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张艺谋和他的“影”》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7 01:0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张艺谋和他的“影”》经典观后感10篇

  《张艺谋和他的“影”》是一部由汪鹏执导,张艺谋 / 赵小丁 / 陈敏正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张艺谋和他的“影”》观后感(一):与其当作人物传记,不如看作专业电影生产幕后指南

  此片对导演和主演们已无需再多赞誉,因为他们就是“专业”的水准所在,专业也是他们安身立命所在。毕竟他们就“应该”用统筹用编剧美术造型镜头用特效用表演剪辑用化妆,体现国内最高水准剧组价值

  片子更大的意义在于那些幕后人员,以及小鲜肉普通演员。毕竟如此专业的剧组不是人人有幸参与。而那些鲜肉跟普通演员,也能了解几秒钟十几秒甚至被剪掉的“专业演出”,背后需要剧组跟自己的多少付出未来也多少能对“表演的营生”多点敬畏

  这点示范意义,在国内电影电视目前“整体不专业”的氛围下,尤其宝贵

  《张艺谋和他的“影”》观后感(二):张艺谋的电影,始终都有一种情怀!叫艺术

  【影】,以黑白色基调邓超,孙俪的演技爆棚,郑凯也是一大亮点!非常适合 国庆档,加油![cp]http://t.cn/RK7aakl[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认真拍起电影的张艺谋真是“凶残”,一帧帧教会那些野路子独立小导演什么叫视听语言和电影美术。国师自<英雄>之后最好的一部,如果前者还因色彩与慢镜的过度饱和被批形式主义的话,那么<影>各方面都刚刚好。 水墨风当然主色调黑白灰,其实看似简单但这三种色是最难把控的,黑白是极端色,灰是世间万物常见的色,如何渗入进每一个镜头,完成布景的整体平衡感,真的下了功夫了。中国电影通常最被忽视之一就是电影美术,但国师在这方面可谓超群绝伦。 都知道特写容易表达情绪,但好的导演擅用中景。尤其在最后一场戏,调度十分流畅,又没有过度牵扯的镜头感。平行蒙太奇展现纷争之间,是人性没有绝对善恶之分的注解。 邓超和孙俪为了此戏专门去学了古筝全片配乐古筝+萧,中国风做到极致怎么了,歪果仁爱看中国人就看不了吗?

  《张艺谋和他的“影”》观后感(三):心怀鬼胎的各路人马协同黑化了一个小男孩故事

  观赏性8分:视觉语言唯美,而且有精彩的武打镜头,但作为两国交战缺少气势磅礴的两军对阵,更像两拨人群殴,大竹筏的奇观效果差。

  逻辑性5分:这是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公主的参展动机不强,而且公主是怎么知道100人敢死队的事情的。另外,故事铺了王千源饰演的将军对公主的感情线,但最后又不了了之,将军既没有保护到公主的性命,又没有彻底地为篡位做最后表态(大都督实施篡位之时将军没有任何动作)。第三,黄帝屏退众人只留皇帝、影、夫人和叛臣留在大殿内说话的密室杀人案情节不太可能发生,试问皇帝没有贴身侍卫吗?除去上述三点还应有其他逻辑漏洞。。。

  世界观4分:全片打斗场面展现了各种奇技淫巧的花招,是奇技淫巧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故事的价值观可用“这是个弱肉强食利益至上的世界”来概括男主为了报杀母之仇而杀害大都督和皇帝,而最后为了博一把权位走出大门宣告自己编造的结局(其他人的利欲熏心就更不用提了),而女主到底看重情意还是利益,编剧及导演也没有作出展现,到最后女主只成为观众的眼睛。所以文本上价值观比较消极

  人物成长性:男主最后灰化或者说黑化了,女主没看出明显变化,皇帝本身就是阴谋家,没变化,都督从头至尾没看出变化

  《张艺谋和他的“影”》观后感(四):三点观后感

  检票员无意提起,我去的这场只有23个人。因为是点映?因为还在大假之中?真不知道了。看完之后感觉这部电影或许适合不太了解但是打算了解电影工业朋友,或者是对电影艺术充满敬意的朋友,你会不嗑瓜子儿不砰地一声打开你的膨化食品包装袋不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的接电话全程玩绝地求生刺激战场或者其他什么鸡扒游戏不和你的爱人嬉笑打闹不抖机灵分析剧情不在电影放一半的时候才进场并且用你的手机手电座位不在出去拉屎的过程中挺直了你坚实身板大大咧咧的从人群中穿过的安安静静看完整场,而它也会完全点燃你对这门艺术的热情

  我在观影过程中想到了三件事,第一,电影是一个复杂艺术品,它集合了非常多的人的智慧,而每个人对一部电影理解程度都在限制着电影的完成度。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制作更像是一门协调的艺术,导演要准确的传达出创作动机,还要按照不同的语言,给不同的部门有用信息。到了张艺谋这个层次,会有很多放弃了自我审美标准的人,化身为他的影子,帮他强有力执行每一个细节,解除他所有后顾之忧,达到他所有预想的结果

  第二是,所谓的天才虽然重要,演员,编剧,或者导演,我们看到的,代表一部电影的人,但他们的工作在整个流程中只占很小一点。只在影片结束字幕出现名字,他们像为蚁后搭建地下窠臼的工蚁,更能决定整部电影的水准。

  第三是,没有任何人能随便成功。你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你在你的领域会是什么水平,会和什么级别的人物一起工作。不付出努力,指望一个机会可以翻身上天的人,就算真有那么一个机会,终归会失去这个机会带来的所有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时代还是公平的。

  《张艺谋和他的“影”》观后感(五):《影》如果让我编剧,我会比张艺谋编得好

  很幸运拿到了《影》的点映,26号夜晚看完的,正片加纪录片,还和主创张艺谋孙俪见了面。

  看完之后就一个感觉:比张导其他的电影要好,属于中上之作,特别是这次张导把故事讲好了,这是非常难得的。

  另外影片还有很多问题,请容我一一说明

  1、故事很套路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看完这部电影,可能会觉得很震撼。但是作为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可以说故事真的很套路,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猜出来。全片只有一个地方我猜错了,所以还算可以吧。

  可是电影本来就是给大多数人看的,所以这一点也不算什么。

  2、电影显得很假

  这是张艺谋的一贯风格,可是这也是我一贯不喜欢的风格。

  很多人夸张艺谋,都说他画面精美,毕竟是摄影师出身,对于美术会下很大的功夫。可是就像张导其他的电影一样,因为刻意追求那种美术风格,反而让电影显得很虚假。大面积纯色调的运用,这次是水墨,很难想象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情景

  皇宫坐落在山间的一个湖上,上朝要坐船。境州城关竟然比长江三峡还险要,峡谷之间还有一道山梁横亘其间。用特制的刀片伞和关刀打斗,还要模仿女人步伐剧中人物穿的衣服都是水墨样式的。

  就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那里,三姨太是戏子,所以家里就用京剧脸谱装饰,很难想到会有人在家里用京剧脸谱做装饰。张导电影里很喜欢让人物穿上纯色的衣服,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穿一身红一身绿,你可能会认为他是快手社会青年

  一切的一切,为了刻意追求美术效果,而牺牲真实性

  3、我比他好。

  纪录片《张艺谋与他的“影”》里说,这部电影光剧本就磨了一年半。很不巧的,我也是个编剧,如果是一年半才磨出这样一个剧本,我只能说我比他好。

  在大学的时候,我就在思索一个关于替身的故事,也是武侠,也是发生在中国古代。准确地说是发生在南宋末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汗位,为了谋求后方安定,与南宋宰相贾似道签订合约。南宋襄阳守军将军岳谦受伯颜邀请,举行会盟,半路上遇到伯颜埋伏,岳谦力战险胜,没想到伯颜恶人先告状,说岳谦破坏合约攻击蒙古,皇帝不知真相,被贾似道撺掇,命令押送岳谦来临安受审。岳谦并不害怕,因为他确实没错,但是他的部下很替他担心,怕他在路上被人暗算,于是找了一个和他酷似的乞丐一路假扮他,而他和另一名部下从另一路赶赴临安。这一路上,乞丐扮演的岳谦一行人遭到了好几波伏击,有新任的襄阳守将,怕岳谦无罪释放回来夺了他的官位,有蒙古人,他们视他为眼中钉,还有贾似道的手下,但是在部下忠心耿耿的守卫下,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最终让乞丐安全到达临安,真实的岳谦在另一路根本没受到任何攻击,也安全到达临安。这时,朝廷发生了变化,岳谦几乎必死无疑,仅剩的一个部下劝他逃走,用那个和他酷似的乞丐代替他受死……

  对不起,故事就先写到这里,具体结局怎么样,那是个秘密,感兴趣的可以私信我。

  构思完成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刚上大三,给老师讲了这个故事,老师听完觉得非常好,然后她推荐我看《影子武士》。

  看完《影子武士》,又看了《影》,我发现我的故事依然非常棒。因为它不像张艺谋的电影,它的主题也是替身,但是我讲的是一个关于善的故事。

  如果一年半才能磨出《影》那个剧本,我只能说,我会比张艺谋和他的编剧写得好。

  《张艺谋和他的“影”》观后感(六):比起老谋子的正片,我更想推荐这部纪录片

  昨天晚上在耀莱慈云寺影城看完了张艺谋的新片《影》,又看了《影》的幕后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影”》。

  继上一部评价不怎么好的《长城》之后,《影》被称为国师的回归之作。

  这是一部形式感非常浓烈的片子。电影虚化了时代背景,假定性强,视觉风格非常突出戏剧冲突集中、强烈

  水墨、八卦、阴阳、古琴等,国师将这些中国元素拿来,铸成自己的电影美学特色

  在这个视听风格极端浓烈的背景里,一场人性的矛盾和冲突急剧上演,关乎生死、非常惨烈,具有莎士比亚式的舞台感、寓言感和悲剧性。

  电影很精致很特别,在叙事上也比较完整合理,摆脱了张艺谋以往“不会讲故事”的一些诟病

  但看完,我还是有一些小意见的。比如,电影中有两种重点武器,一种是至刚至阳的斧戟,一种是创作者重点打造的兵器伞(有个特定的名字,但我记不清了)。

  这种伞在我看来非常不可取。我觉得它戳手戳脚的,在训练实战中,必然是杀敌一百,自损一百,很容易误伤到自己。

  还有水墨,美则美矣,但看的时候我心里想,谁会这么穿衣服。

  还有古琴演奏,我总感觉古琴好像声音没那么清越,拨弦时会带着那种特有的杂音。

  还有八卦,这种显而易见的中国符号用得太外露了,实际我认为把理念放心中就行了嘛,没必到哪都揣着个八卦图形

  但在和影评老公交流的时候,我的庸俗实用主义美学遭到了批判。好吧,电影嘛,追求风格化是没有问题的。

  昨天电影正片放映过后,接着放映的幕后纪录片,倒是非常地招粉。

  这部电影纪录片拍得有礼有节,思路清晰中心明确,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非常值得一看。

  如果说电影本尊展现了高度戏剧性魅力,那么纪录片则彰显了真实的力量

  如果说对电影本尊还带有些微词,那么看完纪录片,你很可能就闭嘴了。

  来简单说一下我的观后感。

  纪录片的名字是《张艺谋和他的“影”》,很显然,张艺谋是其中的主角

  但他并不占有特别多的篇幅。很多时候,片子将他按下不表,而是展现集中在他周围的各色人物。

  这些人物里有大明星,比如邓超。邓超在《影》这部影片中,是绝对的核心角色。他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孱弱的幕后主控,一个是站在前台强健的“影子”。

  为了区别这两个角色,他先是增肥,再是减重大概40斤,为了角色豁出去了玩命。

  这绝对是电影最大的卖点之一了。一般操持这种话语的,都是影帝十拿九稳了,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帅哥马修·麦康纳。

  但纪录片不光在叫卖,也的确让人看到邓超对于表演的投入热忱

  片子里张艺谋对他说:希望这片子对得起你的付出。邓超则说:希望我的努力对得起这个片子。

  ——这样的演员,的确值得报以敬意。

  纪录片里,有邓超、孙俪这样的明星现身说法。但更多展现的,是并不为观众熟悉的工作人员。

  从置景师、特效师、厨师到群演等等,各条战线上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不辞辛苦,才铸成最后美丽动人的画面。

  印象比较深的,有那个特效师,摄影指导赵小丁对他提出各种要求,他很苦恼:“我只是一个负责下雨的,你要求我了解那么多打光之类的事情……”最后,他领悟到剧组的每一个工种都不是孤立的。

  还有那些为了一点点瑕疵而连夜赶工的置景师们,无怨无悔工作、常年见不到家人的现场工作人员……所有人都背负着巨大压力而工作,痛并快乐着

  电影在很多人眼中是光鲜亮丽的,明星、红地毯聚光灯、舞台中央、万人瞩目……

  但这部纪录片,却认真讲述了电影最普通和务实一面,讲述了如何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对点滴细节的计较,将空中楼阁一般的创意化为现实的过程。

  当然,表现这些小人物踏实实的工作,和纪录片的主旨又是一致的。因为导演本身就是追求匠心的人。

  张艺谋作为纪录片的灵魂,时常在画面中缺席,却处处存在。

  纪录片里,他不再是那个风光无限的“国师”,而是那个低调、苦干、认真的手艺人。

  他指挥若定。既有着非常清晰的艺术主张,又明白如何通过各条战线的努力,去实现它们。

  他对工作充满热情,除了一碗面,对生活要求极低。

  他不怒自威,有着极强的向心力,工作人员都努力实现着他的要求,看起来对他充满敬畏。

  他又非常平易近人,非常富有人情味。

  电影中,邓超扮演影子,其实他在拍戏过程中也有另外一个影子。他有一个替身,要负责和自己同框演戏,之后邓超自己再演另外一个自己,把一些替身镜头换掉。

  这个替身的扮演者尽职尽责地演好不会露脸的角色,导演看在眼里,最后贴心地给了他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小角色。替身终于以自己的面目在电影中出现。

  整个纪录片也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将很多镜头定格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人身上,比如电影中攻城的死士们,他们非常努力排练,但正片中只有他们的群像。纪录片里,有他们的专访、心路历程,让这些努力的年轻人更多地为人知晓。

  纪录片里还有导演为了突破自己而付出的努力。

  比如电影中有竹林戏,竹林戏在《十面埋伏》中就出现过,他对各条战线都表达近乎苛刻的要求,避免重复以往的视觉效果。

  不得不说,这是个大难题。这部电影虽然和他以往的片子绝不雷同,但身为导演当然有着持续的创作风格,某些个人化的创作元素还是清晰可见的。

  总之,这部纪录片既展现了一部电影诞生的各种细节,又表现创作者们的风骨,既脱胎于电影,也有它的独立性,还是很不错的。

  比起《影》,我更想推荐容易被忽视的它。也或许,我内心还是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的观念占了上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张艺谋和他的“影”》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