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马贼》是一部由田壮壮执导,才项仁增 / 旦枝姬 / 蒂巴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盗马贼》影评(一):渎神
要看懂这部片子
于是
神也沉默了
只剩下刀与血
《盗马贼》影评(二):片子倒是好片子
就是这条普通话音轨真是雷得人外焦里嫩,洋铁皮用得太娴熟了。 不过好在台词不多,TNND,只有凑合着看了。
另外,听说当年这片子国内只发出去两个拷贝...没话可说了,呵呵。
《盗马贼》影评(三):神的短歌
他深夜骑马出门,跨刀在草原上行凶 抢劫外部落的马,异族的口粮与兵器 可他依然是个藏族人,虽然背叛了神 对神灵的信仰是没有变的:
神在河水中,灵在下雪的草原上 所有人都相信是神点燃的篝火——面具之神 他仰着头,用一只陶碗迎接神灵之水 将它抹到儿子额前……
秋天,他的儿子死去了。 冬天,山上的神着了火。
相比同时代的《黄土地》和《红高粱》,该片的知名度逊色不少。《黄土地》探索传统与现代,《红高粱》探索人性,这都是当时思想解放初期前卫但又不脱离主流的文艺片。但田壮壮说着道德与宗教信仰的关系的故事,或许放在现在,西藏热、国民道德危机的环境下,能好点。但那时的出现只能是和者寡了,田壮壮太脱俗了。但我并不埋怨这,而是绝对的尊重和欣赏他和他的艺术。脱俗是人生的高境界。能一睹该片是种荣幸。
《盗马贼》影评(五):一点比较
原始的生命力,让人不得不想起<楢山节考>,从对底层的关注来看,田壮壮带有一些今村昌平的味道,但他又像贾木许一样讲点信仰的东西,而且表达上总欠点什么。
无论如何,有几个镜头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祭山神飘的纸,烛光,圣水,以及天葬台上的秃鹫。
不过,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原版藏语的版本,这个国语配音让我欲哭无泪。
《盗马贼》影评(六):有信仰的盗马贼
卓玛在扎西死去的下一个画面的时候说:“佛爷又赐给我们一个孩子”,还有许多画面是转轮的场景,都映射出生死的一种轮回。盗亦有道,贼也是有信仰的贼。罗尔布虽然是盗马贼,但在他身上更多时候闪烁的是他善良的一面。比如他只抢东西不杀人,比如他把抢来的东西拿出一部分分给寺院,比如他和自己的孩子扎西玩耍,对于家庭和妻子都是浓浓的爱,甚至为了新出生的孩子能够活下去,当了“浑身都是邪气”的河鬼。
故事绝对是个好故事,可惜导演拍的太烂,冗长的故弄玄虚的镜头,是最让人受不了的。我只想说,并不是对着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拍五分钟就是牛逼的长镜头了,自己也就成艺术家了。另外剪接的太拖沓,整个就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靠什么推动故事的进展呢,难道就是一个接一个毫无意义的蒙古祭祀场景?导演是要告诉我们蒙古的文化很深厚,我们都是文盲,不懂也没见过那个场面吗?
明明三秒钟就可以交代的事情为什么翩翩要弄上三分钟呢,难道是为了凑够一个半小时吗?
导演想去草原旅游,又没钱,于是就忽悠了一些投资方出钱给自己旅游,顺便带了个DV,把沿路看到的自己认为很牛逼的场景都拍了下来,再生硬的套上个故事,于是就成了一部电影拿去交差------这就是这部电影产生的过程。
《盗马贼》影评(八):一般般
很勉强才看完,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1923年康区草原的故事。整部影片叙事毫无逻辑性,结构松散,情节离奇(明显是汉族编剧凭空瞎编的),一切都仿佛是为了画面而存在。
也难怪──天葬、诵经、跳神、磕长头这些藏族元素在80年代对于没见过世面的中国导演的确算是电影的重大“视效”博点──问题是导演和编剧明显缺乏对藏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处于猎奇的目的,拍出来的东西当然也就不伦不类了:天葬那段完全有悖仪轨,只见一群秃鹫围着亡者尸体狂掠猛啃(稍微了解一下藏文化就知道天葬是需要天葬师分解尸体,将血肉与糌粑混合来喂鹰的);跳大神也完全像巫术表演;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剧中人物北广科班主持人般标准的普通话,老奶奶还带着儿化音!想想那个年代同期声录音的电影的确凤毛麟角,那你后期好歹也用点藏语配音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看看近年来的西藏题材,再看看本片,人家没有打着“反帝反封建”的旗号揭露“罪恶的农奴社会”,也没有借题发挥痛诉“宗教是鸦片”blah blah blah…已经很nice了。
《盗马贼》影评(九):【影记】盗马贼
⑴田壮壮。1986。编剧:张锐。空灵高远的配乐。天葬。僧侣们的摇铃。秃鹫。许多年以后在陆川的《可可西里》中再次得见。
⑵宗教的揭幕仪式。商人来了。周围的人聚在一起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山神的祭奠。人群的欢呼像鬼哭狼嚎。漫山遍野飘散的纸钱。
⑶最优雅的死亡:升天。最高贵的葬礼:天葬。拦路抢劫官府献给寺院的礼物。举钵求雨。荒原上孤零零的坟冢。孩子(小扎西)的夭折。落雪天。匍匐朝拜。高原上藏羚羊的裸尸。盘膝诵经的喇嘛。
⑷沿路鸣枪。祭河神?水葬?打雷是山神发怒。以雪充饥。贯连全片的雷声和枪响,若洞彻命运的庄严的轰鸣。以割喉的方式杀死藏羚羊。大雪封山。
⑸盗马,那是残酷生活驱动下的无奈之举。整部片子若一场纯粹的仪式。
中影史:籍描写西藏人民的传统仪式,以及他们对精神升华与禁欲的提倡,去探讨当地文化特色和独一无二的佛教传统;围绕牧民罗尔布的悲剧命运,描绘了主人公以彪悍强壮出场、软弱无力落幕的一生,反映了主体为改变自身命运做出努力抗争但因环境和旧秩序的限制,无法挣命运的束缚,不得不悲惨收场的现实。
《盗马贼》影评(十):忠于信仰
《盗马贼》中最多的便是介绍藏族人的信仰,其中浓浓的佛教文化,让人敬仰。
一个人只有有了信仰,他才会有“敬畏”之心。虽然现在的我们更加崇尚于科学,但对于信仰是否存在,对于我们,对于人类,也是我们对待一切都存在“敬畏”的必要性。
盗马贼被剪辑了零乱,大部分人都没有头绪,但是,若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感受到导演的主题思想中去。其中最令我难忘的片段,便是送水鬼那一幕。作为一个只有十八岁的我来说,我的阅历浅,并没有和大众有着一样的看法,甚至有可能误解了意思,但是我依然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送水鬼那一幕,是由大家抬着走的,不断鸣枪也许是“威慑,驱邪”的意思,但是在我国,鸣炮也有为了替死者驱除邪恶,替他们开道的意思,而鸣炮的。所以开始我理解为了圣人鸣炮。这里很多人为那个人演奏,说明他的威望很大,应该是个德高望重的人。其次,虽然古希腊有“石刑”,意思就是将罪犯砸死的意思。但是,耶稣为了超度终生,也被钉死了。所以说,那个人也有可能是为了超度终生,为他人赎罪。而且之前,大家埋葬羊来祭祀驱灾,也可以和之联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