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3 02:1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10篇

  《父亲在世时》是一部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笠智众 / 水户光子 / 佐野周二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一):离开了父亲,没离开那情

  父子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霍建起的那部《那山那人那狗》,平淡温情,总能有一种渗入心底感动

  小津的这部《父亲在世时》也同样如此。

  特别喜欢小津的镜头,不论是角度还是调度,都很让人舒服。而且,这部电影时间跨度较大,一段一段的讲述,更让父子情显得珍惜,令人唏嘘

  至于笠智众的父亲形象还是一如既往给力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二):父爱很平凡

  看后不禁唏嘘。平淡的场景中却显现一个不平凡的父亲,也许大多父亲的爱子之情都是相似的,爱子的方式也是相似的,特别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国家,父亲的爱总是内敛,不轻易说出来,做的比说的要强。敬父亲!

  另外在日本侵华的1942年,日军在中国的野蛮和在国内亲密的的人与人的情感表现的是多不一样,这也是有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参军前和参军后为什么会差那么多,人性真的是很复杂啊!影片中的儿子也参加了军队体检,也许人格也会改变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三):父亲在世时

  小津没有结过婚,对两代人之间感情描述却有些像夫妻相濡以沫,父子,父女,小津与母亲……片中父亲说,不能自私,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自己职责,做好自己的事,即是效忠社会和国家——但放在战时背景看,则无法不令人浮想联翩。或者最有效宣传电影,正是这样不动声色的。

  1942年,佛教在日本已成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力量。1941年3月,“大日本佛教协会成立支持政府和军方。“珍珠事件”后,寺院僧人送往军工厂工作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四):敬与爱

  原以为会有什么剧情反转,儿子跟父亲之间会有什么冲突啊、矛盾等,但都没有。反而儿子一直是以很尊重、敬爱父亲的态度一路成长得很好。平淡的剧情这样子发展,其实还蛮温柔触动人心。 其中父亲说到,人这一生都有自己的使命用心完成,要做到问心无愧。看似说教,却是很朴实又很受用道理,父亲自己也是这样子生活着,给儿子做出了榜样

  父子两人在周末能够一起约去钓鱼、泡温泉,虽然从小时候就没机会一起住了,但这样子的相处也着实让人羡慕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五):感受父爱

  父亲以教书为业,因为意外事故而引咎辞职,开始做其它工作。一系列变化后,两个人开始在不同城市生活,十多年没在一起生活。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浓烈的,各方面引导儿子的成长鼓励他在小城市继续努力教书;将老朋友女儿介绍给自己儿子做妻子。在短短相聚了一周后,从来不休病假的父亲终于累到,去世了,留给儿子巨大悲伤。小津导演又一次让我感动了。体会父母亲的爱,体会亲情关心爱护他们。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六):印象最深刻的小津电影

  1.不一定是最好,但应该是目前印象最深刻的小津电影了。 2.片名就暗含了父亲的死亡,如同我们一生下来就注定会死亡。 3.年轻的笠智众一开始还认不出来,但一听声音便证据确凿。 4.那一份零用钱,承载了无法陪伴其左右只能祝愿安康遗憾牵挂。 5.感叹小津对各种细节描绘,承载了这种细腻的情感的表达。足见其对生活细微的感受力。 6.无论是原节子还是出演本片的佐野周二,那一抹标准的露齿笑下是隐忍的莫大悲痛,与未婚妻失声痛哭的外露形成对比。 7.师生动人。 8.笠智众跟小津真是绝配。(就像成濑和高峰秀子)

  9.写完才想起离家去学校那晚跟去世的母亲诀别时她给我的红包,至今还在我的背包里。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七):你好,獾!你好,獾仔。

  应该是我看到过的最洁净、熨帖的父子关系了,父亲和儿子都好。笠智众那种清凉悠长思索风度,很慑人魂魄。有一段,父亲从学校辞职以后,和儿子坐在故乡悬崖上面,谈论以后要留在这里生活的事,儿子有轻微不快乐,父亲说,请你也忍耐一下。儿子立刻掉转过来安慰他说,这样也好,你不知道以前在学校里,你有一个诨名叫做“獾”,我于是总被叫做“獾仔”,这里的人应该还不知道这件事吧?他说,嗯,应该不知道。可是没过多久,儿子那些见过他父亲的新同学们就又开始管他叫“獾”了,哈哈所以獾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啊,笠智众真的有那么重的老獾气质吗。整个片子气氛让人非常的舒服,没有一点突兀和尴尬地方克制自然又极深情,让人怀疑里面到底有多少小津的自传成分,抑或根本全部都是?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八):父子题材,小津不可忽视的作品

  1. 笠智众这次终于在小津的电影里有了儿子,儿子扮演者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样的是,他的妻子去世了,一个人带着儿子长大。并未再娶,也因为儿子一直念寄宿制学校,所以一直没有能够跟儿子一起生活。

  2. 细节处感人提醒儿子指甲要剪齐,要干净,早上出门前帮儿子复习功课。父子两个人周末要见面,他一个人去东京赚钱孩子。父子两人河边钓鱼的背景应该给今后好莱坞大片大河》提供了不少灵感

  3. 父亲在职业生涯和父亲这两个角色上,都是最普通的人,但都在个人能力操守上做到了最大的努力,平凡中的伟大

  4.笠智众那年38岁,非常年轻,有几个镜头我看到了金城武的影子,尤其是人中处蓄的胡须还有嘴和下巴部分,当然还有那充满善意眼神。影片最开始处他重眉重须,真是有金城武的影子。总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有一个日本男人造型大全东西,主要涉及发型,眉和须,瘦身,穿衣。大概能够变幻几十种,然后日本的男星基本上可以从这个宝藏中去发掘适合自己的,金城武试了大部门,就没有找到不合适,不闪闪发光的呢!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九):子欲报而亲不在的悲情 伦理道德困境

  小津的影片弥漫着东方语境下的禅意,有着超脱生命情怀。小津喜欢细致地描绘同一类生活,一种恬适安宁的生活,有随处可见生老病死,但让人感觉不到太多的悲切,反而有一股暖流,让浮躁的心不知不觉安静下来。任何痛苦在小津的影片里都是人性修行的沉淀,是一种豁达历练,所以他影片中的痛苦没有痛苦。

  《父亲在世时》中的父亲是一个痛苦的个体,丧妻之痛逐渐平息之后却因学生的意外溺毙而给自己套上沉重精神枷锁,他因自己的失职而愧疚万分,以至无法安心面对身边熟悉的一切。这是日本人性情极端自我约束和道德谴责心理体现,是日本民族性在小津视角下的注释。

  父亲引咎辞职,将儿子安排进寄宿学校,只身一人来东京另谋职业,终日只有孤寂陪伴,经年累月,慢慢苍老相依为命的父俩子未能有机会在一起共享天伦,常年分隔两地。儿子大学毕业后想来东京陪父亲一块生活,却遭父亲训斥。父亲要儿子潜心投入教育事业,儿子含泪应许。几年以后,儿子应征入伍,到东京体检,终于有机会与父亲在一起。此时父亲却病危,不久于人世~~

  忍受孤清而显高贵,影片刻画了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充满慈爱同时可怜兮兮的父亲形象,如此真切以至于像每个人的父亲,这就是小津的魅力,他挖掘出的是人性中最宝贵最触动人心的那一面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十):被时间淹没的文物

  1942年距离2011年,确实有点远了,69年前,中国还在抗日呢……小津安二郎的《父亲在世时》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一直在想,怎么可以就这样呢,怎么就这样结束了……

  良平的父亲有良知,敢担当,于是在自己的学生溺水身亡后,引咎辞职。为了儿子的成长,送儿子去寄宿学校,自己则离开故乡去挣钱。儿子长大后,劝他不要为了父子间的感情而放弃工作。在东京的师生会上,提到往事仍感到内疚,师生间克制而有礼节,尽管当初的初中生都已成婚生子。提到儿子的婚事时,良平不知是出于羞涩还是恭敬说道,全由父亲您做主。

  要不要这么压抑

  要不要这么压抑!

  要不要这么压抑!

  压抑自己也是一种社会美德吧,于是我一下子不知道该给这部电影评价了。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看这部电影的,想看看父子是如何相处的。因为我太不会和父亲相处了,初中时除了吵架就是吵架,而后来觉得吵架太烦了,索性不搭理了。

  我到底还是学到了一些,彼此的压抑可以促成一种父子情深状态。但我真的不喜欢这种压抑的克制。倒是在长辈身上,我常常能看到克制的痕迹。看此电影,犹如参观一座人情博物馆屏幕上的亲情则是被陈列的珍品

  良平的父亲让我想起《1Q84》里天吾的那位NHK收费员父亲,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不请病假,日复一日精准重复。所不同的是,良平与父亲的感情一直融洽,而天吾则是在逃离。对于天吾来说,良平一代也应该是博物馆的珍品吧。

  浙江的千岛湖底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朝古镇,但遗憾的是,不能保存清朝的人情世故。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也像是被水淹没,为我们保存了那个时代的父子情。

  但,对不起,再美好那也只是文物。时代变了,我们一代人也该为父亲写一些,拍一些东西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