的网友以为只是一场恶作剧,了解真相以后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对于大部分的DID患者来说,他们基本都在童年有过创伤性经历,之后分离出了不同人格来代替主人格承受痛苦,用以隐藏那段伤痛的记忆。
说白了,多重人格是一个破碎的灵魂,许多碎片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同人格的出现,既是这些患者童年的梦魇,也是他们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从成年期开始,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长任务,其实还肩负着另一个巨大使命,去补完童年缺失的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只可惜有些人无法真正成年,他们因童年的创伤无法完整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03
意大利医学女博士蒙台梭利曾指出,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拥有暴力倾向的人:通常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暴戾、极端、扭曲、不完整的原生家庭,因为他们耳濡目染,他们习惯了伤害,成年后也会将这种暴力延续下去
懦弱、敏感、自卑、习惯讨好的人:通常父母不是强势专制,就是任由老人带的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l
对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对自己性别身份认知障碍,成年后对异性身体排斥厌恶,无法和成年异性交往的人:这些人的童年有一部分都经历过性侵,或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比如缺乏父爱或者母爱,或者父母在其童年时有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的观念。
之前,很热的一个新闻事件,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26岁的生命,本应风华正茂的年龄却选择了用最极端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林奕含去世后,她的父母向媒体痛诉,女儿是因多年前被补习班老师诱奸,长期挣扎在痛苦中,患上忧郁症,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林奕含生前有部小说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故事的原型就是根据她的经历改编而成,表面上是讲畸形的师生恋,实际上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无情加害,是林奕含自身一次次对结痂伤疤的残忍揭开。她在自杀前接受采访时说“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一生。”
童年的阴影、伤痛记忆,往往会像个魔咒般无法驱散,不断重复的伤害记忆,会让当事人行为举止和精神心理,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奇怪的反应和特征,也被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解释: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我们之前讲到的多重人格障碍就是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除此之外,PTSD表现的核心症状还包括:创伤性再体验、回避和麻木、警觉性增高,以及抑郁症、攻击性行为等,为了方便大家了解,部分详解如下:
1 、创伤性再体验
就是一段不良的伤痛记忆会在脑海中重现,尤其是某些场景、事物像开关一样,不自觉触发了当时当下的回忆,仿佛创伤性情境重现,让当事人悲伤、情绪失控。手撕老师的学生就属于这种情况。
2、回避和麻木
简单来讲就是“选择性失忆”,故意远离和躲避与创伤有关的人、事、物,为了忘记痛苦记忆,当事人可能会压抑情绪和感受,甚至后来对创伤相关的细节都想不起来。
不过表面上这段记忆被大脑自动屏蔽,但当事人的神经系统会牢牢记住,如同个炸弹一样,说不定在哪个类似的情境下突然引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房思琪,就是故意用“爱”美化了老师的性侵行为,从而让痛苦减轻。
3、警觉性增高
表现为,过度警觉、容易惊吓;时常恐慌,容易激怒;可伴有注意不集中、失眠焦虑、愤怒过激等反应。比如童年受到性侵的女性,成年恋爱时容易对异性的触碰产生逃避、躲闪和条件反射般的拒绝。
有人说,人的一生就是童年的不断轮回。我们不可否认童年对于人一生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学会直视创伤就是疗愈的开始,看到内心那个渴望被拯救的小孩,并一步步用爱将TA带出阴霾,相信总有一天受损的自我会重新变得完整。
正如荣格本人指出的那样:“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要帮助他面对苦难具有一种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我用三个词语来概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童年的创伤吧,分别是:承认、接纳和宽恕。
承认伤痛,接纳过去,宽恕伤害过你的人,宽恕那个不够勇敢、不够强大,不够快乐的自己。
要知道,原谅别人就是放过自己,放下何尝不是救赎自己。
:(刻哥的文章,尽量的在输出一些干货,无论是从心态到思维还是技巧上,都希望让大家看了有所反思。坦白自信的说,这种内容在很多其他平台和机构,付费的课程都没有这个程度,所以且看且珍惜,不要求大家付费,但点个赞或者转发推荐给其他朋友,我还是会很欣慰的。你们的支持,是我更新的原动力)
扫码添加助理 预约刻哥/咨询师 详聊 刻哥原创推荐《刻哥原创挽回理论——反撇》
《分手后他想复合了该怎么办》
《性格缺爱,恋爱总是用力过猛怎么办》
深刻情感说:深刻如此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连市心理学会会员,33岁,刻哥具备八年以上的情感咨询经验、咨询案例近万例,对人格重塑有着独到见解。他的思维方式往往可以帮助求助者认识到其在两性关系思维模式上的固有缺陷;他同时会运用独特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求助者所面临的众多棘手问题,例如分手挽回,离婚/外遇危机,约会指导,建立吸引等,帮助求助者克服策略和战略上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