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是一部由侯孝贤执导,游安顺 / 田丰 / 梅芳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孝--“回大陆干什么?”
现在台湾就是那个笨蛋阿孝,我们需要一位记得回家的路的阿婆,把这个迷途的孩子早日领回家。
《童年往事》观后感(二):奶奶
看不下去……每次都只看奶奶带阿孝古回家的那段,每次看到奶奶说“梅江河”别人听不懂,她就笑笑的时候眼泪就止不住了,甚至我现在很久没看了,想到这段,眼泪又下来了……我想我可能永远也看不完这部电影了……奶奶……
《童年往事》观后感(三):长镜头之王
从大学开始基本每年都会温习侯孝贤的片子,尤其是他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几部经典。我很喜欢那种长镜头场景,很静,让人有种苍然的感觉。
不多说什么,感觉老贾的早起的片子里如小武,站台里面看到很多侯孝贤的影子。
《童年往事》观后感(四):童年往事
看侯导的第三部电影,依然是不紧不慢的客观叙事风格,很生活化,讲的是导演的故事,却能找到你自己的影子,不刻意煽情,却能让你安静落泪。回忆起来,和阿婆寻找回大陆的那条路,路边采芭乐的那个下午,大概是最快乐的时光吧,当时只道是寻常,让人感叹。
《童年往事》观后感(五):被击倒
被乡愁击倒
被流光击倒
被父亲击倒
被祖母击倒
被生活击倒
被榕树击倒
被夕阳击倒
被配乐击倒
被不动声色击倒
然后,就说不出话来,很久很久。
老侯说:成长不管是个人的,还是民族的,在当时似乎都不会感觉到,而只有岁月流过。
《童年往事》观后感(六):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写实,而影片的情感升华之处也有赖于它的写实
《童年往事》虽然是候孝贤的个人记忆,但其意义却已经远远超越了它平静而朴实的影像,成为那个特有时代的一曲命运交响诗。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写实,而影片的情感升华之处也有赖于它的写实,它不同于传统台湾电影那般大喜大悲的煽情特点,也完全脱离了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必然对情感描述刻意创作的一贯本质。
《童年往事》观后感(七):原乡
最难忘铁路边的小吃摊,祖母向陌生人打听原乡的梅江桥。祖母牵着阿孝的手走在回原乡的路上,那些采芭乐的日子,那些日子的音乐。还有下雨的日子,母亲给姐姐讲原乡的往事。最难忘祖母的呼唤。
“一直到今天,我还常常会想起祖母那条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我陪祖母走过那条路。还有那天下午,我们采了许多芭乐回来。”
《童年往事》观后感(八):成长的札记
暑假,闷热的下午,耐着性子看完了整部电影,没有多特别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多么哗众取宠的荧幕感觉,写实的乡村生活,平实自然的镜头感觉.但是,娓娓道来的却是生命最朴实,最简单的真谛.成长的道路虽然漫长,却够我们学会责任,隐忍和善良.其实,最真实的就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踏实走出来的道路和对生活永不熄灭的向往.
《童年往事》观后感(九):因为太真实 所以太动人
就是这么一个朴素的故事,特殊时代背景的平常故事,却能叩响每颗冷却旁观的心,因为它真实,因为它诚实。
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没有明星,只有那样的一个故事,第一批从大陆去到台湾的一家人的故事。它的真实带着温度,让我思考、让我忧伤、让我再次审视那个年代给平凡人带来的伤害。
《童年往事》观后感(十):潮热的情怀
侯孝贤的早期电影以关注乡土情怀为主,我生在与台湾一样有着潮热气候的纬度,现在生活在一个干燥多风沙的地方。无法忘记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即使是那些有着浓郁地域特征的芭蕉叶,也让我陷入对美好童年故乡的追忆,久久不能自拔。
我的外祖母去年过世,我很想陪她再走一遍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