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异形》是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 / Steven Quale执导,Anatoly M. Sagalevitch / Genya Chernaiev / Victor 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海异形》观后感(一):詹姆斯·卡梅隆的杰作
1、出师不利,移动潜水艇的设备无法运作。于是就把一侧的船舷焊出了一个方形的大口子,然后再用固定吊车移动小艇,同时还要用很多绳子帮助固定小艇以防晃动。
2、探险家们透过窗口,看着荒芜的海底,仿佛到了月球和火星的表面。
3、在海底放置了很多地震监测仪。在大海里,光线无法传播很远,但是声音却可以。
4、队伍里面有一些NASA的人员,他们学习在海底寻找生命,这样就可以为在外星球上寻找生命打好基础。
弄这么多各个领域的专家,出场都是大牛,不但专业高精尖,还风趣幽默懂生活,简直是美剧里走出来的人物啊。然后一下海,就会说:“好酷哦”“帅爆了”“再靠近一点”“快跑”……
和小学生春游似的。
还有一点我不懂,无论那个逻辑有多扭曲,就算顺着那个逻辑走。下海一趟看了一堆食物链底层的生物,为毛去其他星球就变成高智慧生物了?
下海看了一堆虾子水母,也许去水星也就找到一堆虾子水母。
去冥王星找到冥王星的虾子水母。
去天狼星找到天狼星的虾子水母。
照这个电影的思路走,应该是这样的。
《深海异形》观后感(三):原来我现在是个嘞塞...
地球总会灭亡,我很崇拜那些为了地球而做着些什么的人.很想能够跟他们一样,切实的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在我有生之年,真的很想能够亲眼见到...
看过这部纪录片让我想到很多,最起码让我定位了自己,我只能说我闭塞了好久,浪费了很多时间,痛恨我生为这样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苟且的活了这么多年...我所做的只是吃饭睡觉拉屎和制造垃圾,突然很痛恨自己还活着,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活着.觉得自己好像经历了什么,突然知道了自己原来是连一个微生物都不如的嘞塞.
有些人痛恨美国跟日本,高中时我历史考的分数一只都是文科最好的一门,当然政治也不差.那时真的很痛恨惨无人道的杀戮.而现在却觉得为何世界上要养那么多制造不出价值的人...美国跟日本拍了很多拯救地球的片子,那时候我是一边看一边在骂,现在想想自己有什么资本呢,抛开那段历史,回想我们到底做过些什么?世界末日终究关系不到自己,火烧不到自己的屁股终究是不知道有多痛的.我们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学会如何吃饭,结婚生子,普普通通的过活下半辈子,还要留下很有可能继续制造垃圾的下一代...人活着是为了来留种的么?
《深海异形》观后感(四):《深海异形》
《深海异形》、《水下印象》,这两部片子是课间溜达看过的,《深海异形》在形式上有点像《在世界的尽头相遇》和《水下印象》的结合;《水下印象》正如里芬斯塔尔所言,片子不是科教素材仅仅通过一种无解说的美丽呈现号召大家保护海底的世界。
不可分说,《水下印象》是一部非常漂亮的片子,同《迁徙的鸟》有着同样的美观呈现,但前者的无观点、纯客观让我们有了一次海底世界的饕餮盛宴。《深海异形》中人物的存在不能说是败笔,但二者相比更欣赏前者。这就又出现一个问题,纪录片制作者是不是应该出现在片子中,这是我纯假想的一个问题,并未把《深海异形》的潜水人员当做片子的制作方。当然《水下印象》也有里芬斯塔尔的出现,所以这个问题是我纯假想的问题。该不该呢?我想没有定论,《科伦拜恩的保龄》记者不曾缺席,《迁徙的鸟》记录着不露身影,到底哪一种好呢?我想没有定论,不同的记录时间、记录题材需要不同的呈现形式,关键是他有存在或存在的充足理由。
你存在,是为了片子更好的呈现;不存在同样是为了片子的呈现,同样的目标不同的实现方式罢了。过分的要求结论无异于对即将饿死的人说,你一直吃馒头所以这里大米腐烂了你也不能碰。《哭泣的骆驼》片子还没看完,现在是晚上九点十八分,无所谓片子好坏我已经知道结局。它是一种表达,对某种东西存在的证实,我相信就好了,就够了。
《深海异形》观后感(五):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本片适合好奇心犹存的人观赏 :)
看片之前我先看了简介,一开始我很好奇NASA的科学家为什么要参加一个深海探索的项目。
随着影片的进程,我发现深海的奇异生物和景观只占影片的一小部分。就像片中一位科学家说的那样,在深海的探索只是作为探索外星的练习场。
在发射探测器探索外星之前,要先搞清楚发射的设备能不能在外星环境正常运行,深海的极端环境就提供了很好的“练习模式”。特别是准备探索的星球环境,跟深海环境类似的情况下。片中是以木星的卫星为例。
到了外星,如果要寻找生命的迹象,还要知道怎么找。片中科学家把海底带有微生物的岩石,放进模拟木卫环境的实验设备中,通过研究岩石在该环境中的演化,来推测如果探测器登上了木卫,应该寻找什么样的痕迹。
深海中的生命形态,也对推测外星可能存在的生命形态有所启发。比如深海生物并不依赖于太阳提供能量。他们的主要能量来源于海底火山口。
所以,本片倒是没有标题党,虽然是在进行海洋探险,但是最终目标确实是星辰——寻找外星生命。
看这部纪录片,一直让我想起詹姆斯卡梅隆在1989年上映的电影《深渊》The Abyss。
他也在结尾,给出了一个人类与外星文明在海底相遇的科幻场景,恰好跟The
Abyss的结尾相呼应。
另外,片中也通过独白的方式,展现了几位科学家的个性,研究课题和生活理念。
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卡梅隆问:谁愿意花费10年去火星时,全都毫不犹豫的举手。
他们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脸上挂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真是让人羡慕。
***********************************************************************************************************
一些细节(均来源于WIKI):
*当年的《深渊》还是冷战背景,本片里,美俄两国科学家倒是合作得挺开心。
*片中提到的木星探测器JIMO(Jupiter Icy Moons Orbiter)计划已经在2005年取消,后续NASA与ESA合作的计划也于2011年取消。太空探索还是受制于预算不足啊。
*片中一位科学家笔记本上有SETI标志,这是指搜索地外文明计划(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还提到了SETI的创始人之一Frank Donald Drake,我看的字幕翻译成弗兰克崔克,这样是搜不到的,WIKI上翻译是法兰克 德雷克。这位提出的方程如下:
德雷克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