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衣新娘》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10-04 02:5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黑衣新娘》经典影评10篇

  《黑衣新娘》是一部由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让娜·莫罗 / 米歇尔·布凯 / 让-克洛德·布里亚利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悬疑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衣新娘》影评(一):只得其形未得其神

  楚浮向希區柯克的致敬之作。可惜他只得其形未得其神,故事以想當然的方式發生、發展,以至結局,導演以全知全能的方式示眾真相,給出解釋。于是電影只剩下一個類型片粗陋的軀殼,猛看仿佛大手筆的剪裁,但細看卻有骨無肉。即使是讓娜·莫羅也變得呆板局促,好像突然不會演戲了。關于電影的虛構與真實似乎該有兩種境界:一種是還原生活,再現真實,如同樣是楚浮的《四百擊》、“安托萬系列”,即使是荒誕的情節也都是生活細節所允許的荒誕;另一種是將虛構與假設渲染成藝術的真實,像戈達爾的許多電影,他往往就明里告訴你,“我在拍電影”,時刻警醒觀眾這不過是電影,然而他卻在情感精神上給出了最真實的狀況。雖然《穿》不如人意,但它卻從人類學、社會學、美學上對那個時代(60年代)做了一個完美的記錄,無論吃、穿、住、行,我們可以通過這部電影重新找回,或構建起那個時代,也就是所謂的時代的鄉愁。如去年的另一部法國電影《小淘氣尼古拉》。

  《黑衣新娘》影评(二):爱比死更冷

  五个无聊男子弄来一杆枪,把玩中误把阳台对面的教堂里举行婚礼新郎轰掉了。新娘多年来寻找五人的下落,走上暗无天日的复仇之路。

  影片主线是复仇,新娘将误杀新郎的五名男子一一干掉,一根筋的强烈意念直逼通俗化的《杀死比尔》。两片的剧情演进如此相似,昆汀的才气大打折扣

  杀戮证明了新娘对新郎的爱有多深,伴随着凄厉的惨叫和淋漓鲜血,爱有多深切,就有多冰冷。特吕弗不在讲述一个关于深爱的故事,而是提醒深爱中的人注意爱情异化出的偏执

  青梅竹马的爱情足够刻骨铭心的,偶然因素毁灭也足够让人心灰意冷,而复仇之心的强烈也足够令人胆战心惊

  幸好影片的悬疑没有做成功,向希区柯克致敬只表现良好态度而已,游戏关卡似的伪悬念将故事伪装成了一条铁链,却松散地连接在情节中间,足够从旁支末节中将其拆散,于是影片的看点就落在接下来出现的被杀者的死法上。

  新娘失去的是至爱,是用生命守侯的存在理由,所以尽管仍被爱着,却不是她走出黑暗的出口,她早已用赴死的固执给爱情一个恶毒誓言,她用忠贞掠夺了五条可谓无辜性命

  无辜?罪不致死?又或者报应?总之一次偶然导致灭亡的必然,从中作祟的是新娘的爱比死更冷。

  《黑衣新娘》影评(三):黑衣新娘

  名字翻译成《黑衣新娘》更到位。

  特吕福拍摄本片向希区柯克致敬,但他毕竟不是一个悬念Producer。所以只是一个悬念,即杀人动机,贯穿始终。然而,这部致敬电影却成为一种独特趣味,而且紧密地和让娜 莫罗联系在一起。

  失去了新郎的新娘,实施连续杀人计划。(像亲切金子一样,复仇女神啊)有趣的是,完全没有今日电影的心理刻画,就是让娜匆匆地,高效地,用各种方法夺取仇人姓名。简直就像是游戏高手狂砍多关高难游戏。结尾就是通关!让娜自首入狱,然后用简洁的一枪结束最后一个仇人--一个狱警的性命。枪声停而影片止。干脆

  别弄错,我没在嘲笑特吕佛不排电影排游戏。即使让娜莫罗的沉默既看不出撕心裂肺伤痛,也看不出心理变化。但她的淡定沧桑,或是简单陈述,让人看到一个人迅速贯彻坚定决心过程现代人太过敏感,对心理分析几乎变态崇拜,虚化了过程,给人物看不见的心浓墨重彩,谁看得清“浓妆女人”的脸?

  这部电影干脆简洁,即使结束很久,也会让人想起让娜莫罗。在特吕佛的敏感当中,让娜使一切坚决肯定,而行动又是那么轻巧有效。呵呵,快跑题到复仇技巧了。放心,我不会。只是为这种简洁明快作风和让娜莫罗神魂颠倒罢了。

  《黑衣新娘》影评(四):幸福大厦崩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幸福大厦,有的人可能轻易地就获得了,有的人可能要花费巨大代价漫长时间去寻找, 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黑衣新娘中的女主角是那种轻易地获得了自己的幸福大厦的人,不过,在她幸福到顶点 时这个大厦就崩塌了。她已经习惯生活在那个大厦里了,这个大厦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内容,但一切都改变得太突然了,这 种突然的改变,是她无法承受的。假如平日的生活中,她承受了更多,再假如,那个大厦她得到的并不那么容易,或者, 没有得到过,或许,在这座大厦崩塌时,她能更淡然一点。过于幸福的人,一旦遭遇不幸,则会造成自我毁灭或者成为毁 灭者。反而是那些没有幸福过的人,或在在平淡的小幸福中度日的人,对待生活不容易两极化。这如同一直健康的人有一 天突然暴病而亡,而常年小病不断的人,则可能活得更久。

  我想这部影片中,导演揭示了一部分潜在的人性。在一定的环境情景下,人的行为会有一种一致性,并且会将潜藏的人 性激发出来。假如不是这位女主角,换做另外一个人,使其拥有相同境遇,可能其做出相同举动可能性极高。我们可 能无法消除人性中的负面,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让这个外部世界尽可能的温暖一点柔和一点,让我们的负面人性在心底沉睡 。所谓道德文明教化,所做的努力,都不过如此,可以使其潜藏,却无法根除。那个道德、文明、教化的外部环境骤 变的话,它们必将显露,这是人类天性可怕。我想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一个文弱的人,到了战场上,会变成杀人机器, 一个漂亮女人,在她内心冰冷后,会成为复仇女神。

  《黑衣新娘》影评(五):情节的困惑与情感刻画

  当初看的时候一直有几大困惑:

  1. 这样简单的杀人手法竟然真能屡屡得手且了无痕迹?第一次杀人是被害人帮她取丝巾时将人推下高楼。我当时就想这丝巾和男人距离貌似不需要被害人一定冒险翻到阳台栏杆外吧?当然这可能是目测有误,但是,如果男人当时提出我去拿个钓杆来帮你取,新娘接下来要怎么办?她有没有后备方案?影片完全没有显示新娘做了什么准备确保被害人一定会做出她预计的反应选择从而落入她的杀人圈套

  2. 新娘虽然每次杀人都是充分调查对症下药,但是每次计划的最大的共同基础在于被害人都会被她美色所惑。一来以色诱人的复仇手段多多少少有点落入下乘,让人想如果没有美貌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复仇能力了。二来每人对美的喜好总有不同,她这一型的美人就一定无差别征服所有人吗?如果被害人一念之间守住了对妻子恋人感情没想勾搭她呢?

  3. 女演员年轻时再千娇百媚,饰演此角时一脸老态身材发福,起码是根本没让我感到有什么无可抵挡的魅力

  当然对一个悬疑片挑剔故事细节逻辑性和演员当时的状态有点吹毛求疵,但这些都让我当时对悬念、刺激部分感觉平平。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情感的刻画:1.贯穿全片的婚礼进行曲,反复回忆新郎惨死婚礼的场景,都是侧面昭示女主角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她不顾一切、一再杀人的动机,这就是她余生主题。2.女主角再度杀人时候的自白:每一个女人都会梦想她的真命天子,但我从来不会也不用去梦想,因为我的David一直在我身边,永远在那儿(大意如此)。这段话深深感染了我,记忆犹新。3.被害人之一的画家是所有被害人中形象正面的,不同于其他被害人,他是真的爱上了新娘对她极为尊重为此结束过往风流。面对一个为人正派、一片真心的人,新娘犹豫过,这算是命运抉择之一,如果新娘就此收手,与画家再谱恋歌,是最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不要再杀人害命了、以血还血了;不要再沉湎过去从而断送未来了;惜取眼前人,生活幸福比为了复仇断送自己更重要

  新娘没有,犹豫只是暂时,她还是坚定下手了,继续在复仇路上走了下去。

  《黑衣新娘》影评(六):愤怒的新娘

  在看《黑衣新娘》的过程中,我老是想起《杀死比尔》,两部片子实在有太多相象之处。同样的新娘复仇,同样的逐一杀死仇人,同样的不断插入教堂婚礼的镜头,女主角同样的在死亡笔记本上不断的将仇人的名字划上一横。难道《杀死比尔》从这部特吕弗拍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中吸收了很多内容,看完此片后查了些资料,果然有不少人从《杀死比尔》上看到了《黑衣新娘》的影子作为大师级导演,特吕弗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从细节看,这部片子中的复仇新娘的杀人手法显然不如《杀死比尔》中的女杀手那么专业,一个被好莱坞大片熏陶甚久的人是很难理解黑衣新娘那么业余的杀人手法为何会屡屡得手。但是,这部片子让我看着还是感觉很好,不同于好莱坞的紧张刺激的快节奏,血腥逼真的杀人场面,这部影片具有法国电影传统上的慢节奏的特点,既使讲述的是一个复仇杀人的故事。故事的开始即以复仇铺开,然后在片子将前因后果一一到来,而且中间屡有波折。首先,以婚礼上新郎遇害揭示一个新婚女子复仇的原因。接着当我在心中认为其“杀人有理”时,影片又一转,原来事实上,新郎遇害不是一次谋杀,而是一次意外,让我又对被复仇新娘杀死的人有些叫屈。但是紧接马上揭示了新娘如烈火仇恨产生的原因,她与新郎是两小无猜的伴侣,本有那种情定一生的浪漫,她一直等待着成为新娘的一天,所以新婚丈夫的死让她的仿佛失去了这个世界,所以将仇恨宣泄到了五个过失杀人后潜逃的男人身上,这又让我对她产生了一丝同情。这些转折虽然称不上“跌宕起伏”,但是也层层揭示了一出悲剧导出更大悲剧的原因。

  整部片子,我一直跟随着这位复仇新娘的视线去目睹仇人逐一倒下,特吕弗在这五次复仇中,都以不同的手法予以表现。第一人之死显得很直接,新娘直接将仇人从楼上推下,两人之间甚至没有过多对话,镜头紧跟死者坠下楼房;第二人之死则是用毒药毒死,新娘也有时间如一切复仇者一样对将死的仇人尽情嘲讽;第三人之死则是被活活憋死在储物间里,新娘甚至有时间听取仇人的解释,同时她仇恨的原因也在这个过程得以揭示,而最后在被关在储物间中男子绝望的敲击门的响声中,对准储物间房门的镜头慢慢拉远,敲击声也渐渐小了下去,直至无声,很好的营造了一种被杀者的在绝望中渐渐死去的气氛。第四人之死,新娘更费了些周折的向身为画家的仇人步步接近,同时在这起事件中被捕。而在这个过程中,举着弓箭作为绘画模特的新娘不时将箭头对准专心绘画的仇人,却一直隐而未发。最后没有刻画具体的杀人场面,但是镜头转向背中一箭的男人尸体时,结合前面的暗示,观众也对其死因自然明了,这一手法,在以后的电影中也被不断采用。第五人之死最富戏剧性监狱中的新娘担任了向犯人送饭的工作,这使她有机会接近此前被逮捕的最后一个仇人,而他正是直接开枪误杀新娘的人,这最后一幕拍的很妙,新娘向一间间牢房送饭,直至走向仇人所在牢房过道的深处,此时镜头没有跟进,而是一个长长的等待,接着一声凄惨的男人叫声为新娘的复仇之旅划上了句号,影片也在这声惨叫中结束,留下观众对这位复仇新娘命运的猜想。在这五起杀人事件中,特吕弗表现出了很娴熟的技巧,在缓慢的叙事节奏中,成功的营造了紧张的空气特别是影片结尾手法可谓精妙

  这位复仇新娘在整个复仇过程中表现了惊人冷静耐心,她每杀死一个仇人前都会首先耐心的打听调查,一步步松懈仇人的防线,直至发出致命的一击。同时,特吕弗并没有将她描绘成一个被仇恨完全冲昏头脑病态杀手,她不时表达出对死去的丈夫深深的爱,同时她并没有秧及无辜,当她杀死第三人,一位女教师冤枉后,她也主动为她洗刷冤屈。善良与仇恨在她身上合一,在杀死仇人时她显得不容分辩,无比冷酷,但是,对爱人她又满怀神情,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就此印在观众脑海中。

  如果你有足够耐心,那么闲来看看这部《黑衣新娘》是不错的选择,在一种不同于《杀死比尔》的缓慢节奏中,你可以慢慢体察一段复仇的旅程,玩味特吕弗的电影艺术。起码,看看这部《杀死比尔》的前辈级电影也是一种趣味。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93414.html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衣新娘》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