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留痕迹》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9-27 01: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不留痕迹》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不留痕迹》是一部由黛布拉·格兰尼克执导,本·福斯特 / 杰夫·科伯 / 戴尔·迪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留痕迹》观后感(一):值得一看

  Well, have to say it's a fairly good film. Beautiful and peaceful. We all come from somewhere, we are all different, even can be so different from the people just so close to you. 就是觉得这小姑娘是上辈子欠了她爸了吧。不过如果能没有手机电脑的长大,很难定义是好是坏诶。不过还好长大了,也正好慢慢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了,能够做自己选择了,终究是件好事吧。 蜜蜂部分可爱,However it is not only about trust. 可能更多的部分,是怎么面对自己吧。 sigh 节奏很慢,多少需要耐心故事徐徐展开,稍微有一点点长,不过在承受范围里。后半部分其实还蛮桃花源的,生命进入到某个阶段,能过这样的生活应该很享受吧。

  虽然最后也没说她妈哪去了,不过这些可能是影片之外的东西了,主题探讨没有这部分也可以了。

  四星。另外一星想鼓励导演+独立

  噢还有!居然没认出她爹是《赴汤蹈火》里的一兄弟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这演员也太changeable了吧!

  《不留痕迹》观后感(二):逃不脱的社群之网

  这是一部非常丰富的影片。其内容除了边缘人群生活状态战争创伤老兵重新融入社会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这个影片还做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实验,那就是,在当今社会,在完全合群状态下,你能逃多远。

  影片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例子,一个因创伤后遗症而从心理生理上都无法融入社会的老兵。与很多无家可归流浪不同,远离人群,逃避社会是他主动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并且由于他当兵时的训练,他有着强大的野外生存技巧,使得这个选择成为可能。若只是他一人在林间生存倒也没什么。可他还还是个单亲爸爸。在创伤后遗症把他逼上绝境同时他还必须承担照顾女儿责任,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然而神奇的是,他做到了。女儿健康快乐的在丛林间长大,出落得好似大自然精灵。然而,社会工作者们带着猎犬找到了他们的藏身处,用铲车摧毁他们的小家园,逼迫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开始合群的生活。

  社会工作者们心地善良地为他们找到了免费的住处,为父亲找到了一份暂时在林场的工作并为女儿安排入学。女儿对这一切感到新奇并很快的融入社群生活。可父亲却在被迫合群的过程中重新唤起创伤,日日受着煎熬。虽然他尝试着为了女儿的幸福坚持,最后还是因为无法与内心恐惧抗衡,带着女儿再次开始逃离人群的征程

  你说他不爱他的女儿么?他比谁都爱。在艰难的丛林环境除了要自己生存还要照顾一个孩子是非困难的,但他咬着牙做到了。除此之外他还教女儿读书写字,甚至让她在知识上比在学校正常上学的孩子还要优秀(也侧面说明了父亲从前必定也是接受良好教育的优秀人才)。在女儿抱怨雨水泡的双脚冰凉时他捧起女儿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肚皮上暖热。毫无疑问在遇到生死考验时他可以毫不犹豫牺牲自己去救女儿。然而可惜的是不管一起经历了多少生死攸关时刻,人群的温暖却像涓涓细流一样冲开了父女坚实纽带。蜂群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女儿感受到了蜂群的温暖。当她骄傲的给父亲看的,父亲表情复杂。他又何尝不知合群的好处,而他别无选择。在无法忍受的心理疾病和照顾女儿的责任之间,他只能选择放弃责任。

  回归开头的话题。在完全脱离社会的情况下,你能逃多远?本片中的父亲为了逃离人群不得不像通缉犯一样东躲西藏,并且要忍受骨肉分离之苦。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这位父亲如此严重的问题以至于要完全脱离人群。可我们或许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想法-真希望我可以逃避一段时间,躲到深山老林里去。当我们生活不顺或者压力太大时,这样的念头或许能让我们得到暂时的解脱,因为"这是我想做就可以做到的事情"。然而,本片用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告诉你,你做不到。长期进化的人类社会已经像一张蛛网一样将你牢牢困住。如果你试图逃离社会,人们会千方百计把你抓回来,因为你的异常心里而像审问罪犯一样审问你,逼你去教会(逼你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以为"为你好"地为你提供社会人的"标配"(房子,工作,车子等)。直到你像一只忙碌的工蜂一样重新开始为蜂巢建设努力,最终变得友善而合群。"不去做"和"做不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绝望男主还在为挣脱社群之网而努力,让普通观影者对创伤后遗症的老兵有共情可能不太可能。但最起码当意识到我们的自由是有边界时候,你是否还能再做一只快乐的工蜂呢?

  《不留痕迹》观后感(三):很美好无奈很乌托邦

  如今看电影大概只能看电影节的电影了吧,这部圣丹尼斯的电影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就是不知道电影节越来越大众以后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看完电影跟易先生讨论这部电影的重点是什么,易先生觉得是关注边缘人群和儿童教育体制,而我觉得是乌托邦梦想者的无奈,而这部电影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把边缘人教育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反思自然而然地融述出来,没有好莱坞式甚至没有某些独立电影戏剧式的转折,就只有一个平平淡淡些模凌两可的结局,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数的人会像片中父亲一样偏执,但就像剧中台词一样很多人都很羡慕他们能够真正做到住在森林里。

  两年前搬来英国,也许是有了车的缘故,或许是因为英伦孤岛远离欧洲大陆,亦或是厌倦了社交网络式的旅游打卡,甚至干脆不用那么假惺惺装清高,而其实根本就是因为穷没钱去英国以外的旅游胜地(破费去地中海小岛还是一样美滋滋),开始频繁露营度假。两年期间露营了苏格兰,威尔士和伦敦附近大大小小的国家公园

  易先生最喜欢的要属苏格兰Ben Navi脚下的露营地,被群山环绕,大有隐居山林感觉。而我最钟意还是威尔士Snowdonia的一处,住了两晚都下着雨,我从来都喜欢雨,可能是觉得在现代社会里最接近自然又不会难受的就是下雨了吧,晚上听着雨滴滴答答地落在帐篷顶睡着格外安心,这个时候没有网络,不读新闻,不用时刻追赶这世界的脚步,甚至也不需要朋友了,大概朋友多是为了分享,而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分享欲,觉得自己好像也变成了一滴雨,存在并消逝着。

  但是除却这些美好,最难忘却要属苏格兰天空岛的一处露营地。苏格兰有诸多文化传统,除了盛产威士忌以外却也盛产高地蚊子(highland midges),那块露营地看起来非常原始自然,靠着河岸特别美,当天露营的人和我们一样都是些没有经验不知厉害的麻瓜,大家纷纷想要靠近河水,殊不知天黑之后这些喜欢潮湿的高地小蚊子便漫天飞舞,厚度可以遮蔽前方视线,一出帐篷人就被团团围住马上全身被咬个遍,就连去厕所屁股上都要被叮出几个包,再回来帐篷,小蚊子也见缝插针进入,弄得整个晚上都备受折磨,本来第二天想要去威士忌酒窖的我们清晨早早起来就要落荒而逃,还要把车窗摇下来加速趁风大把蚊子都刮出窗外,当时问管理营地的大叔如何防止蚊虫,他一边打着蚊子一边不紧不慢地说当然是喝威士忌啊(英国人不开玩笑可能真的会死吧)。虽然这次经历并未打却我们继续野外露营的勇气,却也不敢盲目挑战毫无准备荒野生存了。

  我喜欢的露营可能也只是非常短暂地切断现代文明带来的困扰而已,而片中父女数年在林中隐居的生活,对于一个普通人如我来说,在大自然里倒是不会有平日里烦躁的与人有关的种种,可是我却总会担忧许多细枝末节,比如多日不洗澡而自我厌恶,比如女生月经时没有卫生用品焦虑,比如寒风凛冽干燥撕裂的皮肤,比如终年如一日户外穿着等等,而在终日担忧吃喝拉撒中,精神自由估计也是达不到了吧。但是即使不能全身心去克服这些细枝末节里,切断现代文明的浮躁不安偶尔回归自然也是必要的。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虽然我连小隐隐于林的困苦都吃不了,更不用提大隐隐于市的情怀,可是难道就要软弱地接受这个社会为我们安排好的体制准则吗?至少也要稍微抗争一下吧,即使不抗争,反思也是要的吧。森林生活如此美好,却也有诸多无奈,抗争过了也未必能坚持到底,即便是这样,却依然会相信还有别人实现着这个乌托邦梦想,对那些坚持着我们梦想的别人心怀敬重给予帮助也算是对于体制的一种抗衡吧。

  《不留痕迹》观后感(四):「没关系,不着急

  今天亚马逊上买的原作《My Abandonment》到了,还是忍不住想写一下我做的阅读理解(观后感。

  太喜欢这个故事了,平平的讲完整个故事出来之后心里满满的,想了很多,关于怎么去定义”好的生活“,关于怎么去定义”对的事“,关于怎么去定义”有意义“。故事里安排的每一场戏都值得回味,很久没有看完电影有这种感觉了,更多时候都是在看剧情是不是有故事性。

  “好的生活”

  好像什么时候开始默认了「更多钱」、「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多的资源」就意味着好的生活,但看到他们的野生又基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没有好的保障,会因为环境,天气,受到伤害受到威胁,也并非就是不好

  养小蘑菇,看书和大自然做朋友,养蜜蜂,反正都有时间,没有人在背后追,慢慢都会好起来,伤口都会愈合。如果真的没有好起来的话,也不算个大事,没有痕迹地走过这一生,多数时候也是自然规律

  同时,看到这种「恶劣」的野外环境也总是可以征服的,我才想起来人类毕竟也是动物啊,也是有适应性的。并不是更好的生活之下才能更有安全感安全感还是人和自身、和周围之间的关系。受伤和与世隔绝危险,但是也不意味着就过不去了,蜜蜂也没什么好怕的,狗也没什么好怕的,人到底还是皮很厚。

  “正确的事”

  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大概就是「合群」,影片里出现的一些人就像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人一样,在输出「正确」,试图干预你去和人相处、工作、使用电话,接受分离。所以但最后结局很温柔地没有用这个标准设定爸爸的人生

  TSD错了吗?对错那么重要吗?

  最后妹子有了自己的成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爸爸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两个人都哭了。或许会再重逢,或许就在这里结束郑重其事的告别,心碎动人,很美。也是这两种不同的选择,结尾还是给另外一种人生的可能性留出了空间——我们也可以「不正确」。很疗愈。

  我喜欢这个电影在「正确」之间没有立场,没有硬要给他们一个「好」的结局。最后在回味里这种温柔的力量爆发了,很感动震撼——不一定要「正确」,不一定要「快乐」,不一定要「有意义」。有的话很好,没有的话也不是就无路可走。

  电影好多细节,好多场景一幕幕慢慢地记录下来,想起了是枝裕和的笔触

  也很喜欢中文译名,我觉得很好地解释了两层意思,leave no trace和live in the forest。

  最后记一句喜欢的台词: 学校的意义不仅仅在培养智力上,还包括教会你怎样和人们交流和相处。

顺手拍了配乐单

  《不留痕迹》观后感(五):什么才是正确的「活着」

  首发于个人瞎BB微信公众号:徐徐来看电影

  这次,有轻度剧透了。

  7分。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延伸推荐:同样来自2016年圣丹尼斯电影节的《神奇队长》。

  2018年的34届圣丹斯电影节,出现了几部女性题材作品(《塔利》、《卡梅伦的错误教育》等),也出现了很多女性的导演,比如黛布拉·格兰尼克导演的《叶落无痕》。

  我喜欢女性导演所拍的情感,更为细腻饱满,即使剧情过于简单,甚至于没有大的戏剧冲突和转折,也会引着我们丝丝进入,在结尾处给与足够的情感张力,以至于看完电影,心里满满的。

  过年的时候,我询问为数不多的微信好友,关于新一年的心愿

  其中,两个词语是出现的最多的「脱单」和「发财」。

  不置对错,而让我迷茫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活得好」开始等同于「有钱」 「有权」 「有品质」的生活。

  再延伸到最近比较火的炮轰「娘炮」事件,整个社会开始对「正确」 「有意义」等事情开始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和答案。

  这让我感到害怕,我口口声声的说,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进步性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包容」,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选择。然后,现今社会,这个包容性却越来越小了,甚至对「异己」的事情,开始产生了一种群体的排斥和抨击,我相信源自「恐惧」。

  这种「排异」的思潮,和法西斯进行的「纯粹的民族主义」有何区别?

  《叶落无痕》里的老兵所选择的生活,放到而今的中国,一定是错误的。因为太不合群,太各色,而我们认知的生活,就应该是买套房子,找个工作,生个孩子,抚养长大,老病死葬,然后世事轮回。

  可真的是这样就是「正确」的吗?是否「正确」真的那么重要呢?

  这也是我喜欢《叶落无痕》的原因,对与错没有那么重要。是否合群,是否群居,是否接受教育,一切都没有那么重要。

  我需要的一切都可以从大自然获得,大自然给了露水可饮,给了蘑菇可食,给了树叶为床,大自然也给了足够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自于远离人群,远离相处,远离所害怕的一切。

  这一切都是一个PTSD病人所需要的。在大自然的调养下,慢慢的康复自己。男主角所出演的PTSD患者,也并没有像其他影片一样,迷失在被袭击的恐惧,随时保持着战斗的姿态。

  而是欣然的在大自然中与女儿一起生活在一起,简单、快乐。甚至被捕也没任何反抗,也真的抚养出一个宛如林中精灵的女儿,灵动,简单,善良,勇敢,比起收留所那些接受过教育,却只能从剪报中表达愿望的孩子强上太多。

  他们逃离农场时,并没有继续表现社会机构后续的行动,是否报案,是否继续寻找。社会机构将他们认定为“无家可归者”,却也是怀着足够善意的给他们帮助,并没有强行的分开,给予住所和工作。只是他们提供的帮助,并不是主角所需要的安全感。

  于是,有了第一次的逃离。Leave no trace。

  来到营地之后,女儿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应该也都是PTSD患者吧,所以有军医,所以知道在这种时候和狗在一起是安心的。而在女儿一再的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兴趣和社交的渴望之后,父亲一定是有挣扎的,一方面是女儿想要的,一方面是自己所需要的。所以,当女儿表示自己租下这个地方之后,父亲没有反对,平静到女儿怀疑自己是否表达清楚了,说了三遍。

  而第二次的逃离,我相信是父亲逼不得已的选择。离开,是对他正确的选择。

  女儿拥抱之后的转身,我也相信是父亲的选择。留下,是对她正确的选择。

  只是,父亲的伤还没有好,就像那个在林中生活的人,需要的是偶尔的食物,而安全感,只能从自己的身上慢慢找回。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病,不是吗?

  每个人都陷在自己的病里,陷在自己的是否对错,陷在自己的欲求不满,陷在自己的求而不得。主角比我们勇敢多了,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至少他还有康复的可能。可怕的是我们,病而不知,要到如何千疮百孔的时候,才能幡然醒悟,原来早就把自己给丢了。

  还是,祝我们早日康复吧。

  喜欢全程手持的拍摄,镜头总会跟着人物的动作和对话轻微的移动,让人舒服。

  喜欢全程的虫鸣、鸟叫、树叶沙沙,源自自然的一切都是这么美好。

  喜欢人物的表演,并没有过于饱满,即便是浓厚的情感也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表现,反而更有说服力,更为感人。

  喜欢托马辛·麦肯齐饰演的TOM,最后和父亲分别的戏让人惊艳。

  不喜欢的是TOM从“没有人理解这就是我的家”到“我们是否应该离开”到“我决定留下来”的意识转变,没有足够的转变动机。

  不喜欢将电影的动机停留在“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是否可以引发更深层的社会探讨。

  不喜欢导演把一切描述的那么美好,让人如此向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留痕迹》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