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花园》是一部由Ellen Hovde / 阿尔伯特·梅索斯 / 大卫·梅索斯 执导,Edith Bouvier Beale / Edith 'Little Edie' Bouvier 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灰色花园》观后感(一):Grey Gardens
《灰色花园》,1976年的纪录片。一对单身母女住在一所叫做灰色花园的乡下别墅中,过着一种近乎与世隔绝的静默生活。三十年后,房子破旧不堪,女儿也人到中年。看时很压抑,总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这部老旧的纪录片就像是在展示我家的未来。我家的生活,如果不作出改变就会被时间逐渐磨损,风化,就像那座灰色花园……
《灰色花园》观后感(二):若鲁宾逊是女人
她们的荒岛,是East Hampton堆满垃圾的Grey Gardens。她们养猫和浣熊一如鲁宾逊的狗或山羊。
放逐之于她们是向内的。
They are such a wreck,甚至无需海难一场。
为使自己免于疯狂,鲁宾逊种粮食,盖房子,书写日志,驯化礼拜五,试图建立秩序。
她们则唠叨,争吵,晒日光浴,胡乱穿衣,在灰尘中检出年轻时的样子,久久注视,并歌唱。
《灰色花园》观后感(三):殊途同归
(一)
触目惊心,没有别人的关注,两个有修养的美貌女子可以荒芜到如此地步。或者这是另一种真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一块荒芜之地,只是我们中的一些人用自欺欺人的假相掩盖了它的存在。在这种赤裸的真实面前,外界的繁华倒象是一场虚幻。如《骇客帝国》所说,是一个废墟。
不管谁真谁假,都需穿越,抵达充实的真实。
(二)
特别喜欢最后一张图象,梅索斯之一左手搭在伊迪左肩上,两人都笑着,那么健康,那么有未来。
或者在外面饱经沧桑,或者在家里絮絮叨叨,但殊途同归,世界可以大同。
《灰色花园》观后感(四):应该说是看到的第一部纪录片
原来总是听说贾樟柯的电影是纪录片 但看了之后发现不是 是粗糙的画面和人物呆滞的真实感觉“编造”出来的真实
而这部电影实属记录片
没有那么多掩饰 都是现杀现卖
母女之间的吵闹让我一度很难受 实在受不了人大声吵架 尤其是女人之间的 自私和神经质是没有理由的理由
看了导评 很有意思 独立精神被许多设计师所领会并用于引领时尚 把人当人看
里面有一处噱头用的很巧 就是那个表示七个月时间的画面---浣熊在墙上啃食破坏的墙面
《灰色花园》观后感(五):主角只能是我
女儿回绝的眼神最终没有回头,母亲撇开头发转身,她是尊严与傲慢的。前一秒回答丈夫分开还是那么轻佻,转眼间就心痛开来,把没落的一面留在背后,自已一个人面前就好。她急匆匆去接电话,睡衣轻飘地吹动在身后,真美。
快乐与悲伤只取决于你自己,没有什么可以这么如此牵绊影响你,你是重要的。
主角只能是我。
母亲她说的总是对的。
不要抛弃家人,任何时候。人总有一阵子是绝望的,忍忍看开些过去就好了,要记得坚强。
没有什么过不去,哪怕是一生。
《灰色花园》观后感(六):没有别的人更像那个她 是终生甩不掉的另一个自己
一对母女到老了才出名 是因为屡遭邻居驱逐 原因是不可思议的脏乱差
她们经年累月地躺在单人床上 触手可及的范围内有简易餐桌 收音机 没有电视机 …
女儿丧失嫁给伯爵和富翁的机会 回到这所灰色花园 陪伴 照料老朽的母亲 并不时地和她争吵大叫
丧失青春是场漫长的告别 直至死亡阴影笼罩四野 才能平等的看待对方
…
她们这样生活了25年 没有打扫过房间 没有离开灰色花园 没有引进新的人物 也没有拥有昔日的家人
其实 没有别的人更像那个她 是终生甩不掉的另一个自己
《灰色花园》观后感(七):别人眼里的灰色,她们眼里的..?
不管她们住的环境卫生有多差,从她们的言行谈吐到衣着都能感受到她们的贵族,电影里出现的所有的服饰和织品所用的图案颜色都很美很美,这是她们具有的品味 这些美丽的服饰即使不够华贵 也绝对优雅 衣服也可以是头巾 一块布也可以是裙子 我非常欣赏
她们活在灰色花园就如同活在过去 国色天香的两个人对自己过去的怀念 对对方才貌的赞赏 对于她们彼此就是自己的一切 于是谁也不允许别人来破坏自己的世界 于是女儿拒绝妈妈和比尔和好 妈妈拒绝女儿的追求者们——谁也离不开谁
这纪录片的真实感让我感到她们是生活在错误环境里的贵妇 而我没有同情
灰色花园 得名它杂乱脏的花园房屋 在他们眼里呢?那是唯一归宿 是全部
的调
这里曾经应该过的很好
真实电影是新现实主义顺延下来的产物。然而,这种观念在达到它的极致之后,也就达到了它的边界。随之而来的即是反动——主观上的臆造。
任何客观片段都不能产生真实的力量——它所产生的,是虚构的力量。客体在这种“表现为真实”的画面中,反而变为一种虚构,尤其是在剪辑的刻痕下,真实被扭曲成某种“反映”和表现的方式,而不再是其本身。因此,真实电影远不及新现实主义通过虚构而达成的真实。简言之,通过完全真实的、接触式的拍摄所得来的,并不是真实的碎片,而仅是虚构的影像。因为,真实是不会碎片化的。
而这,也就是艺术创作的主旨所在——不是去反映现实,表达真实,而是创造(虚构)出一个“真实的世界”来。虽然,被创造的“真实”是带引号的,但它通过自身的完满而形成一个自足、自证的体系。并借由完整性凌驾于碎片化的现实生活之上。
所以,把破碎的生活归置起来,并不能等同于艺术创作本身——而如果说生活的话,那么这对母女又有什么资格谈论生活和自己的不幸呢?要知道,这世上只有更不幸的人,因为生活的深渊,深不见底。
《灰色花园》观后感(九):妈妈总是对的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极其的无聊,灰蒙蒙的镜头,单调的剧情,时不时的那对无聊的母女唱歌又跳舞
一直到小伊迪被那个有妇之夫甩了,我得出以下两条结论:
一、女人要靠自己,这是老伊迪的教训,她习惯了被过贵族的生活,在被丈夫抛弃后自己独居在灰色花园,依然如此虚荣,从那个叫cap的有妇之夫给小伊迪打电话,就可以看出来。独居灰色花园的老伊迪基本是个废人,不会打理生活,灰色花园在她的手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灰色花园,了无生气,除了那许多的猫,而猫总是荒凉的象征吧。
二、妈妈永远是对的,或许老伊迪有些自私,想把小伊迪留在自己身边,留在灰色花园那个死气沉沉像坟墓一样的地方永远陪着她,但是她是劝过小伊迪不要和有妇之夫纠缠的,人总要吃亏才长记性,有时候吃了亏都不一定长记性。终于,小伊迪被有妇之夫甩了,“what we had between us is sex”,对女人来说多么残忍的一句话,对自己不爱的女人,男人永远做不到心慈手软。小伊迪终于崩溃,头发掉尽,没有了美貌,也只能和母亲永远居住在灰色花园里,做一对隐居的贵族。
也许小伊迪到最后终于过了一把上电视的隐----用来唤醒人们对于贵族的记忆
《灰色花园》观后感(十):old ladies in the neverland
真有人可以如此的遗世独立
真实的世界没人在乎
仿佛冷静的等着和房子一起崩塌
真就这样任性的活了一辈子
从未真的后悔
没准就拍成科教片或都市快报
一个镜头这样
画外音
“就是这娘俩,俺们上门给救济都不要,这不是诚心破坏我们小区形象么?”
幸好没有
母亲走了,女儿误打误撞开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歌舞事业
.S
1杰奎琳肯尼迪一出来,我才知道“皇帝也有穷亲戚”这个俗语的妙处
2这片极有获奖潜质,
1有点闷2有大美女扮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