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绘画抑制9》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9-17 02:4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绘画抑制9》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绘画抑制9》是一部由马修·巴尼执导,马修·巴尼 / 比约克 / Mayumi Miyata主演的一部奇幻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绘画抑制9》观后感(一):旧日记忆

  2006年上海双年展的参展片。看过后还想问哪里买得到。如今想想当时脑子是不是坏带哦!

  本身故事并没有太多悬念,或者根本就算不上故事。整体都算是有章可循,只是开篇 的那个包礼物和后面有什么衔接呢?是send invitation吗?

  完全是冲着大牌去的。

  收藏惊心动魄画面梦境般的回忆个人癖好。

  《绘画抑制9》观后感(二):清醒之后 告诉自己...

  理智压抑放纵快感刀刃一样无比锋利,也许matthew barney在创意潜意识之间找到了自己认为表达中心思想突破口,当人们总是在想去突破一些思维方式同时却很难把这些深层上的形势转为有逻辑的排列,混淆叙述情节过程。其实那些简单了的 内心纯粹东西,往往是不被人理解的 就像尼采一样 所以很多人只活在自己的城里。恰巧 最近在看一些关于原型批判美学的书 ,联想到了这部影片。在某个时间环境下,这种非常规的内心深层的表达是特殊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某种角度讲 看这部片子 让我感到一种回归。当彼此搁下对方那本不属于自己的身体时,羡慕他们敢于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和对于重获新生坚定意志向往---drawing restraint 告诉我们 别理会 那只是一层迷彩颜料

  《绘画抑制9》观后感(三):背影 吹奏者 关于料理刺身

  是我先听了原声音乐才发现有这个电影。 这部给我的感觉大概正是很多从事创意工作生活的人们对自己的思想与别人的看法之间关系困惑与纠结。抑制自己或是给自己自由

  从影片开头一直到白头发老人沏茶,应该是导演不停在与自己冲突,斗争,否定,纠结的过程。平静的抑制,不让外人发现。 直到平静被暴风打破,船开始摇晃。暗灰红色水流小屋,黄黄的黏黏的。 大概是日本“能乐”的配乐奏起。 开始蜕变,抑制在平静中释放

  一切思想在崩塌。留下了最美的吹奏者的背影 吹着让人不知该想什么 只要听着就行的曲子,,料理刺身 食材女人

  《绘画抑制9》观后感(四):在抑制中不断分裂

  这部电影下了三次,第一次诡异出现了其他片子,第二次下到百分之九十六下不动了,第三次才真正下下来。我承认我不是全神贯注的去看这部电影,因为毕竟长时间的看一个导演拍一只水母或者轮船下水男人胡子切割凡士林不是什么有意思的事。但是这样看这部电影,也就不是传说中的那么枯燥了。聊聊天,看看屏幕,两个小时二十分钟轻松度过。

  我承认我看这部电影还是比较功利的,因为你看它的介绍之后再看会显得很牛x,但是,看这个电影还有其他目的,比约克依旧是我的心头爱。

  不过整部电影看下来,比约克其实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捕鲸船上那块巨大的凡士林,所有的人都在为它服务,从液态变成固态,最后散落一地。导演把这块凡士林命名为大地,也许是想借以象征整片土地变动,当最后这块巨大的凡士林散落一地的时候,我猜想他是想说明人与地的关系,人类无情的利用切割分裂土地,那么土地最后必然导致毁灭

  其实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展示导演对于细节迷恋。大量缓慢的甚至是静止镜头,向我们叙述着包扎礼物,洗澡,茶道。我无法看出这些镜头到底对于电影主题有什么作用,不管他,谁让这号称实验电影呢。但正是因为这份迷恋,让这部电影增添了一丝精致,你可以看到大量精美器物贝壳制成的茶道用具。就像电影一开篇里的歌儿就唱着鲸和海洋,片子里的很多东西都与海洋有着丝丝入扣联系

  电影越靠近结束就越发现了它的切题。导演在不断的抑制自己的情绪,整部电影的前两个小时根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就像他在一步一步的后退。当真正抑制到爆发的时候,就会如同潮水般涌起,而电影的最后三十分钟恰恰就是如同大浪般的爆发,再忍无可忍的抑制之后。

  片子的最后半个小时电影进入了高潮狂风大作,比约克和巴尼两人互相割下对方的腿,吃掉对方的肉,两人身体的末端长出了鲸的尾巴。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最终想法,人与海洋是一体的。海洋是人类的母亲。至少我是这样理解。

  当最后采珠女从嘴里吐出一颗颗珍珠的时候,我觉得是这部片子里最美的,以及那个吹笙的背影。

  《绘画抑制9》观后感(五):Drawing Restraint 9

  片子以抽象的捕鲸方式开头,将日本的礼教文化通过细节性的描述展示在观众面前。总体来说,本片是建立在日本的茶道,捕鲸,婚礼礼节等日本传统文化上的。

  片子主要围绕着两条线索进行,第一条线是关于凡士林的制作,第二条线是一对夫妻的婚礼。随着凡士林状态变化,两条线索合二为一,实则是对日本文化的客观描述,其实是对日本禁锢的礼教一种抨击。扩大开来,可以理解为对所有禁锢文化的抨击。

  凡士林经过系列的制作,从液态到固态,在一个形似鲸鱼容器形成最后的状态。这里我们理解为一种禁锢文化的形成,而在这种禁锢的文化之下,最原始人性,爱,欲望所要承受的也是与之相对应的禁锢。

  片中有一个片段就是男女主角在凡士林混合着水的浑浊液体中能够割伤彼此,这无非是寻求一种解脱灵魂的解脱依附着肉体的毁灭才能逃离这种羁绊

  一种文化如果得不到身体与灵魂的双重认同,不管它形成的是一个多么缜密结构,总有一天会面临分崩离析。这也就是凡士林在离开那个容器之后,很快就消融的原因

  片中的男女主角并非由日本人扮演而是一对西方夫妇。相对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比较自由和开放。把西方文化通过一对夫妻带入东方,这里可以理解为两种文化的碰撞对比。整部影片都在一个缓慢的基调下进行,片中无一不透露出古老的日本礼节。在这种使人敬仰的文化中我却没有感受一丝一毫生命张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溢于言表的压抑。通过一种仪式了解一个国家本是一种令人愉悦过程,而在本片中体会不出。正是这种所谓的礼教,文化讲以自由为灵魂的西方夫妇逼向一种几近绝望的状态,正是因为想要摆脱这种禁锢,他们不得不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毁灭彼此,而求得最终的解放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我们日本一直以为人自然的一部分。”

  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就不应该用礼教来束缚人的天性物体的状态。就是因为这句台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片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更能体现出本片对禁锢文化的抨击,以及对这种华而不实言语讽刺

  在影片的结尾处,广阔的海洋,巨大的冰山,这种广袤自然环境让人得到暂时的喘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它们拥有令人无法感叹生命力,这种最原始的状态才能在瞬息万变世界中得以长存。

  影片的结尾男女主角变成巨大的鲸鱼尾,也象征着他们渴望摆脱这种束缚,渴望回到最纯粹的自然中,用另一种方式表达摆脱禁锢的灵魂在海洋中得到重生

  《绘画抑制9》观后感(六):界限, 无关绘画

  冲着Bjork和她老公Matthew Barney大名去看这部片, 之前我还听过原声音乐, 所以期望颇高; 结果135分钟看下来, 很难说得上投入, 而且还有点昏昏欲睡…也许我的修炼还不到家罢 >.<

  我所能够概括出的情节如下: 首先是十五分钟开场白, 一个女性包裹两份礼物的长镜头; 接着是描述Bjork和Matthew分别接受邀请, 登上一艘名叫"日新丸"的轮船. 两人在仆人帮助下沐浴更衣, 坐在一个斗室之外等待接见. 剧情发展至此 主人家开始为两个客人沏茶, 这时才出现了整部电影的第一句对白, 而日本茶道繁琐漫长的仪式则让不少观众的耐心彻底崩溃 (剧院内数人竟然开始离场...大概是电影进行到100分钟时=.=)

  另一个主角是那个被安置在轮船甲板上近似"中"字型的巨大器皿("the field"), 故事开始时它里面就被灌满了凡士林(类似鲸脂) 随着时间消逝, 器皿内容从液态慢慢转化成固态...然后被船上的工作人员切割, 剥离, 分解...

  quot;The field"并不单单作为道具, 更是默默潜伏于镜头前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一条串联起整个故事的线索.

  电影标题"Drawing Restraint 9", 但内容却和绘画完全无关, 甚至很难让人概括出主旨. 只是我隐隐觉得, 这里面的确有两个主题贯穿始终 -- 那就是所谓肉体之间的"界限" 与"抵抗".

  之所以把场景设定在捕鲸船上, 似乎也切合了skining (剥皮 - 剥离界限)的暗示

  当然电影中也有我十分欣赏, 而且完全不觉得沉闷的场景 -- 近尾声时 海上风雨大作, 两客人在船舱的斗室中相拥 - 举刀互戮, 最后化身为鲸鱼...这片断既血腥又凄艳, 活脱脱是一部加长版的Bjork mv.

  更何况, 两个主角身上的改良版和服也是绝美.

  http://susser-tod.net/blog/2006/07/24/nzff06-8-drawing-restraint-9/

  《绘画抑制9》观后感(七):作为当代艺术的实验电影

  8月29日文学馆放映室再辟艺术电影专场,本期主讲嘉宾崔弛分享了一部长达135分钟的非主流电影——马修·巴尼的《挣脱9》,为影迷们带来一场视觉观念的双重冲击。作为一名摄影师,崔弛对马修·巴尼这位美国当代艺术家有着特殊的偏爱,放映后他简单介绍了马修·巴尼的生平作品,并试图解读了巴尼“挣脱系列”的艺术观念与象征意义

  这是一场十分特殊的观影体验,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与对白,取而代之以怪诞奇幻的情境设置,超现实主义表现风格迷幻诡异的音乐歌声……独特视角让本期观影变得印象深刻交流中,影迷们对巴尼的视觉表达流露出诸多不解与困惑,涉及到影片的观看方式以及巴尼的艺术观念等。如此种种,与西方当代艺术史的发展紧密相关。在此语境下,《挣脱9》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当代艺术实验影像延伸

  为什么使用凡士林?

  凡士林(Vaseline),一种石油冻(petroleum jelly)的通用商标,亦为联合利华所生产清洁用品、除臭用品、肤霜、润滑剂品牌。这种粘软的化学材料几乎出现在巴尼的每部影像中。巴尼使用凡士林材料首先是源自个人的体验,他曾作为一名运动员,而凡士林制成的各种药膏正是运动员们的必备良药

  巴尼解释他使用凡士林作为作品材料时说:“我当时想用凡士林润湿一些东西,它本身有这种属性。当时觉得所有我做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是我身体的简单延续,我想让这些事物感觉起来好像是刚刚从我的身体中出来,或者可以放入到我的身体中。”另外,巴尼曾多次声称自己首先是一个雕塑家,他把自己的整个艺术实践都界定为雕塑范畴,使用凡士林这种非传统材料作为其独特富有象征性的雕塑语言

  捕鲸的象征意义?

  巴尼在《挣脱9》的故事情节中强调了凡士林的历史和发展,让人以自然循环的角度重新思考凡士林的来源、凡士林与鲸鱼之间的关系。在世界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之前,鲸鱼油是一种重要燃料资源。19世纪50年代绝大多数的美国和欧洲家庭在夜间要依靠鲸鱼油来照明,鲸鱼油的获取则完全依赖捕鲸行业,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加,鲸鱼油成为稀缺资源。随着19世纪60年代石油时代的来临,鲸鱼油被石油这种新能源所取代。美国化学家罗伯特·切斯堡(Robert Chesebrough)在当时从事的是从鲸鱼脂肪里提取燃料的工作,1859年在石油被发现后他来到宾夕法尼亚州的油田,想看看这神奇的燃料到底是什么物质。细心的他发现油田的工人们在钻井台边收集一种黑色的凝胶,据说把它抹在受伤的皮肤上能加快伤口愈合的速度,于是他拿回这种凝胶进行化验,得知这是一种在石油里含量很多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罗伯特通过真空蒸馏给石油提纯后萃取出凝胶状的蜡色石油冻,即 “凡士林”。由此可见,凡士林是从石油中提炼的副产品,而石油又是由埋藏在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几百万年的漫长演化形成的物质,鲸鱼作为一种史前动物也是形成石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凡士林与鲸鱼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古代鲸鱼演化为石油,石油又提炼出凡士林,暗合巴尼一个重要的观念来源一一“转化”( Transformation )。

  在《挣脱9》中,人工提取的凡士林象征着自然生物鲸鱼,人类对鲸鱼的肆意捕杀又是对自然的破坏,自然与人工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最终,挣脱了模具束缚的凡士林与它所象征的鲸鱼都获得了自由,巴尼幻想了一个彻底挣脱了抑制力的自由状态。在这种自由状态中打破了所有的二元对立,抑制与挣脱、人工与自然、西方与东方、男性与女性的矛盾不复存在。

  切割的狂喜?

  随着夜晚的降临,海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熔炉中被融化的凡士林液体溢出到茶室,此时只有巴尼和比约克这对爱人在其中,他们彼此拥抱亲吻。液体的凡士林不断灌入茶室,淹没两人的腰部,他们开始拿起解剖鲸鱼的刀具开始相互切割彼此的腿部,血液在凡士林中流动,他们通过吞噬彼此肉体的方式达到了爱情的狂喜与高潮。失去了双腿的两人长出了鲸鱼的尾巴,脊背上出现呼吸孔,随后他们双双化为鲸鱼游入大海,获得了自由。

  巴尼对这段相互吞噬的场景解释说:“在日本捕鲸很特别,鲸鱼最后会被吃掉,所以他们在船上宰杀鲸鱼的过程很特殊,和西方任何一种捕鲸船采取的方式都不一样。日本人在食物上的讲究与神道教有关,特别是鲸鱼,他们认为鲸鱼是人类的祖先之一,但是同时也作为他们的盘中餐。所以我在故事中加进了同类相食的情节,其想法就来自日本的这种传统。”

  从绘画到影像,艺术发生了什么?

  在十几年的拍摄过程中,巴尼创造了一整套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作品,包括素描、摄影、雕塑和装置等。他的每一次展出模式都是:首先在电影院播放约一小时的录像片,接着在美术馆举办大型装置、行为艺术照片和绘画展,电影剧照也在同时出版发行。所有这些作品与电影一起,构成了“总体艺术”(Total Art),这种艺术超出了普通概念下的艺术范畴,混合了雕塑、装置、摄影、行为艺术、音乐与舞蹈等,发掘了当代“多媒体”概念以及技术范畴下的所有可能性。

  巴尼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前卫艺术家,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已经建立。有评论说巴尼的“总体艺术”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畅想,既有冲动的激情,也有失落的恐惧。他的作品反映出90年代后期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代表倾向:一是时髦漂亮的色调;二是虚构的视觉形象;三是精神分裂的表现内容。在视觉风格上,巴尼把自安迪·沃霍尔(1928–1987),杰夫·昆斯(1955至今)以来的美国波普艺术风格发挥成一种更冷峻的时髦漂亮的对比色调;而在意象上,则吸收了北欧神秘怪诞的寓言和象征视觉;在艺术观念上,对人性问题的探讨贯穿艺术家作品的始终。

  与商业影像不同,巴尼等当代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并不讨好观众,反而一再打破我们的视觉欣赏惯性,跨越个人隐私和社会空间之间的界限,暴露我们真实的生活经验或是内心幻想,抵抗资本社会的异化,解构全球化营销策略对人的压抑。

  作为当代艺术的实验影像也许无人喝彩,却充满人性的激情,它们是迪斯尼、梦工厂和任天堂光环下投射的阴影,是好莱坞从未上演过的另类神话。

  更多阅读:

  www.drawingrestraint.net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数码时代的三个片段》,载《文艺研究》,2009年6月。

  邵亦杨:《个体神话——马修·巴尼的总体艺术》,2010年5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绘画抑制9》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