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洋镜》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10-03 02: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西洋镜》经典影评集

  《西洋镜》是一部由胡安执导,杰瑞德·哈里斯 / 夏雨 / 邢宇飞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洋镜》影评(一):本身是电影

  又是历史,很有趣。。

  我觉得这才是电影的某种不错境界,有趣,有细节

  看了很舒服同时,它有文化传播层次上的涵义,我觉得这点比较难得。

  小刘,他的演技没说的,就看那幅活表情,没法说

  《西洋镜》影评(二):久违了,可是。。。

  以前上高中时候每天来回都要路过一家电影院,好几个学期橱窗里面的贴着的都是这部《西洋镜》的海报

  经常看见,夏雨和电影机的图像就留脑子里面了,所以也特别想看一下这部电影。

  今天终于圆了这个心愿

  其实早就下载好了,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它成了我那些沉睡在硬盘里面的电影之一。

  看完就删除了,其实大概开始放了10分钟,我就知道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闷片啊。挺好的一个故事,就被拍成这样了,用一个词来形容——粗糙

  里面的话语都是现代的,查了下导演背景,好像是海外华人吧,估计拍这片子也去忽悠老外的,连片头什么的都是外语。估计就没想给中国人看吧。难怪凭着夏雨和刘佩琦的名气都没怎么火起来么。

  记性不太好了,反正里面好多情节都是硬加进去的,或者看起来莫名其妙。比如雷蒙他们去看戏,被轰出来后竟然打起来,想想情有可原,可是之前都没这方面描述突然感觉夏雨换了个人。也许这只是导演的一个叙事手法吧。

  呵呵,不做伪专业评论了,略带失望

  《西洋镜》影评(三):又看了一遍《西洋镜》

  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2392.entry

  2007/10/14

  又看了一遍《西洋镜》

  总不如咱们的玩意正经,洋人东西,花里胡哨的,浮的很

  咱们只要把这镜子一打开,就能看到外面的事了

  只要是玩意地道,咱看了就长见识啊,管它是谁的

  世风日下,咱们这点玩意早晚得毁在自家人手里

  人生啊,就是要忍耐

  来了就坏我们规矩

  挡什么,早晚都会来的

  ug:着火这一段在后来的百年纪念《定军山》里被放到了丰泰身上,而求情的谭大王的戏还在,但是在片里皇宫着火的时候大家都喊着火,其实不对,皇宫里着火要叫走水,为的是图个吉利,不能犯忌讳,反之发水倒是叫火住。其实都有道理,着火以后要灭火,就要用水,所以叫走水,发水的时候火都被淹了,因此叫火住。其实我怀疑,我们常说的失火,是不是也在讨吉利。还有,这场戏里,小刘子被抬出去时,隐约之间我好象还看见后面有个没有躲出镜头的人1:43:00 | 添加评论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视听

  《西洋镜》影评(四):西洋镜

  《西洋镜》勾画了在电影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不同国家思想文化的冲突、电影与戏曲的冲突、以及刘京伦与任老板谭贝勒的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的背后是国民保守性与落后性,是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愚昧性。雷门最后被逐出那扇大清朝妄自尊大的朱漆金銮大门似乎象征着中国最终还是向新事物关闭了大门。任老板拒绝与电影商雷门的合作,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封闭性的缩影罢了。

  照相馆里的一个小伙计说:“咱们这样的人,生的贱,死的也贱,那是命。”这种话语听起来字字扎心,我不禁默然,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主导下,有多少这样平民百姓式的小人物秉持这如此的观念,浑浑噩噩苟活于世?

  这样一个封建而传统的社会下,当紧缩的国门被迫打开的时候,开化的思想,新鲜的事物都奔涌而来,看过影戏的半百老人都承认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小刘说“只要是玩意儿地道,咱看了就长见识,管他是谁的”。新的思想开始进入到国人的观念里,也似乎预示着一种新的事物必将出现

  电影便是这样一个社会状况下新事物的一个代表,从排斥反感接受喜爱,电影在中国从传入到盛行的过程曲折而艰难。即使顽固的守旧主义一浪接一浪试图将西方思想文化挡在国门之外,但大势所趋之下,在保守思想主宰下的中国社会最终还是接纳了新的思潮。

  而在京剧大师老爷看到洋戏后的那个表情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传统必将走向没落的命运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传统的中国正有一场变革呼之欲出

  但在如今后殖民主批评思考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从西方引进的一切,真的就是“先进”的吗?电影取代京剧,传统社会土崩瓦解,我们向西方学习近代文明,真的就是“对”的吗?或许,传统与现代原本不是如此地二元对立。

  《西洋镜》影评(五):洋玩意儿管窥老中国

  一九九九年,正值中国电影改革高峰阶段,尤其是业界内放宽了政策,像姜文和冯小刚也是得益于此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几年里,除了电影院的再次兴盛之外,再有就是电影频道崛起,对于挽救彼时的国产电影确实起到了不可磨灭作用。胡安的这部《西洋镜》正是在这样一个好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这部《西洋镜》取材于真实事迹,想必对中国电影的诞辰史有所了解的人,都能一眼看出。但归结到电影层面上,有正史必然也有戏说的成分,这样捧腹的效果也使得这样一部作品做的不像之前的主旋律一样正襟危坐。看看八十年代末期及九十年代初期的一些影片,基本上都是反映人民族性或者抗日主旋律的作品,而冯小刚、姜文等人必然是给当时的电影界带来了一股清风,胡安的《西洋镜》亦然。

  这部《西洋镜》大许算是胡安的导演处女作,当然,在编导技法上面仍然有不成熟地方,但是这样一题材着实是值得肯定的,借由“西洋镜”这一洋玩意儿,顺势管窥了清末的人文景观,而之中流露了大段的风景空镜头,颇有一幅古典国画风貌,也算是中国电影扒窗走向世界的一次好的尝试。电影中流露着浓厚的北京土味儿,除却不够标准的北京话之外,其他的如在风土人情琐碎细小的平民生场景展示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事实上,这样的切入点也是成功的,这部影片也比较合流地融入到国内市场,较为普遍地被大众所接受,记忆最深的是,这部电影曾多次被央视六套重播。

  尽管本片疵漏偏多,但是依然是一部真诚之作,首先在主题方面,既向中国电影百年献礼,又很好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民族精神面貌。片中的“清朝人”好奇地将眼神投向西洋镜,既符合当时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但也恰如其分表达出了现时国人渴求巴望世界的心境,两手并举,一箭双雕的喻涵也算是成就了此片。从“西洋镜”里,我们看到了国人的眼神,也看到了国人的一种纯真。此片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中,尤其是浮躁的九十年代的电影中,确实是独树一帜的。

  《西洋镜》影评(六):中国电影里程碑人物(刘京伦)

  晚清时期,如果多数国人像刘京伦一样,有那样的思想境界,那现在的中国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啊?可是,历史没有假如;人生也没有假设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保持着对外来物的原始抵制,生怕这些外来物破坏了我们的国粹。但就是这种思想,才让我们的伟大祖国遭受了几近灭亡性的破坏,但是,这并没有让我们的国粹和本土文化完全离开我们,而我们自身的一些运动,如“文....革”,对好多国粹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甚至,好多国之精华就此与我们永别了;反而那些国外侵略者对我们的一些文物保存的很好,只是主人名字换了,这让我们国人觉得那是一种耻辱,为止羞愧,指责那些侵略者的后人,让人家归还, 我们能别天真了吗?

  有人会说,这事有什么可(包括刘京伦这人)谈论的、赞扬的,这本来就会到来的,只是时间问题。但是,这跟比赛名次一样,跟造原子弹一样,跟拥有航空母舰一样,中国是第几个几个拥有电影的国家,这是一种面子上的虚荣,而人们就是喜欢争夺这样的虚荣,同时,这也是一种实力展现。刘京伦这样的人,可以说思想前卫,能够接受新事物,为中国电影打造了开端,是一种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国人却没有去歌颂他,以至于像很多跟我一样爱电影的人一样,都不认识、不知道他,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他,而这部电影还是个外籍华人拍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刘京伦,在接受电影这个新事物的时候,可谓经受了道德伦理考验经历了内心折磨,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这也许没有那些抗击国外侵略者的英雄那样伟大,可是却值得我们去纪念他。当时,很多国人对此事为之不耻,纷纷指责刘京伦的不伦不类,但在刘京伦要喝他们观赏的时候,他们还是进观影厅观看了,我们该说些什么呢?我们只能感谢他们,是他们的观看,让电影在当时得以存活,得以发展

  在此,我谨代表我个人,向刘京伦先生致敬,您是伟大的人物,感谢您的付出

  《西洋镜》影评(七):谁说 西洋镜 不行了?

  告诉你 这片 是所有电影学院 电视学院 必须看的,

  中国电影怎么来的?老北京最早是个什么样?

  卢米埃尔兄弟那四部影片在哪能瞧

  就这了,而且编剧导演还要把这些个东西揉碎了,串成线了

  在加上故事了,还要让你知道电影最早的 诡盘、皮影这些理论高深

  的东西是怎么回事

  而且还要照顾大众口味,真的是“最强大脑”了,《定军山》我看了,有人说那个没有什么硬伤,兄弟,你考证过吗?

  兄弟 你了解过吗?

  中国第一部电影我们连拷贝都没有留下来,当时的乙酸基胶片只要一个火星就全部点着。所以现在片子谁都没有看过。

  历史方面——

  我们来看编剧 黄丹 简历

  一级编剧,电影导演,制片人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主任副教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广电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文学顾问教育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戏剧、影视、广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特邀专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青年电影制片厂艺委会委员。

  不想仔细看的我告诉你一句话——哥们是行内人,中外影视史的玩意他玩的比你清楚

  最早中国电影史料少的简直可怜,最后怎么办?只能加上合理想象啊。有人说为什么要加上个姑娘?为什么嘛要有爱情?电影没有女人你看吗?再说当时市井出现的moden玩意,绕着这个的人也是思想开化的人。

  还有的人不大会懂得这些,问 为什么伙计一晚上就把电影怎么回事搞清楚了?

  那个是展现了他思维过程,没人告诉你他是一个晚上搞清楚的,皮影本来就是中国的,诡盘呢,1832年面世的,中国电影诞生是1905,中间有近100年了,而且这个东西也不是很复杂,当时历史条件下传到中国也不是不可能,所以,编剧导演这里搞清楚是有合理想象的依据的。

  另外这片子,台词打磨的十分细致,有着老北京的味道,同时还照顾了其他大众的口味,而另外一个现代《定军山》,剧情很大程度上市一部劣质电视剧,里面镜头说故事的很少,表意的很少,我这几句话,是给专业人看的,你要是看不懂,我点一句给你,夏雨回到了丰泰照相馆,瘸了,站在一个遮光布后面,低着头,布的另一边,老板任庆泰(字景丰)的儿子正在玩空竹。为什么要隔着布? 这其实是说伙计没脸见人。为什么要玩空竹?这个给你们自己去想吧。

  还有中西方文明的矛盾有始到终,具体的就不细说了

  《西洋镜》影评(八):西洋镜小议

  《西洋镜》讲述了电影在中国落脚扎根的故事。电影取材于中国第一批电影人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历史。电影在1999年上映,算是对百年前《定军山》的致敬。翻翻《定军山》电影的相关资料,似乎并没有发现有《西洋镜》的电影男一号——夏雨饰演的刘京伦这一号人物。(力捧夏雨?呵···)电影以个人事业、爱情经历来讲述中国电影的起源,很有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色彩,显得更有人性化,更贴近生活

  电影首先以资料片的形式表现了百年前老北京的生活百态,之后逐渐由模糊转为清晰,再变为彩色正式进入电影内容。变幻似的蒙太奇手法将观众的思绪从现代带入清末,手法就当下特技横飞浮躁连篇的环境里显得落后,在电影制作当时已经相当巧妙。初入的情节就显现了在清末时期海外新文明的进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这些可以从把照相机当成“摄魂机”的民众和任老板责骂照相技师刘京伦摆弄唱片机的情节中反映。当然后来任老板拒绝与电影商雷门的合作以及最后雷门被驱逐出境的情节,其实相对是当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缩影,从而表现了愚昧性。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话说作为喜剧电影,其中的很多情节处理得非常生动。比如刘京伦初窥电影的惊讶和喜爱、后面制作小人像研究电影原理的欢喜感;比如北京百姓观看“影戏”被影像中驶来的火车吓退的情节,等等。鄙人唯一感到有些缺陷的是电影的最后,它并没有详细介绍故事后来是如何成功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记得刘京伦和任老板,当然还有伶界大王“谭贝勒”,之间是有些思想文化“冲突”的吧?至于后来的老百姓在新片中看到了自己、熟人和中国的壮观山河而为之赞叹不已;刘京伦和谭小玲的爱情开花结果;只用文字交待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都为电影的圆满结束画下了浓厚的一笔。

  通篇来讲,电影讲述了中国电影诞生的历史,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对话诙谐幽默,故事引人入胜,让人笑中带感人。电影用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清末时期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世俗的平民生活以及中外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用其中的矛盾来展现喜剧效果,让人捧腹欢笑之余又能意味深长地思考一番,在近代国产片中不失为一部佳作。

  《西洋镜》影评(九):电影带给了中国什么?

  我是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看完之后在想:在现在回过头来看,电影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西洋镜》是昨晚视觉与图像中心的唐师兄推荐给我的,他听闻我想做早期电影的题目后,说看看这部片子,或许有所裨益。“当然,这是一部红色的影片”,他说道,但应该能带来一些启发。

  于是,这篇评论会跳过电影审查这个大家心知肚明的因素,也刨去最初电影商人牟利和电影里的爱情故事,更单纯地来谈我所看到的一个启发点,即电影让国人抬起头来。

  中国传统的观看方式,美术学出身的唐师兄说,与如今的美术馆的画展形式截然相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上:首先,以往的观看是私人的,比如一幅画,很少能挂在公共空间里供大家欣赏,多是私人收藏的性质,逢见二三知己,才小心翼翼地慢慢拉开卷轴,凑在桌前,让大家一饱眼福;其次是,以前人看画,是俯着身子,这种近距离地俯视画面,其实是一种专属于知识分子或者少数人的特权。

  一般人是不被允许拥有这种特权的。平民的观看对象,不是画作,而是大戏。是茶园戏楼里的瞎热闹。逢年过节,有巴赫金所说的狂欢的性质。戏台搭得高高在上,观众在下面,但这是否能说国人可以抬起头来看戏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有一个事实可以为此提供佐证,即京戏院里的观众分层。其实和西方的歌剧院很像。有钱人(比如影片中的老佛爷),他们的位置是远远高于戏台的。他们仍然是俯视戏台的。所以,就传统的戏曲形式来说,底下的一般观众的"抬起头”看戏,其实是种假象,是被纳入到了统治的权力阶层划分当中。他们抬起头看高搭的戏台,而戏台表演之上,仍有更高的人在看戏。这种抬头,是更高的观看者的施舍。

  照相这种方式,显然是对这种传统的挑战。因为照相让被摄对象能够平视镜头。而电影是激进的!这种激进最集中地表现在在幕布上面,没有更高的人。相较于传统看京戏的那种抬头看,电影的这种抬头看,提供了一种真正的人和观看对象(影像/画面)之间的平等。即便是老佛爷,也得抬着头看电影。

  影片中雷门问小刘子:你们中国人怎么那么喜欢哈腰鞠躬啊?(想必大家也有同感,五四以前,国人的形象多是缩瑟的,当然也有文天祥一类正气高昂的人物,但多少是个例外,寥寥可数)

  对这个问题,小刘子以中国人特有的阿Q精神(电影里当然表现得是不卑不亢,有种市井人物特有的世俗智慧)回答道:因为弯着腰,你看着人家的鞋子,你就知道了这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呐……

  如果说电影真的给国人带来了什么?那么我想,大概就是大家不需要再弯腰了。毕竟,你可以弯着腰看人,弯着要听京戏,但没有人能弯着要看大屏幕上的电影!

  《西洋镜》影评(十):西洋镜

  讲述了在二十世纪初,满清皇朝日渐势衰,中国传统文化在时代的交替中,承受着与自身迥然不同的西方文明冲击,《西洋镜》观后感。聪明好学的刘京伦(由夏雨饰演的一个照相馆里面的摄影师)通过向法国友人雷门学习到西洋影戏的摄影和投放方法,在遇到诸多困难后都不放弃发展中国影戏,最后终于成功地将以国人为主角拍成的影片,带入老北京人们的生活中的故事。 整部电影有不少的情感戏。 亲情——影片中,刘京伦与父亲的对手戏并不多,但是每每出现都是亲情的交织。父亲帮刘京伦定亲要娶江寡妇;刘京伦在皇宫事故后,想再次搞西洋影戏,想自造投影机,却缺钱买透镜,父亲卖掉自己的眼镜换来了一片透镜以帮助儿子实现梦想。这种不求回报的血缘亲情,确实让人十分感动! 父亲帮儿子定亲,也就是传统所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体现出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禁锢于封建落后中。虽然这样,但从买眼镜换透镜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亲情的伟大! 家国情——刘京伦和雷门在长城上的那一场戏,意味深长。刘京伦告诉外国友人雷门,长城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为了抵御外国人的入侵而修建的,观后感《《西洋镜》观后感》。 ◆分享好文◆雷门问:“像我这样的外国人么?”答曰:“没有你危险。”雷门看着山间的夕阳说:“中国不再需要这座墙,需要的是像你(指刘京伦)这样的人把如此美丽的东西带到外国去。” 中国从来不缺这样隔绝世事的墙,在把侵略者阻绝在外的同时,也把先进的事物以及思想挡在了外面。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打破我们心里的这座墙。刘京伦此时的思想也代表着一部分国人的思想。虽然清王朝开始衰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让许多百姓对外国人都选择用抵抗的态度,但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渗透之下,还是有一部分人对于外来的新东西抱着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学习的。 爱情——影片中另一让人印象深刻的理当是刘京伦与谭小凌(京剧名伶谭贝勒的女儿)之间的爱情。从相方相识到通过西洋影戏的互相接触,后刘京伦运用了雷门的求爱方法而得到谭小凌的芳心。 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爱情的观念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 整部电影,虽然是影片却反映出很多当时的历史 中国电影的萌芽——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于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而影片中的所指的丰泰照相馆正是拍摄《定军山》的那间照相馆。据说影片中的刘京伦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形正是丰泰照相馆的邓京明,而这部电影的拍摄是由丰泰照相馆的店主任庆泰买了一部西洋放映机后,又获得了拍摄中国人的电影的灵感,与刘京明合作,邀请京剧大师谭鑫培来拍摄《定军山》这部电影的。 与此同时,在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之前,人们心中的文化挣扎以及心理的准备,都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 但是影片有一点不好的是,影片中为了突出戏剧冲突,和制造电影高潮,把任老板描绘成一位对新生事物表现出抵触情绪的商人,而刘京伦成了充满创新思想的年轻人。这里有点混淆了史实,容易出现误导观众的可能。 电影《西洋镜》在1999年上映,导演胡安拍摄这部影片是为了向中国电影自诞生至当时一百年致敬的。从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剧情中暗暗地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埋下伏笔——与现场“搭棚”演戏来比,影视市场占据了大市场。 当笔者看完了这部影片,心里面当然是满满的欢喜。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是每个观众都渴望的,即使这是最平常最没有悬念的结局形式。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电影的发展很大部分真的应该归功于有“刘京伦”这样的不带偏见去认识新事物、敢于尝试、不畏艰难的人去尝“头啖汤”。用鲁迅的话说,那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人说“电影改变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透镜是双向的,它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审视中国的目光。或许这也便是电影之于历史的作用之所在罢。”是的,抛开固有的思想模式,用新的眼光、新的心态去看待新事物,也许得到将会是你意想不到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洋镜》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